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作者:由 蘭臺寺史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29

留守司是個什麼官

明中都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城區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安徽鳳陽所營建的一座都城,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並主持全部工程的設計工作,南京故宮、北京故宮,都是以明中都為藍本興建。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佔地面積382。30公頃,明中都遺址比北京故宮大12萬平方米,朱元璋以《宮皇圖》為模本,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明中都是中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築之一,在藝術上繼承了宋元時代的傳統,又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新風格,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軍北伐,佔領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對南京、關中、洛陽、開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認為南京離中原太遠,難於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於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詔選擇在濠州(今鳳陽)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李善長主持,洪武三年動土啟造,開始營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牆和基礎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築成。洪武八年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工匠發起鬥爭,並發現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詛咒,朱元璋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明太祖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鳳陽的計劃。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築,未完成的工程還在繼續。此後從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屬建築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築中都外城城門,至三十年中都營建工作完工。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明太祖停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被定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經常在鳳陽曆練、練兵,居住在中都城,後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後來逐漸荒廢。

明中都格局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中都城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雲霽街為副軸線貫通東西。中軸線長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起,穿洪武門進入中都城,經洪武街、大明門、承天門入禁垣,再經外金水橋(外五龍橋)、午門入皇城,進奉天門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軸線中心。再往北,經玄武門出皇城,經禁苑,越鳳凰山頂至北安門,出禁垣,下鳳凰山,逕北直指中都城正北玄武門,主控南北。副軸線雲霽街東起鼓樓,西至鐘樓,長六里,東為中都城隍廟、金水橋、國子監、鼓樓;西為功臣廟、金水橋、歷代帝王廟、鐘樓,東西對稱。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洪武 三年(1370年)在午門前建中央官署,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臺。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諸壇和太廟。圜丘,方丘南北對稱;日、月二壇東西對稱。[鼓樓、鐘樓建於宮城東西兩側,正對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門,北通後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門,高大雄偉。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中都以萬歲、鳳凰、月華三山東西相連,長達十里。山頂建園林及廟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外城

第一道城為中都城外城,周長60裡餘,呈東西扁長的長方形,西南隅為將鳳凰嘴山包入城中,還修建了一個凸角。共開闢城門九座,水關十八座。中都開九門:南面正中為洪武門,左為南左甲第門,右為前右甲第門。東城牆自北向南為長春門、獨山門、朝陽門。西城牆開一門,塗山門。北城牆自東向西為北左甲第門、後右甲第門。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禁垣

第二道城為禁垣,周長19裡,開四門:南為承天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承天門北距午門435米,南距洪武門1185米。門內向北約200米為外金水橋。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皇城

第三道城為皇城,周長7裡,開四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位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壇廟

太廟:午門東側

社稷壇;午門西側

歷代帝王廟:位於雲霽街,皇城西。

開國功臣廟:位於雲霽街,皇城西,歷代帝王廟東側。

中都城隍廟:位於雲霽街,皇城東。

天壇(圓丘):洪武門東側。

地壇(方丘):後右甲第門東側。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府署

兵馬指揮司:位於城北,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三年鳳陽縣治遷於此。

中都留守司:位於城西,原為行大都督府,統轄留守中都的八衛、一千戶所。清康熙年間衛所併入州縣,僅留鳳陽、鳳中、鳳左右、長淮四衛。雍正四年鳳陽右衛併入鳳陽中衛,乾隆十五年鳳陽中衛併入鳳陽衛。

中都國子監:位於皇城西門橋北側,洪武八年設定,洪武十五年改為國子監,洪武二十六年撤,師生併入京師(南京)國子監,舊址改為鳳陽府學,崇禎四年毀。1952年改為安徽省第四監獄,1975年改為鳳陽縣委黨校。

中都百萬倉: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一年改為廣儲倉,後撤廢。中都演武廳:又稱校場,建於洪武十四年,廣四里,為中都八衛所官兵操練之所。清末廢除。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高牆

鳳陽高牆位於禁垣東側,用於禁錮明朝宗室罪犯。分為東高牆(9宅)、中高牆(13宅)、西高牆(19宅)、四高牆(7宅)、五高牆(10宅)五處。“崇垣深渠,門樓敵臺,不減郡縣城郭規制,且在宮闕左掖,五牆不時修葺”。高牆門禁甚嚴,並專設“高牆軍”警衛看管。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街道

中都在洪武五年確定基址時,初步規劃街二、坊十六。天順、成化年間修《中都志》時,記載街道24條、坊104個。至萬曆末年修纂《鳳陽新書》時,主要街道共二十八條,皆縱橫排列對稱,坊減為94個。洪武街:自洪武門至大明門。玄武街:自外城玄武門向南。左輔街:自南左甲第門經鼓樓至九華山。右輔街:自前右甲第門經鐘樓至馬鞍山。東城街:在左輔街之東。西城街:在右輔街之西。左甲第街:起自九華山,為左輔街延長線。右甲第街:起自馬鞍山,為右輔街延長線。雲霽街:大明門前東西橫街,連線鼓樓和鐘樓。父道街:雲霽街鼓樓以東延長線。子順街:雲霽街鐘樓以西延長線。順城街:洪武門裡側東西橫街。子民街:外城玄武門裡側東西橫街。泰安街:順城街北橫街。東華街:東華門外橫街。西華街:西華門外橫街。朝陽街:朝陽門(後改獨山門)內東西向幹道。塗山街:塗山門內東西向幹道。長春街:長春門內東西向幹道。臺銜街、志士街、工藝街、淮南街、光天街、化日街、剛毅街、清淮街、永福街等:具體位置不詳。

被遺忘的明中都皇城,規模比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米

花圃廊街

裡坊

《中都志》所記104坊:

泰和、里仁、順城、輔德、善慶、崇德、中和、安靜、阜民、居仁、新民、平、安泰、順化、仁英、咸亨、通順、永慶、豐樂、英靈、感應、明倫、廣惠、懷德、務本、節受、武定、文治、仁愛、克勤、治安、長樂、懋功、世德、廣和、壽寧、嘉惠、長安、尚賢、顯英、安定、景福、惠吉、鳳凰、雲從、仁壽、利貞、會同、允安、宣化、俊□、五福、人和、鼎新、養賢、思善、日新、孝友、德潤、宣文、利用、正德、化成、施仁、來遠、居仁、信、遵教、同仁、志道、永安、明德、大安、安濟、美化、志善、崇慶、承宣、平政、厚俗、春輝、晝錦、立教、迎思、守禮、聲教、福延、志德、仁智、安業、會通、大有、永濟、寶善、惠政、敬信、育德、允中、積善、從善、欽崇、德厚、恭讓、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