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作者:由 小島知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29

周培公和姚啟聖誰厲害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蹟和電視劇中的事蹟。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文武雙全的豪俠姚啟聖

三人之中數姚啟聖年紀最大,他是明朝天啟年間出生的人,這一點倒與電視劇中姚啟聖那糟老頭形象差不多,不過歷史上的姚啟聖可與電視劇中碎嘴子姚啟聖不一樣,他頗有勇武之氣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將領,而且他也不是施琅的老師。

歷史上的姚啟聖是浙江紹興人士,他自幼好武,頗有豪俠之氣,為人慷慨豪邁,有古代俠士之風範。

順治初期,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佔領江南,姚啟聖為了躲避清軍,遷居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帶。後來姚啟聖被當地豪紳孫毅成所欺辱,姚啟聖因此憤而轉投清軍,因作戰勇敢被委任為通州知州,於是姚啟聖徹底報復了欺辱他的孫毅成,他利用職權將孫毅成判成支援明朝餘孽,並且將孫毅成當場杖殺,姚啟聖將欺辱自己的孫毅成杖殺之後就辭官而回鄉了。

後來姚啟聖在回鄉途中遇到兩名清兵欺辱婦女,姚啟聖俠義出手,殺掉兩名欺辱婦女的清兵,將其送還家中。從這些都能看出來姚啟聖頗有豪俠之風,有仇必報,還能見義勇為。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姚啟聖見義勇為殺掉兩名為非作歹的清兵之後就回鄉隱姓埋名,唯恐被查出來,並且姚啟聖一改勇武之風,開始專心向學,學習儒學經典。

後來姚啟聖見殺清兵之後清廷並沒有太過於追究這兩名清兵之死的事情,姚啟聖又想不負平生所學,所以就想參加科舉,但是姚啟聖是半道才開始讀書習文,他怕參加正經的科舉未必能考中,於是姚啟聖依附家族中漢八旗子弟,頂上了漢八旗旗籍,隸屬於漢軍鑲紅旗,因此姚啟聖就有資格參加清朝時期特殊的八旗科舉。

八旗科舉是清朝專門面向八旗子弟開創的科舉考試,八旗科舉與傳統科舉不太一樣,在考察文化方面難度相對要比傳統科舉低不少,但是八旗科舉要求中舉者必須文武兼備,因為滿洲人崇尚弓馬,所以中舉者不僅文化方面要合格,還得能精通騎射,如果被查出中舉者只會文化方面,不通騎射,那中舉者和監考官全部要被治罪。

所以八旗科舉是屬於比較全能的科舉考試,要中舉者文武兼備,但是同樣在文化方面難度卻比傳統科舉弱的多,畢竟它只面向八旗子弟招考,這些八旗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方面的人,只需能拉開弓,會騎馬即可中舉,所以競爭力就比傳統科舉弱了一些,而這些正是姚啟聖所擅長。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姚啟聖早年習武,弓馬嫻熟,這些對他就是家常便飯,後來棄武習文,又學的是非常不錯,因此姚啟聖在有了漢八旗旗籍之後去參加八旗科舉,在康熙二年(1663年)一舉就考中鄉試第一名,因此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之職。

康熙時期一直是秉承著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姚啟聖是對沿海貿易是持開放態度的人,所以他在香山知縣任上擅開海禁被御史彈劾,康熙八年(1669年)僅做了不到六年官的姚啟聖就在彈劾之下被罷官了,姚啟聖也索性回到家鄉賦閒家中。

這就是姚啟聖的前半生,在仕途上並不是很順心,當然,歷史上的姚啟聖雖然當時仕途不得已,但好在家資富庶,所以生活並不貧苦,與電視劇中在盛京馬場貧寒交加的要飯花子姚啟聖形象完全不同。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而且歷史上的姚啟聖也並不是被周培公所推薦在康熙收臺灣時才被康熙所啟用,接上面繼續說,康熙八年姚啟聖被罷官之後一直賦閒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帶頭掀起了三藩之亂,三藩也就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亂爆發後,福建耿精忠舉兵叛亂,率兵攻入浙江境內,浙江台州、溫州均被耿精忠所攻陷,這時候賦閒在家的姚啟聖覺得應該平叛報國,於是散盡家財招募鄉勇,他帶著招募來的鄉勇投到了康熙派來平叛的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康親王傑書的麾下。

隨後幾年中姚啟聖一直跟隨康親王傑書對耿精忠進行剿滅,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一直跟隨傑書攻到福建,這一年傑書光復福建,耿精忠投降,後來在三藩之亂平息之後遭凌遲處死。

