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作者:由 關公文化彭允好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08

盧文紹具有怎樣的品質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是整個古代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宋明以前,雖然在貴族仕宦和儒者的家訓中充滿了鄙視商人的觀念,但不少商人卻能自尊自重、敬業樂業和傳業子弟。中國古代商賈家訓產生於先秦,經過兩漢、隋唐時期的積累,至宋代因士商結合而發生轉折,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科學地總結與有選擇地吸取中國古代商賈家訓的經驗教訓,對當前商德建設是有借鑑意義的。

最早明確肯定商賈家訓價值並加以提倡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公元前645)。親自教育子孫經商並在商業史、家訓上發生重要影響的,當首推春秋時期棄官“下海”的越國大夫范蠡。西漢初年經商致富的任氏,則為後人留下了著名的商賈家約。從春秋到漢初,商賈家訓呈現出由商業知識的傳授與品德修養的培養相結合的趨勢。宋元以後,隨著富商巨賈的大批出現及其社會影響的擴大,商賈家訓也逐漸興起,並趨於成熟。以明清時期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商人家教的主要內容有: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一、立志從商教育。中國古代商人雖認為人的天賦資質有聰慧與魯鈍之別,但卻沒有生而知之者。清代山西商人編篡的《貿易須知》指出:“《論語》雲:生而知之者也,上。你看世上有多少生而知之之人乎?皆系口傳心授而知之。”正是基於這樣樸素唯物的認識,他們非常重視對子弟的教育,使他們立志從商。如清代汪淏教導子侄說:“農工商賈亦當立志,凡所作生理,如貓捕鼠,如雞抱卵,實心實意,不肯放過,此立志也。”(《生意世事初階》)許多大商人就是在父母教導下經商致富的。山西榆次鉅商常萬育小時“讀書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許其能。”後因父親去世而家計日窘,其“母獨命學陶朱術”,要他學商謀生。他遵從母命,前後“經營二十載,家遂豐盈。”(張正明:《晉商興衰史》第230頁)以商為志而不以士為志,是明清時期商人階層崛起的心志表現。黟縣宏村富商汪定貴在住宅中專建“承志堂”,就是訓示子孫繼承父祖之業。有的商人居室中貼著“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對聯,以激勵子孫。太湖洞庭山商人羅舜工先祖或商或士,他戒子為士,但歸莊(1613-1673)卻認為,“然吾為羅(舜)工計,宜專力於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歸莊集》卷六)當時,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商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已高於一般的“士”,所以教子立志做商人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二、從小學商教育。中國曆來有家教宜早的寶貴經驗。商賈們吸取了這一經驗,教育子弟在少年時就走向社會,學習商業知識。徽州有首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做得生意,兒哪,孃的心頭肉;做不得生意,在外成鬼也孤幽。”這些歌詞的基本精神,就是父母狠心將孩子推向社會,讓他們透過“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在實踐中學到商業知識,增加經商才幹。晉商也是如此;“山西人多商於外,十餘歲輒從人學貿易。”(紀昀:《閱徽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學習也大多去小店錘鍊。因為“大店本鈔大,生意大,氣概大,眼眶大。穿的是綢緞,吃的是美味,將上等排場逐日看在眼裡,則漸習漸染,嘴饞身懶,豈不誤卻終身!”小店資本小,“論穿不過布衣,論吃不過淡飯,銀子細算,分文毫釐,不肯費用。只講勤儉,不務奢華。……況且燒鍋做飯,上門下門(板),諸般粗活,都要他做。他既受過這般苦楚,見過這等行為,就曉得銀鈔來於難處,而亦知當家度日。自此人情物理,纖悉明白。”在這基礎上再入大店,能使子弟“學問漸高,見識漸遠,從前受過磨礪,到此時畢竟超群。”(《生意世事初階》)許多事實證明,家庭貧窮後來成為鉅富的商人,差不多都走過這段苦難的歷程。即使富家子弟也是如此,出身富商家的張四教“年僅十六即服賈遠遊”,後屢獲成功。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三、商德教育。古代商賈家訓的精華是德訓。就是使子弟學會做人,存心良善,以德經商,以調節好與僱主、與夥計、與同行、與債主、與顧客的關係。具體來說,一是以義制利。如明代富商王文顯(1469-1523)“嘗訓諸子曰:‘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故利以義制,……身安而家肥矣,”(李夢陽:《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明故王文顯墓誌銘》)二是誠信不欺。有一徽商居室中貼著這樣的楹聯:“淚酸血鹹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道頭上有青天”,就是警戒自己與教育子孫要誠實經商,不要欺詐奸刁去賺黑心錢。三是買賣公平。“店鋪生意,無論大小,……鬥斛秤尺,俱要公平合市,不可過於低昂。”(《工商切要》)“寧奉法而折閱(虧損),不飾智以求贏(利)。”(《豐南志·良宦公六十序》)儘量做到廉平,這是誠實不欺的要求與核心。四是辛勤經營。教導子弟勤於進貨,勤整貨架,勤管店房門窗,勤管帳目。五是儉樸節約。清代富商鮑志道雖“擁資鉅萬”,但以勤儉嚴律家人,“其妻婦子女,尚勤中饋簣帚之事。”(《徽商史話》第51頁)六是謙恭遜讓。清代杭州鹽商周世道(1722-1786)訓子曰:“居家以孝友為本,處世以和平為先。”(盧文紹:《抱經堂文集》卷二十九)因為和氣才能生財。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四、守法教育。訓誡子弟依法交納稅款、勿逃賦役。“凡出外(經商),先告路引為憑,關津不敢阻滯,投稅不可隱瞞,諸人難以協制,此係守法,一也。”(《士商十要》)明代閩商李晉德也把“榷徵莫漏,賦役當供”(《商賈一覽醒迷》)作為誡戒子弟的重要內容。指出:“貨至榷場,必須實報,毋為小隱,僥倖欺瞞”。即使有人幫你逃稅,也是不能討便宜的。因為賦稅勞役“多為九邊軍需,披堅執銳,苦冒星霜環衛,中土之民,得以奠安。”(同上)“良民”、“良商”有交納的義務。

