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通遼市概況

作者:由 旭東讀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30

南省是哪裡

通遼市,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中國通遼市概況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處北緯42°15′-45°41′、東經119°15′-123°43′之間,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418公里,東西寬約370公里。東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南依遼寧省瀋陽市、阜新市、鐵嶺市,北邊與興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為鄰,是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樞紐城市。

2016年9月,通遼市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髮展100強”之一。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中國通遼市概況

通遼市

大約三千年前,這裡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蹟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

中國通遼市概況

春秋時,燕國在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蹟,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其他多數在東胡管轄區。

漢朝時期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絡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中國通遼市概況

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遊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明清時期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朱棣北伐之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萬部眾浩浩南遷,開闢嫩江流域的廣闊牧場。歷經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漸強盛,成為漠南蒙古諸部中的強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師一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里的三十六萬公里”的廣闊領地。從此通遼大部分地區成為科爾沁部落的駐地。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製為盟、旗制,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民國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1932年至1945年(偽滿洲國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通遼上世紀40年代時是個鎮,名字叫白音泰賚鎮。後時任哲里木盟盟長蒙古王爺為白音泰賚鎮建市取名“通遼”。

解放後

中國通遼市概況

科爾沁區一角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範圍與撤銷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東與吉林省接壤,南與遼寧省毗鄰,西與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交界,北與興安盟相連,總面積達到了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長約418公里,東西寬約370公里。地理座標是東經119°14′-123°43′,北緯[3]42°15′-45°59′。

地形地貌

通遼市地勢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馬鞍形。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餘脈的石質山地丘陵,佔通遼總面積的22。8%,海拔高度400-1300m;南部為遼西山地邊緣的淺山、黃土丘陵區,佔通遼總面積的7。0%,海拔高度550-730m;中部為西遼河流域沙質沖積平原,佔通遼總面積的70。7%,海拔高度120-320m,其中在西遼河流域沖積平原與山地、丘陵之間的過渡地帶分佈著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海拔高度200-400m。

氣候環境

通遼市年平均氣溫0-6℃,年平均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10℃積溫3000-3200℃,無霜期14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年平均風速3-4。4m/s,全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20-30天。

水文環境

通遼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7條,自然湖泊600多個,有大中小型水庫121座。水系以西遼河水系為主,分佈在其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教來河以及新開河,還有東遼河下游和遼河干流的一部分支流、大淩河和霍林河的一部分。由於連年乾旱,通遼境內遼河、新開河、教來河常年斷流,70多座中小型水庫乾涸,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匱乏。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811。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增速高於全區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44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1122。40億元,增長11。2%;第三產業增加值431。98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3。863。123。1調整為14。262。023。8,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減少了1。1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提高0。4和0。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57902。27元,增長9。8%。

第一產業

中國通遼市概況

通遼市

2013年通遼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57。4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增幅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年初實有耕地面積134。80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113。2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26萬公頃,增長1。1%。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3。0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6萬公頃,增長0。5%,佔總播種面積82。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0。24萬公頃,同比增加0。79萬公頃,增長4。1%,佔總播種面積的17。9%。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99萬公頃,同比增加0。34萬公頃,增長7。3%,佔總播種面積的4。4%;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7。45萬公頃,增加0。03萬公頃,佔總播種面積的6。6%,增長0。4%。

2013年糧食產量663。00萬噸,比上年增產55。0萬噸,增長9。1%。其中:稻穀15。99萬噸;小麥1。80萬噸;玉米607。23萬噸;高粱20。30萬噸。

油料產量11。71萬噸,比上年增加0。40萬噸,同比增長3。5%;甜菜產量11。86萬噸,比上年減產2。97萬噸,下降20。0%;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276。37萬噸,增加5。46萬噸,同比增長2。0%;瓜果類總產量51。33萬噸,增加13。66萬噸,同比增長36。3%。

