首頁 > 歷史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作者:由 正史漫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03

李斯和範睢誰更厲害

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如歷任秦王所願、成功統一天下。但這個過程不單單是秦人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國智慧的共同結晶:在頂層設計領域,幾乎每任有所作為的秦王,麾下都有卓越的外來人才。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他們誰對秦國的

由於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差異較大,如果只是簡單比較上述人物的“功勞”,很容易變成“關公戰秦瓊”。為了避免受個人好惡左右,咱們可以嘗試設定一些相對客觀、直觀的標準,比如:

他們各自的工作對秦國有多重要?帶給秦國的是量變還是質變?

這些人有沒有競爭者,他們是否不可替代?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我們先概括下這六人在秦國的職能與作用。

公元前359-338年,

商鞅

(公孫鞅)在秦國全權主持變法,改革內容涵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等幾乎所有方面,給秦國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其從以往被魏國壓制的西陲窮國,變身為讓東方六國不得不聯合應對的頭號強國。

公孫衍、張儀

,倆人都是魏國人、都為秦惠文王服務,而且是政治對手。前者曾擔任秦國的“犀首”,於公元前333多次率軍攻魏、全面拿下河西之地,被封大良造;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他還在公元前332年裹挾著齊、魏伐趙,成功擊碎了蘇秦組織的六國合縱。張儀咱們就太熟悉了,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楚懷王玩得團團轉,幫助秦國乾脆利落地削弱這個南方巨無霸;同時他還在公元前311年一度說服楚、韓、齊、趙、燕與秦國連橫,不過隨後秦惠文王去世,這一成果隨之作廢。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范雎

也是魏國人,他於公元前270年投奔秦國、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隨後他幫助秦王敲定了“遠交近攻”戰略,集中對韓、趙、魏進行蠶食;期間的長平之戰,范雎施展離間計,間接推動趙括替代廉頗成為趙軍主帥。同時,他幫助秦昭襄王驅逐了以宣太后、魏冉為代表的外戚執政群體,極大強化了王權。

呂不韋

,跟商鞅一樣是衛國人,他以獨到的眼光投資嬴異人,一力幫助其登上秦王之位(即秦莊襄王);隨後在擔任相國期間,他主持了攻周、趙、衛等一系列戰爭,同時還效仿“戰國四公子”廣招門客,客觀上擴大了秦國的人才儲備。年幼的嬴政即位後,呂不韋主持國事十年,秦國繼續保持對外擴張態勢。

李斯

,楚國人,由呂不韋的門客成為嬴政的親信。他積極勸說秦始皇加速消滅六國,並且獻上了收買、刺殺相結合,摧毀各國統治集團內部的惡毒戰略,為秦國統一六國起到了推動作用。秦朝建立後,他協助秦始皇制定、推行了全套新體系,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對外征討四夷。。。。。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李斯無愧為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由上可見,他們六人個個是當時的頂級精英,在各自領域為秦國的壯大、擴張起到了頂層設計、貫徹落實的關鍵作用,要對他們進行排名,我們參照前文提出的兩大標準加以比較。

第一、他們各自的工作對秦國有多重要?帶給秦國的是量變還是質變?

在這方面,商鞅的獨特地位毋庸置疑。他的變法,是中國古代效力最強、影響最深遠的變革,不僅使秦國由西陲夷狄一躍而躋身大國之列、具備了一統天下的能力,還徹底地改變了秦國的國家形態;變法的成功,也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地位,深刻影響了後世2000年。可以說,商鞅不僅讓秦國質變,更讓中國古代社會質變(姑且不討論其是否合理)。

公孫衍、張儀,則沒有參與秦國的核心政治事務,他們的角色主要是將領、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讓很多朋友記憶深刻,但說到底,這只是外交技巧,並沒有對秦國帶去質變。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范雎對秦國同樣沒有制度性的貢獻,他的最大功勞是作為秦昭襄王的抓手、理清了權力生態。這在我們看起來貌似不太重要,但對強化秦國的中央集權、保持商鞅變法以來的道路意義重大;至於遠交近攻戰略,等同於敲定了其後秦國的對外方針,不過,這一思路其實並不新鮮,在其之前,楚國的黃歇就向秦王提出過類似理念。

呂不韋則很特殊,姑且不談他主政期間的作為,如果沒有他,就不可能有嬴政的誕生。但是,假如沒有嬴政,秦國能統一天下嗎?答案是肯定的。呂不韋對嬴政至關重要,但對秦國並非如此。

李斯在職業生涯前期,是嬴政的軍師;在後期,則是大秦王朝制度的設計師——中國古代第一個行之有效的大一統體系,是由他幫助秦始皇搭建的。後來秦朝滅亡,實際上是由於偏離了這一路線;“漢隨秦制”充分證明了這一體系的生命力。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第二,這些人有沒有競爭者,他們是否不可替代

商鞅沒有競爭者、沒有可替代他的人

。戰國時期,出現了多場由法家人物主導的變革,比如戰國初期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幾乎與商鞅同時開展的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

但是,這些變法跟秦國的變革不是一碼事:李悝變法是戰國法家的先驅,根據目前僅有的資料來看,他的重點包括制定法典、改革稅法;吳起在楚國的思路主要集中於削弱貴族權益、將資源向軍隊傾斜;齊國的鄒忌,只是注重對官吏的選拔、獎懲;而申不害是法家“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包括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而商鞅雖然被視為“法”流派的代表,但作出魏國政壇培養出來的人物,他的改革顯然吸取了李悝、吳起的有益經驗,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昇華。得益於秦孝公的支援,他的變法是全面、徹底、不留死角的系統性改革。這樣的人物,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公孫衍、張儀

,這倆人本身就是相互競爭的關係;此外,他們在秦國的競爭者還有陳軫、司馬錯等人,而且這些人之間的水平並無明顯高下,業績的區別只是看誰能夠抓住機遇、大勢的潮流。

范雎的角色則很微妙。

他之所以入秦,有很大的偶然成分,但他的出現卻解決了當時秦國政壇的關鍵問題——權力分配。作為一名外來者,范雎以過人的膽識、縝密的謀劃,幫助秦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收回兵權,最終水到渠成地驅逐四貴、親攬大權,使秦國的政治架構沒有偏離商鞅設定的軌道;當時的秦國國內沒有這樣的人物,外部是否存在另一個范雎?不好說。

呂不韋

在這方面很難評價,畢竟假如嬴異人沒當上秦王,也不大可能對秦國的歷史產生多大改變。但對秦莊襄王——嬴政這條線來說,呂不韋是無可取代的,甚至在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再無第二個呂不韋。

李斯

害怕韓非子獲取嬴政的欣賞,從而將這位同門師兄弟設計毒死,由此可見,他並非不可替代。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綜上,關於他們六人對秦國/秦朝的重要性,個人給出的排序由高到低是:商鞅→范雎→呂不韋→李斯→張儀→公孫衍。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歡迎朋友們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