依法經商包括不銷售違禁商品。“凡犯禁物件,雖明明買來轉賣利錢加倍,不可見利貪心,防有官吏兵差人等緝私,不但本利盡失,而且身家性命不保,貽累不淺。”(《營生集》)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五、杜惡習教育。最突出的是訓誡子弟力戒嫖賭菸酒“四毒”,做到“五不準”。指出:“嫖賭二事,好者無不敗家傾本,甚至喪命。”(《工商切要》)“菸酒最為誤事,有損無益”。(《生意世事初階》)山西祁縣喬姓大賈為子弟立下家規:“一、不準吸鴉片;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賭博;四、不準冶遊;五、不準酗酒。”(張正明:《晉商興衰史》第220頁)由於子弟恪守家規,勤儉經商,故能承繼祖業,裕家保泰。與此相反,與喬氏始祖喬貴發共同創業致富的秦氏不重視家教,致使其“子弟吃喝嫖賭,揮霍浪費,漸從(商號)內將股抽出,全部花光。”秦氏抽出之股均由喬家補進,兩家一起創辦的“復盛公”便歸喬氏所有,喬氏家業更加興旺。再如太谷曹氏家族,傳至23代曹克讓時,生活糜爛,全家每天山珍海味,男女老少都吸鴉片,每年家用10萬元以上,最後由富而窮。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六、興家旺族教育。中國古代有不少品德高尚的商賈能為國捐餉,關心公益(如立義田、置義塾、修水利、鋪路建橋、扶貧濟困),乃至棄商從戎、殺敵立功,但這些並未成為其家教的重要內容。他們的最高目標是興家旺族。貧困之家教育子弟經商,首先是為了餬口養家。經商致富成為巨賈后,一般都購置田產,興建堂屋(而不是將資本投入產業),督促子弟習儒躋身仕途,以便得到官府庇護,獲得某些經營特權,鞏固與擴大其商業利益。併為此目的,把興家擴充套件至旺族,如訪立族譜、修建宗廟、扶助貧寒的族人等。清代《彭氏宗譜》卷八《義莊規條》雲:“子孫始習業而無力者,由戶報明,助錢四千文,備置鋪陳。進店後寫立關書,由戶查明,本店人作保,再助錢十千文,……習業已成,助錢四千文,以示鼓勵”。為使子孫出外安心習商,宗族義倉對於其生活困難的父母妻子,也多有接濟。當然,得到幫助的族人一旦發財,也會出於報恩或根據宗族法規定捐資回報。不僅如此,族人們相互間還會利用同祖共宗的血緣關係,將小股零星的資金集中一起,共同結夥,拼本經商;族人一旦在某地或某業站穩腳跟,常常會接納前來投靠的本族人員,互相扶助,從而形成宗族性的實力雄厚的商賈集團。如休寧、歙縣鉅商“以業賈故,潔其親戚知交而與共事。以故一家得業,不獨一家得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百家,下亦至數十家數家。”(金聲:《金大史集》卷四)這種把血緣、業緣、地緣關係結合起來的做法,有助於商業經營中增強凝聚力、擴充套件力與競爭力,因而很容易形成具有某種共同利益的龐大家族。這是商賈宗族勢力強盛的基礎。如“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雜姓攙入者,……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八,《故老雜記》)。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這表明,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具有濃厚的封建性特點。其突出表現就是許多富商大賈往往是亦商、亦儒、亦官,即商、儒、官互相轉換、三位一體。這可以從徽商故居中所張貼的諸多楹聯得到證明。如“讀書好,經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天下一等人,君臣孝子;世間二個字,只是讀書。”“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可見,讀書做官、孝弟力田還是第一位的東西,而家庭、宗族則被視為基礎、根本,商人的人生價值觀及其家教內容沒有擺脫封建宗法性的羈絆。

