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作者:由 使用者81696370263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28

中順大夫相當於現代什麼官職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作者簡介

王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現就職於《映像》雜誌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關城懷古》《拈花一笑》以及人物傳記《明心梅韻》。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伶人王中王》《人說山西好風光》《擂響中華》文字統籌。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玉皇臺

1

《潞城市志》載:

玉皇臺位於縣城東北18公里,在申家山村北,呈南北走向,西與金龍山相連,東與紅縈山相接,主峰海拔1001米,因山頂建有玉皇廟,故名。

經實地檢視,以及對照衛星地圖,此山實為東西走向,所以,才可以西接金龍山,東接紅縈山。

從申家山出發,在大山中環繞,往北走了好久,才到了玉皇臺腳下,再往前走已無路,放棄了尋找。

山上玉皇廟早已不存,據說後來上村人在山上修建了小型的玉皇廟。

2

明《潞城縣誌》載:

洪濟院在鳳凰山下

。民國版《潞城縣誌》載:

鳳凰山西南距縣城四十里,高三十八丈五尺,山麓洪濟院有大定丁亥中憲大夫王良漢書碑,神像多鐵鑄。

新志中是沒有鳳凰山的,這座山在哪兒?

常村的百姓們說,就是他們村旁邊的山。

在衛星地圖上一直找,並沒有清晰的山脈,當看清玉皇臺的走向後,我判斷,鳳凰山只是玉皇臺的一座山峰。

3

舊志中有一篇《潞州潞城縣常村重建洪濟院記》。

民國志中講到的洪濟院有王良漢書碑,是不對的或者說是不完全的。實際上,這塊碑是趙揚撰寫的,趙揚的官職是:中順大夫翰林修撰同知、制誥上騎都尉元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由王良翰書,王良翰的官職是:中憲大夫行潞州潞城縣令,上騎都尉,太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由王春篆額,也就是說王春題寫了“洪濟院”三個字門額,王春的官職是:奉直大夫,前冀州酒使驍騎尉賜緋魚袋。

這三個人都有魚袋,我很好奇,也就查了一下這是什麼樣的配置,也算小科普吧。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飾以金銀,內裝魚符,出入宮庭時須經檢查,以防止作偽。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飾魚袋,五品以上穿緋衣者用銀魚袋,此即為";章服制度。";至宋代,不再用魚符,而直接於袋上用金銀飾為魚形。親王有被賜以玉魚者。金魚袋紫色衣稱為";金紫";,銀魚袋緋色衣稱為";銀緋";,一旦受賜,十分榮耀。官員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時,還可";借紫";、";借緋";,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也即是說,撰寫這塊碑和書寫這塊碑的人,官職都很大,雖不到三品,但賜紫金魚袋,題額的王春也在五品以上。可見這塊碑的尊貴。

舊志說到的王良漢(或王良翰)只是書法家,但他是潞城縣令。

這塊碑立在大定年間,大定是金朝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完顏雍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是金朝第五位皇帝,大定丁亥年是1167年。

趙揚先說他寫這個碑文的由來。他說他受天眷,在庚申年初次到潞城做官,奉了郡命到常村來治理田地事宜,住在僧舍裡,他特別喜歡這裡,負山帶河,景極幽勝,然後就經常寫點詩,題在壁上。日月飛轉,區區仕途三十年就過去了,再沒有回來,這一年,潞城杜君拿著成君所寫的常村重建洪濟院事蹟,來求他作文。以前寫過的詩好像還在夢裡一樣,覺得那種幽勝之趣就在眼前,撫今念昔,無法推辭,就寫下了他們的故事。