姚啟聖在跟隨傑書收服福建戰鬥中非常英勇,得到了傑書的認可,當然,這其中也跟姚啟聖在中央有人有很大關係,姚啟聖的親妹夫乃是康熙朝初期漢人大學士黃錫袞。

正是黃錫袞當初拜託傑書關照大舅哥姚啟聖,外加姚啟聖作戰確實勇猛,所以傑書才十分重用姚啟聖,表功時傑書也把姚啟聖立為頭功上表康熙,因此康熙才知道有姚啟聖這麼一號勇將,姚啟聖也因平定耿精忠叛亂的功勞被康熙任命為福建布政使,這屬於地方大員了,一省第二號人物了。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吳三桂在興起叛亂之初就曾經秘密聯絡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希望鄭經從臺灣出兵登陸福建漳州和泉州共同打擊清政府,同時為了響應鄭經,吳三桂還派出勇將韓大任從江西出兵入福建與鄭經會師。

結果就是吳三桂部下的這名勇將韓大任看到福建耿精忠被滅,有預感三藩之亂早晚要失敗,於是起了投降之心,恰好韓大任與姚啟聖曾有一面之緣,於是姚啟聖單身入營勸降了韓大任,所以韓大任所部3000餘人全部被姚啟聖收編。

姚啟聖帶領韓大任直接將駐紮在漳州和泉州的鄭經擊退,鄭經一看韓大任投降了,嚇得趕緊撤軍回了廈門,姚啟聖很順利的就收復了漳州和泉州。時任福建總督郎廷佐十分看好姚啟聖,恰好郎廷佐當時病重準備退休,臨退休前郎廷佐向康熙保舉姚啟聖接替自己出任福建總督,於是康熙批准了郎廷佐的建議,姚啟聖出任福建總督。

也就是從姚啟聖出任福建總督起,他才和收復臺灣結下了淵源。三藩之亂平定後,出任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就一直負責福建海防,主要就是與鄭經交戰。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鄭經曾經多次率大將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侵擾福建沿海地區,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啟聖率軍徹底擊退鄭經、劉國軒、馮錫範等人,收復了鄭經常年佔據的金門和廈門,因此功勞,康熙加封姚啟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世襲騎都尉和雲騎尉爵位。

鄭經被姚啟聖擊退後回臺灣不久就去世了,長子鄭克臧本應承襲延平王爵位監國,但卻被劉國軒和馮錫範等人誣陷冤殺,其幼子鄭克塽被劉國軒和馮錫範迎立為延平王,這時候姚啟聖認為收復臺灣時機成熟了,於是向康熙上表請求發兵收復臺灣。

姚啟聖擅長陸戰並不善於海戰,而清軍也善於陸戰而不善於海戰,所以收復臺灣需要有精通海戰之將領還需要組建水師,因此姚啟聖向康熙建議組建操練福建水師專為收服臺灣,並推舉原臺灣降將施琅為水師提督。而同為福建人的李光地當時為內閣學士,他深知家鄉福建的情形,看到姚啟聖的建議後,李光地非常認可,於是聯名姚啟聖共同向康熙保舉施琅組建福建水師。

這一點倒與電視劇中情節比較相似,只不過歷史上的姚啟聖此前與施琅並不相識,不是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是師生關係。歷史上的姚啟聖知道保舉施琅是透過原來鄭成功的降將、遷海令提出者、清朝海澄公黃梧之子黃芳度口中聽來,姚啟聖本欲用黃芳度為提督收復臺灣,但黃芳度在與鄭經作戰中戰死了,黃芳度臨死前曾經向姚啟聖推薦過施琅可收復臺灣,於是姚啟聖才知道向康熙保舉施琅。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康熙批准了姚啟聖和李光地的推薦,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訓練水師僅一年多,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水師攻取澎湖列島,姚啟聖據福建策應施琅,為其提供後勤補給,這一年八月施琅順利收復臺灣,年僅13歲的鄭克塽在劉國軒和馮錫範的主張下率部投降。

收復臺灣後,清廷中央的大臣和王公貴族都認為臺灣孤島孤懸海外,不如遷民入內地而棄島,康熙差點被這些重臣和貴族說服,這時候得知朝廷要棄島的訊息,姚啟聖和施琅萬分焦急,二人聯名上書痛陳利弊,不讓康熙棄島,不能把國土白白便宜給荷蘭人。