牧業年度牲畜實有頭數1888。04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71。61萬頭(只),增長10。0%。其中:牛253。93萬頭,羊1063。37萬隻,豬534。28萬口,比上年分別增長11。4%、8。1%和15。0%。年末通遼牲畜實有頭數1079。41萬頭(只),比上年末減少10。92萬頭(只),下降1。0%。其中:大牲畜191。97萬頭;羊624。20萬隻;豬263。24萬口。年末實有家禽962。40萬隻,比上年減少24。80萬隻,同比下降2。5%。2013年肉類總產量達到50。84萬噸,同比增長0。2%;生牛奶產量38。69萬噸,綿羊毛產量1。02萬噸,山羊絨產量0。14萬噸。

第二產業

2013年通遼全部工業增加值103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增幅比上年回落5。9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2。2%,增幅比上年回落7。0個百分點。分經濟型別看,國有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6。0%,集體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5。0%,股份制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0。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39。0%。其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73。8%,與同期相比增加2。3個百分點。分輕重工業看,輕重工業企業戶數分別為262戶和379戶,增加值累計增長分別為21。8%和8。4%。從產品的產、銷、存情況看,2013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8。2%。在進入目錄的60種工業產品中,有33種產品與同期相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成品糖增長41。1%,化學藥品增長79。6%,中成藥增長38。3%,水泥增長19。0%,鋼化玻璃增長8。1%,鋁材增長28。1%,發電量增長16。9%。從十大支柱產業情況看,十大支柱產業企業戶數達到383戶,增加值總量佔通遼規上工業的比重為70。6%,累計增長17。3%。其中,煤電鋁及鋁精深加工產業累計增長5。2%,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累計增長33。5%,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累計增長34。6%,高技術煤化工產業累計增長10。8%,新型建材產業累計增長18。1%,裝備製造產業累計增長19。3%,鎳鉻合金產業累計下降29。7%,現代蒙藥產業累計增長0。1%,新能源產業累計增長37。7%,新材料產業累計下降14。5%。

2013年通遼641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867。04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國有企業完成213。97億元,同比增長15。2%;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分別增長5。6%、11。9%、40。6%。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76。86億元,其中:利潤總額183。36億元,同比增長11。8%;稅金總額93。51億元,同比增長3。4%。從大中型企業情況看,通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大中型企業90戶,資產合計比重佔全部規上企業的50。0%,負債合計比重佔57。6%,利潤總額比重佔49。4%,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佔43。3%,增加值累計增長11。6%,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增長15。0%,利潤總額累計增長1。6%,應交增值稅累計增長3。1%。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增幅比上年下降3。0個百分點。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264。77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城區143。37億元,增長7。4%;鄉村實現零售額107。58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快於城鎮2。1個百分點。按行業分,通遼批發業實現零售額54。68億元,同比下降5。7%;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5。34億元,增長14。4%;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87億元,增長18。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8。46億元,增長14。7%。

2013年通遼限額以上企業及個體經營戶實現零售額128。24億元,佔通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4。4%。其中:限上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9。17億元,下降23。7%;限上零售業實現零售額96。17億元,增長3。7%;限上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37億元,下降5。1%;限上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53億元,下降4。1%。

2013年在限額以上企業及個體經營戶銷售的商品類值中,有零售額的20大類商品零售中,除書報雜誌類、電子出版及音像類、文化辦公類、煤炭類、機電產品類下降外,其餘大類商品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分商品類別看: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增長18。1%,服裝類增長20。4%,日用品類增長8。6%,金銀珠寶類增長49。8%,家用電器類增長14。3%,傢俱類增長35。6%,通訊器材類增長1。1倍,建築及裝潢類增長7。0倍。在銷售市場佔比較大的三類商品:石油類完成零售額56。79億元,增長3。4%,汽車類19。32億元,增長5。0%,煤炭類29。06億元,下降28。5%。

2013年限下企業及個體戶實現零售額244。12億元,同比增長21。2%,高於通遼平均水平10。2個百分點,佔零售額的65。6%。其中:限額以下批發、零售企業及個體戶零售額194。69億元,增長22。4%。限額以下住宿、餐飲企業及個體戶零售額49。43億元,增長16。3%。

區域人口

2010年,通遼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佔中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