序完,是正文:這裡有個法師,叫法清,是常村靳氏的兒子,9歲就到上黨郡的開元寺行香院出家。政和年間,法清學得佛法,其師喜歡法清的才幹,就把行香院的管理事宜交給了他。本朝天會丁未年間,行香院歸了寺裡的賢聖院。先有續村的郭滿、劉仙及法清的弟弟思,相繼施捨了田莊,法清於是在庚戌歲修建了別院,鑄像設講,一時間,收僧徒作勝事,很繁榮。後來自上院退休。寺僧並郡好事者牛濟、王珪商議,覺得開元寺好久不修,以法清心力優遊能起大緣事為由,邀法清共同修建了開元寺。功畢曳錫,法清到五臺山拜見了文殊菩薩,歸來後就斂去了自己行跡,發誓再不出來。法清是有義風的人,曾經在冬天救過一個被賊搶了的一位宦遊之士,此人只剩單衣快要凍死了,法清脫下自己的衣服救他,也不問姓名,真是一個豁達寬宏的僧人。還未去世之前,法清對自己的徒弟說:我平素裡也無遺憾之事,只有兩個事一直梗在胸中,不置所居院,久立無名額,漳水氾濫之時,常村總是首當其衝,久了恐怕沖壞這個院子,我老了搬遷不了,我把這個事交付與你們,可不要忘記。大定壬午,弟子善福、智廣說:我們完成先師的遺志,正是時候。告知天下寺觀,這個院子沒有名額,請大家賜名。竭力恭請,後來就有了洪濟院這個名字。又把先師所住的院子搬遷了地方,經營了五年,而後有了殿堂、僧舍、廄庫,有了規模。成君寫的大概是這樣。

趙揚想,這個法清,想讓洪濟院更有名,先遷所居,志甚大。法清的兩個徒弟善福和智廣刻心做事,謹遵師命,都很好。想來,浮屠之事,辭天倫、解世綱,遺得喪外生死,放身澹泊之場,自意枯槁之地,視萬物投其前者,俱不足以汩其心,一旦使之立事,則操守必專,專則所得精,而無不成。至於惠休之於詩,懷素之於書,一行之於數,考其能,事皆奇絕後世,無復加其大者,至於立雪、斷臂、飼虎、投身而終能成其所謂佛之道者,況營建之細事哉!趙揚喜歡善福與智廣的用心,沒有違背師囑,克終其業,相當值得頌揚。

杜君回去後靳石以銘。

按碑文所說,洪濟院應該最早由法清建於1130年,那是他自己弘法的別院,1162年搬遷過一次,重新修建新院,5年後,有了規模,於是1167年村人杜君來找在潞城當過官的趙揚撰寫了碑文,由王良漢書丹,洪濟院的匾額則由王春來寫。

至於這裡提到的杜君是誰,不好考究,我想,應該是常村的鄉紳,當年,趙揚在常村住的時候,他們一定有過來往,不然,怎麼能求得到一個三品官員的文字呢。碑文裡寫到的成君是誰,就更不好追究了,好在也不重要。

錄此碑文在此,是說明金朝統治這裡時,鳳凰山下佛教興盛,所以存下了這座寺院。

只可惜,現在再也見不到了,洪濟院解放後拆毀。

哪些鐵鑄的神像哪去了呢?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集仙觀

4

緊鄰常村的上村,現在有一所集仙觀。就在路邊,很好找。很多人來過這裡。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戲臺題壁

集仙觀裡,倒座戲臺儲存完好,上有舊戲班名稱,也有舊劇目名,是研究上黨戲曲的好材料。正殿儲存完好,元代的大梁,正殿中兩邊牆上還有壁畫,一為集仙陣,一為誅仙陣,皆是《封神榜》中所記之事。樑架也有畫。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正殿壁畫

只可惜,長治市文物部門竟然把這樣道教元素明顯的觀命名為“顯慶寺”,並作為保護單位立石。而集仙觀內現有石碑,上有“集仙觀”的字樣,這塊殘碑的出現,終於證明了舊志中關於集仙觀的記載。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有集仙觀字樣的石碑

清康熙四十五年的《潞城縣誌》中有一篇《集仙觀記》。至正年立。至正,是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的年號。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此碑文為元凱撰。

這篇文章詞藻極為華麗:

潞,春秋子國也。直城之北四十餘里,有聚落曰“曲梁”者,晉荀林父敗潞氏之遺墟,而為今日一鄉之樂郊也。衡漳負其背而蜿蜒縈紆,若貫日之白虹,空嚴瞰其面而軒豁呈露,若湧雲之翠濤。峰巒掩映,樹木陰翳,左襟右帶,邇控遐引,揖蓬壺之景,招仙聞之風,而真喬樺隱跡之地者,其東南陬之常村裡也。裡有是觀,其來遠矣,金大定四年敕賜“集仙”,迄今仍之。

然後說,當時有潞州天寧觀的耆宿,名叫王損的道長,上疏想主管這裡,後來一直有人請命,太多了,就不記述了。到了元朝,承平日久,德教載振,這裡的道長是李仲恩,李仲恩傳給李彥明,李彥明道尊德貴,其徒數輩,有常善福、王善仁等,善福早就仙逝了,善仁現在管事。這座觀的情形大概是這樣:前殿為玉皇殿,三楹,有真人像,後殿為無極殿,三楹,祀三清,西夾室,祀元辰,東夾室,住道侶。神門揭天,上凌倒景,雲堂撲地,下厭鴻龍,臺階上雕龍,甬道為甃磚,有廚房做供齋,有庫房放莞谷,田園殿舍,什麼都有。所以,建了皇家祀壽之壇,斯民祈福之地,這雖然是日月輪轉積功而行,也有善人功勞。一天,善仁對大家說:這所道觀的偉績不可湮沒,刻之金石,相傳不朽,可乎?大家都說應該。又差村子的儒者陳景行來苦苦哀求,當時的元凱無法拒絕,嘆息著說:老子以清淨無為化天下,故其書曰,我無為則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世之人學其學而能事斯語者,蓋鮮矣!現在善仁沖淡無為,廉靜寡慾,綱維佛教而持之以謙,領袖宗門而託之以退,自幼至老,始終不渝,可以算是能事斯語者了。元凱對集仙得人美處、善仁之誠篤表示嘉許,又有景行懇切相求,於是書寫以上碑文。

碑文中一處,說善仁是綱維佛教,我估計是在流傳中出了錯誤,這不是佛教,而為道教。

要錄這篇碑文的時候,彷彿看到元凱的無奈,善仁雖把集仙觀做的很大,卻不是真正懂得老子清淨無為原意的人,只不過,有這樣一所皇家祭祀地、百姓祈福地,對當地的教化和安定來說,倒也是好事。

元凱是什麼人,舊志未講,或者是官員,或者是大儒,身份應該不低。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集觀仙的斗拱和大梁

此觀建立年代未講,但元至正年間得名集仙。說明此觀建於元朝之前。很久遠的故事,但現在來看,有元代遺風,多數遺構為明朝,而且後殿已經沒有了,只留下前殿的規模。

玉皇臺:佛道共濟漳河岸

集仙觀旁觀的奶奶廟

三皇不再祭祀了,這裡應該祭祀三清,即道教的三位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衛玉晨道君靈寶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師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即太上老君,就是那個把孫悟空練成火眼金睛的太上老君。

老子離太上老君有多遠,自他騎青牛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就不知道這個距離了。他留下《道德經》,估計也不是讓人來祭祀的,應該是讓人用來治世的。世人多不懂了。當然那個經營了集仙觀的王善仁,也不會懂。

5

就在鳳凰山下,常村上村相離不遠,有佛有道,且都興盛於金朝。當年的香火那麼旺盛,人們該祭拜哪一座尊神呢?也許,各有所歸。

想來,集仙觀下曾祭祀三皇,而玉皇臺上曾有玉皇廟,該是有淵源的吧。

而鳳凰山,擴充套件到玉皇臺,因此二寺廟曾經的興盛,有了許多光彩。

而佛道同時興盛,大約和漳河流經這裡是有關係的吧。

當記之。

如果您想獲得更多本地新聞資訊,就趕快來關注本賬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