可惜的是姚啟聖沒有等到康熙的回覆,收復臺灣之後,當年年底姚啟聖接應施琅回師到福州後就因舊疾復發在軍中去世了。

姚啟聖對康熙朝最大的功績就在於平定耿精忠叛亂和順利地幫康熙收復了臺灣,同時姚啟聖也對維護中國國家領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姚啟聖和施琅是當時極少數中國人對歐洲殖民者有著比較深刻認識的人,如果棄掉臺灣,那臺灣勢必會落入荷蘭殖民者之手中,到那時臺灣就會成為歐洲殖民者入侵中國的跳板,所以姚啟聖和施琅堅持不讓康熙棄掉臺灣島,後來施琅在姚啟聖的思想下堅持開拓臺灣島,才使中國國家領土和領海得到了完整儲存,就這些來說稱姚啟聖和施琅是民族英雄毫不為過。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攀附權貴的周培公

電視劇中把周培公這個人物塑造的很清高,虛構的人物康熙帝師伍次友給周培公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去投靠大學士明珠,然而他生性耿直,不屑曲於權貴而是希望透過殿試入朝參政。最終因考試中未避諱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趕出考場,卻在流落街頭時得康熙偶然發現並舉任,成為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立下諸多功勳。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

這就是電視劇中周培公大概情形,實際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和小說中都截然不同,不止截然不同,還是完全相反的形象,歷史上的周培公可不是不屑於依附權貴的人,他恰恰是靠依附權貴才得以平步青雲。

歷史上周培公名字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幼年喪父,後來母親也死了,年幼的周培公孤苦無依,在鄉里出任了低階小卒,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得以攀附權貴,跟隨權貴入京進入內閣出任文案參謀之事務的內閣供奉之職。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電視劇中演的周培公在臨終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收復臺灣,其實歷史上周培公與姚啟聖沒有太大關係,而且歷史上的周培公比姚啟聖小了10多歲,他比姚啟聖多活了近20年時間。

所以不存在他臨終前推薦姚啟聖的事情,歷史上周培公和姚啟聖並沒有太大關係,如果非要把周培公和姚啟聖聯絡到一起的話,那就是歷史上周培公攀附的權貴正是姚啟聖的妹夫漢臣大學士黃錫袞。

黃錫袞可以說是周培公的貴人,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西北響應自己,隨即王輔臣起兵反清響應吳三桂,而吳三桂希望能打通耿精忠與王輔臣之間的聯絡,這樣西南、東南、西北就連成一片,但是吳三桂的戰略意圖被康熙看透,於是康熙派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黃錫袞統軍切斷耿精忠與王輔臣之間的聯絡。

黃錫袞率軍出征時帶上了周培公做參謀,於是周培公得以參與平定三藩之亂。

後來王輔臣勢力比較強盛,康熙擔心黃錫袞一個人應付不來,於是派黃錫袞去主要剿滅企圖與西北聯結的耿精忠部,又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10萬大軍重兵圍剿王輔臣。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耿精忠當時腹背受敵,西面有黃錫袞的軍隊,東面還有康親王傑書的軍隊,所以耿精忠敗退的很快,黃錫袞覺得平定耿精忠這已經沒什麼太多功勞了,於是他給圖海寫了一封信,將周培公推薦到了圖海麾下去謀劃軍務,就這樣周培公就轉到了西北跟隨圖海圍剿王輔臣。

王輔臣是明清時期的勇將,外號“活呂布”,非常勇武,早年在明軍時期與清軍作戰就讓驍勇善戰的八旗軍非常懼怕,所以圖海所率領的八旗軍都很震懾於王輔臣的威名。

周培公到了圖海軍中,透過觀察形勢,周培公就給圖海做出了局勢的判斷和分析,周培公認為王輔臣是被迫響應吳三桂,因為之前吳三桂曾多次勸王輔臣起兵響應都被拒絕了,後來王輔臣與前陝甘總督莫洛不和,在衝突中誤殺了莫洛,所以王輔臣才被迫起兵響應吳三桂反清。

因此周培公認為只要找一位能說會道的人去勸降王輔臣必能兵不血刃而讓其投降。圖海也很贊同周培公的想法,但是一時之間沒找到合適的勸降人選而已。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恰好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和布政使龔榮遇是周培公的同鄉,而龔榮遇更是周培公的發小,素來相識。這二人根本不想隨王輔臣反清,一直在勸王輔臣投降,得知周培公在圖海軍中,就秘密與周培公取得聯絡,互通訊息,周培公見此情況決定冒險進城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此舉其實就是富貴險中求的招數,他把自己願孤身入城勸降王輔臣的意思和圖海一說,圖海當即大喜,立刻把周培公的勸降計劃給康熙寫了奏摺,康熙得知後也是喜出望外,當即宣周培公進京,他要在乾清宮親自接見周培公。

