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代和親的公主都是正品嗎?

作者:由 文史百科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26

歲賜歲幣歲貢有什麼區別

古代和親的公主都是正品嗎?

昭君拂玉鞍,

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

明朝胡地妾。

——李白 《王昭君》

“和番”是指在中國古代,國家出於政治需要,將皇室的公主許配給外族番邦首領,那些出嫁的公主被稱為“和番公主”。當然,皇帝一般不會真的將自己的女兒嫁到番外,而是經常選出涉嫌謀反的皇室宗親的女兒,或者皇室遠親和其他人員的女兒,作為公主的替身。

舉例來說,717年,唐玄宗封東平王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攜嫁妝6000捆嫁給契丹首領李失活。726年,玄宗外甥女陳氏被封東華公主,嫁給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的和親政策始於漢代。唐朝時期,政府與突厥、回紇(維吾爾族祖先)、吐蕃有過多次和親的舉動。從唐朝開始,送往外族和親的皇室女性被稱為“和番公主”,這個稱謂蘊含著中原王朝與外族修好的願望。

周邊的少數民族也將迎娶唐朝公主作為與唐朝修好關係、炫耀權威的主要手段。《舊唐書·吐蕃篇》中記載“吐蕃聞突厥、吐谷渾皆尚公主,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中原王朝當然是在權衡政治利害關係後,再決定是否派遣和番公主。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和番公主制度也略有變化。最先對唐態度有明顯轉變的,是協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回紇的可汗世代接受唐朝冊封並迎娶唐朝公主。但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平亂向回紇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屢屢向唐朝勒索財物,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時,和番制度出現了最大變化,皇帝開始將真正的公主——女兒或妹妹派遣和番。

唐肅宗乾元元年時的寧國公主(唐肅宗第二女)、德宗貞元四年時的鹹安公主(德宗第八女)、穆宗長慶元年的太和公主(穆宗的十妹)等都是真公主和番的事例。這些真公主與“假公主”不同,她們經歷了遊牧民族特有的婚俗,經歷了多次婚姻,命運坎坷。鹹安公主前後嫁給武義成功可汗、忠貞可汗、奉誠可汗、懷信可汗;太和公主先後嫁給崇德可汗、昭禮可汗、彰信可汗、掘羅勿薦公、烏介可汗。能與這些“真正的公主”聯姻,遊牧民族感覺自己是如獲至寶,但是對這些公主來說,被迫多次改嫁已經給她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衝擊和傷害。

和番制度第二個比較大的變化是出嫁時附帶的陪嫁增多了。有人從另一種視角分析稱,回紇看透了唐朝根據公主真假身份的不同,陪嫁嫁妝也不同的情況,因垂涎公主的嫁妝強烈要求唐朝派遣真的公主和番。唐朝承諾每年向回紇贈絹十萬匹,這為以後宋代向遼、西夏、金提供歲幣、歲賜、歲貢開了先河。

但是回紇並沒有因此停住索取的腳步。許多回紇人來到唐朝首都長安要求賜品,商人們也在此猖狂行事。當時回紇與唐的主要貿易是絹馬貿易,唐朝以絹換馬。但是回紇人帶來超過唐朝需要的大量馬匹,並且以不當的交換方式強制貿易。由此看來,絹馬貿易實際上是唐朝對回紇幫助平定安史之亂的報答方式,這種交易給唐朝的財政帶來了很大沖擊。

這個事例反映了唐朝時期,在中亞地區貿易中極具優勢的回紇人出類拔萃的經濟觀念。他們不擇手段地從由盛轉衰的唐朝獲取了最大的利益。

他們是真正精明的商人。

本文選自金東鬱《世界史就是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