但另一方面,由於商品交換與民主、自由相聯絡,所以商賈家教方法又不同於官宦之家,具有較少的專制性。有些商賈雖然教育子弟很嚴,但嚴而有理,一般不採取訓斥、鞭打的手段,明代晉商展玉泉之父是位能幹的鹽商,他把兒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使展玉泉後來成長為精明的商人。清代榆次常萬達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晉商,也與隨父經商有直接關係。富商們對子弟的教育比較注意方法。如山西鉅商喬映霞為了防止家業敗落和維護家庭的完整與和諧,不僅針對兄弟們拘謹、保守、自滿、冒失、依賴等不同缺點,分別建立“不泥古齋”、“知不足齋”、“自強不息齋”、“一日三省齋”等進行勸導,而且還採取了以物喻理等方法。有一次堂兄弟團聚宴飲,他對其九弟映庚說:聽說你武功可以,你能用四個指頭將這雙筷子折斷嗎?映庚回答說:這有何難?輕而易舉地將它折為兩截。映霞一面連聲稱讚,一面將眾兄弟吃飯的筷子集中起來讓映庚再折,結果未能折斷。大家低頭默然。映霞見狀說道:“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很高興,希望以後同心同德,互相勉勵,永記此事。”(《晉商興衰史》第220頁)

中國古代商賈家訓對商德建設的價值

不僅對子弟進行正面引導,而且也進行反面教育。尤其是富商子弟平時錦衣玉食,生活優越,缺乏艱難困苦的經歷,很容易沾染上種種惡習。對此,光用正面道理往往是難以奏效的。明智的商人很懂得這一點。清代歙縣鉅商馬逢辰60歲時,想把產業交給兒子馬山來經營,但又放心不下,便帶他到蘇州見見世面。在蘇州,山來不惜重金向名妓鄭雲仙博歡,其父不僅均予以滿足,而且在歸歙時還給他500兩銀子作辭別應酬之用。臨別,雲仙嗚嗚咽咽作不忍分離之態。船出鎮江,其父又令山來穿上敝衣破鞋去名妓處,說船遇風翻了,幸遇鄰船救起,父親存亡未卜。山來照辦。名妓見狀臉色頓變,喝令僕人將其趕出;不得已又到原來停貨的商行,也不見留。這使山來大識“紅塵”,對父親說:“妓女愛我,是圖我的財;商行取媚我,是想藉我的貨發財。人情反覆,世態炎涼,今後當擇人而友,謹慎處世。”(《徽商史話》第181頁)。從此,他勤儉持家,“數年致富鉅萬”。

中國古代商賈家教上述有價值的內容與方法,對當時培養商業人才、裕家興族、傳業後代、發展商貿乃至從整體上提高商賈素質,起了積極作用。科學地總結中國古代商賈家教的經驗教訓,在今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