康熙召見周培公後,認真詳細的聽取了周培公勸降計劃,覺得十分滿意,當即任命周培公為軍政參議道,這一職務本是從三品或正四品職級,而康熙特賜周培公為正一品,並賜給周培公黃馬褂和招降詔書。

結果就是周培公這場富貴險中求成功了,他穿著黃馬褂拿著招降書去見王輔臣,再加上他的同鄉發小黃九疇和龔榮遇在王輔臣面前勸說,最終王輔臣決意投降。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周培公兵不血刃收服了讓八旗軍人人畏懼的“活呂布”王輔臣,讓康熙十分高興,王輔臣叛軍是當時最接近京城的叛軍,所以對坐鎮北京的康熙威脅極大,而周培公兵不血刃收服了王輔臣解除了康熙的心頭大患,肯定讓康熙十分高興。

康熙事後論功行賞,問周培公想要什麼,周培公卻展現出了孝道,他別無所求,只求康熙能追諡他的父母,就憑周培公解決了康熙心腹大患,要金要銀甚至要官職康熙都能給他,更何況他只是替死人討封號,康熙更是毫不吝嗇。

康熙親自給周培公父母撰寫了祭文,給周培公的父母追諡了官職和稱號,還向全國表揚了周培公父母生了個好兒子,可以說周培公當時成為了康熙眼前的一大紅人。

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周培公被外放為山東軍政參議道,後來周培公因為與同僚之間產生嫌隙憤而辭官,之後一直賦閒在老家荊門。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後來周培公得悉康熙討伐準噶爾部噶爾丹,他就覺得自己的機會又來了,對仕途不死心的周培公連忙寫出平定葛爾丹的計劃條陳上呈康熙,被康熙採納並讚賞,特意加封周培公為盛京將軍。

與電視劇中周培公是被康熙貶到盛京不同,歷史上的盛京將軍這一官職在康熙時期是正一品的武官,屬於頂級武官的職位了,比周培公之前出任的軍政參議道官職要大得多,所以歷史上的周培公到盛京可不是被貶而是高升了。

之後周培公一直在盛京將軍官職上幹了11年,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任上去世。

在這要說一下,歷史上周培公這個人有點阿諛攀附權貴,對黃錫袞如此,在盛京也是如此,康熙後宮中最為寵愛的妃子是宜妃郭絡羅氏,而宜妃的父親三官保正是周培公旗下的盛京佐領,三官保的官職是正四品官,周培公是正一品盛京將軍。

周培公本應是三官保的頂頭上司,但三官保仗著兩個女兒都是康熙的妃子,尤其是大女兒宜妃深得康熙寵愛,非常狂傲囂張,不把周培公這個盛京將軍放在眼裡,坐則與周培公同位而坐,出則同行,完全沒有上下級的禮數,而周培公卻因為他是宜妃的父親所以對他反而禮敬有加,也更加助長了三官保的囂張氣焰,以至於後來御史尹泰都曾經感慨說過:八旗包衣佐領無視各職、逾越定級的風氣是從三官保開始的。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所以說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中形象大不相同,他就是一個阿諛權貴之徒,也沒有推薦過姚啟聖,而且歷史上的周培公並不像電視劇中那麼短命很快就領盒飯了,他是一直活到康熙徵滅噶爾丹之後才病逝在任上的。

康熙知己李光地

電視劇中的李光地險些被康熙招為女婿娶了藍齊兒格格,而到後來他開始黑化,變得陰狠歹毒,最終被康熙貶官到澎湖列島當知縣。

其實歷史上的李光地是清代理學家,是一名學問非常深厚的學者,而且他的年紀比康熙大了將近10歲,所以歷史上的他也不會被康熙的女兒所看中了,藍齊兒本身就是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而已,而且李光地後期在康熙朝成為了文淵閣大學士,在沒有宰相的清代也算是拜相了。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他是唐高祖李淵兒子李元祥的後代,李光地自幼就好學習,在康熙九年(1670年)李光地高中榜眼,由此步入仕途。

李光地中榜後一直在中央出任文書或文秘之類的官職,雖然官職不高,卻很容易接觸到皇帝,所以獲得提拔的機會也多,因此康熙也就此知道了李光地的才學過人,康熙非常崇慕儒家文化,因為李光地儒學功底深厚,所以康熙經常與他探討儒學,將其引為畢生知己。

李光地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時,向康熙請假南下回福建老家探親獲得了康熙批准,隨後第二年就爆發了三藩之亂,李光地所處福建老家正好是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盤,因此李光地滯留在了福建泉州,後來耿精忠聯絡鄭經,泉州被鄭經所佔領。李光地只得和家人跑到山谷裡躲起來。

後來耿精忠和鄭經都曾經派人招降過李光地,被他嚴詞拒絕了。之後李光地暗中給康熙寫了密摺,彙報了福建的情況,康熙看到李光地的密摺後大為感動,稱讚李光地的忠義行為。

康熙任命李光地為領軍大臣,並叮囑康親王傑書一定要救李光地出來。後來李光地終於與清軍匯合,傑書保舉李光地出任了侍讀學士,算是比原來的官職有了提升。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之後李光地就一直跟隨傑書圍剿耿精忠,而李光地也是在這時期與姚啟聖相識,才能在後來推薦施琅上兩人不謀而合。

李光地在平定三藩叛亂之後就一直擔任學政類官職,以傳播學術為主,後來因為官清廉和治理水患有功,康熙提升李光地為吏部尚書,再之後李光地入內閣成為大學士。

李光地跟隨康熙很多年,二人既是君臣也是知己,康熙欣賞李光地的學識和品行,所以李光地晚年以年事已高為由多次告老請辭,都被康熙拒絕,康熙給的理由很簡單:當年跟隨我的人現在剩下的也就只有你了,咱們君臣都老了,你還想離我而去嗎?可見康熙對李光地十分青睞和眷戀不捨。

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當時朝廷上下深得人心的八阿哥胤禩也捲入其中,胤禩遭到康熙的猜忌和不信任,從此失去康熙寵愛,也失去了皇位繼承權,胤禩失寵之後,之前一直在康熙面前說他好話的大臣們都不敢再說胤禩的好,唯有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時康熙私下詢問老友李光地諸皇子中誰最好,李光地依然回答胤禩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如果換做別人康熙早就急眼了,唯獨對李光地沒有急眼,康熙只是哀嘆一聲,並不接李光地的話了。可見李光地在康熙面前極有分量,也深得康熙敬重,與電視劇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病逝,享年77歲,康熙得知李光地去世後非常悲痛,特意命皇五子胤祺代替自己去祭奠李光地,送其最後一程,並給李光地賜諡號為“文貞”。

雍正都曾評價李光地為一代完人。

當然雍正的評價有些誇大了,李光地主要是因為學問深厚和精於理學被時人所敬重,但其實李光地為人品行並不是康熙和雍正父子倆想的那麼完美,他曾經非常不厚道的侵佔了好友的功績。

李光地在和傑書平叛耿精忠時,他有一同窗好友陳夢雷當時也被困在耿精忠叛亂地區,李光地得知這一訊息後,秘密派人暗中與陳夢雷取得聯絡,獲取了耿精忠方面情報,而陳夢雷還教他如何平叛,寫了平叛的計策。

李光地不厚道的地方就在這時表現出來,他自己署名將陳夢雷平叛計策呈給了康熙,也由此深得康熙賞識,但是對陳夢雷隻字未提,可以說李光地獨佔了平叛獻策之功。

耿精忠叛亂被平定之後陳夢雷反而被抓,被誣陷為黨附耿精忠,以附敵罪要將他問斬,在陳夢雷臨行刑前,李光地良心發現,他出來證明陳夢雷沒有依附耿精忠,但他依舊沒提陳夢雷曾經為他謀劃了平叛之策的事情,結果陳夢雷是沒有被問斬,卻還是被改成了充軍發配,也是比較慘。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所以說李光地非常不厚道,侵佔好友的功勞,也可能自古以來理學家都是這麼不厚道的為人品行吧,縱觀歷史上的理學家,大多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指著雙手對別人指指點點可以,事真到自己身上反而辦的比誰都不厚道。

因此來說歷史上的李光地雖然不像電視劇中那般陰狠歹毒,卻也不是什麼厚道之人。

寫在最後

所以這麼看來三人形象是不是和電視劇中大不相同,姚啟聖是文武雙全具有豪俠風範的老將。

周培公的人品和作用都被電視劇中明顯誇大,歷史上他靠攀附權貴發跡,他主要是在平定三藩中勸降了王輔臣,之後就沒怎麼再被康熙所重用過,雖然官至正一品的盛京將軍,但周培公在康熙面前並沒有太多分量,並不像電視劇中那樣能成為康熙面前的當紅炸子雞。

李光地是這三人之中在康熙面前最得寵最有分量的人,也是被康熙引為知己的人,可以說電視劇中把李光地這個人物寫低了,歷史上的李光地要比電視劇中更加受康熙喜愛和信任。李光地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後獲得諡號的人,這代表著李光地是康熙近臣,只有與皇帝親近的大臣才大多能被賜予諡號,周培公和姚啟聖畢竟還是外臣。不過歷史上的李光地德行還是有些虧失。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