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一會兒要這,一會兒要那,孩子的這種“呼叫式服務”,家長要及時叫停

作者:由 中原女性之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1

支使是詞語嗎

孩子習以為常的

“呼叫式服務"

中午,我做了兒子最愛吃的孜然羊肉,煮了他愛喝的紫薯大米粥,蒸了他愛吃的小油卷。

從開始準備食材,到最終一道道飯菜端上桌,我在廚房裡待了近兩個小時。

辛苦是難免的,但內心卻沒有抱怨,畢竟身為媽媽,為孩子為一家人做飯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接下來兒子的一個小舉動,卻讓我內心起了波瀾。

等所有飯菜都端上桌,我叫正在看書的兒子過來吃飯。

兒子應一聲來到桌前,迫不及待拿起筷子開吃。

兒子喜歡孜然味,嚐了一口,覺得我加的孜然有點少,便說:

“媽,再加點孜然吧。”

“好!”

我這剛坐下準備吃飯,便又起身拿來孜然給他加了一點。

我再次坐下,兒子又說:

“媽,拿個叉子吧。”

他覺得羊肉塊用筷子不太好夾,想用叉子叉。

這次,我突然有點不適感,兒子今年8歲了,像加孜然、拿叉子這種毫無技術難度的活,他抬腿就能去做,卻支使已累了兩個小時的老媽。

想到這兒,我站起來又坐下了,笑著說:

“哎,你一會兒要孜然,一會兒要叉子地向我呼叫要服務,怎麼感覺你像在飯店吃飯,叫服務員啊?你聽,‘服務員,拿個叉子吧。’‘服務員,來點孜然。’像不像?”

兒子一下聽出了我的意思,趕緊知趣地說:

“對不起,讓老媽受累了,我自己去拿。”

說著,自己小跑著拿來了叉子,還體貼地為我和他爸爸分別拿了一把叉子:

“老爸,老媽,你們也用叉子吧,好叉羊肉。”

“哎,這還差不多。明明自己就能搞定的小事,哪能你呼叫爸媽為你服務,對吧?以後,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搞定,自己為自己服務!”

我先誇獎再立下規矩。

平日裡,兒子一會兒“媽,幫我削個蘋果”一會兒“媽,幫我找一本書”,諸如此類,每天都會呼叫我為他服務很多次。

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如此。

這種“呼叫式服務”,不但孩子習以為常,就連不少父母也習以為常了。

其實,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做、能做的事越來越多,可以不用再事事依賴父母了。

只是孩子不自知,呼叫慣了。

因此,家長要及時叫停孩子的這種“呼叫式服務”,不然,只會助長孩子的懶惰心理和依賴心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同時,家長也會受更多累,可能高興的時候,還樂於為孩子服務,不高興或本身就很累的時候,再被孩子呼來喚去做這做那,難免會有怨言,甚至會吵孩子。

弄得孩子也不高興,甚至還會怪父母對自己不夠好。

一會兒要這,一會兒要那,孩子的這種“呼叫式服務”,家長要及時叫停

怎樣鼓勵孩子

“自我服務”呢?

父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孩子轉變依賴父母的慣性思維,自主地進行自我服務。

★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服務的光榮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自己做的事越來越多。

當孩子會做新的事情後,我們要告訴孩子這是自己的本領又增強了,又長大了,誇獎孩子自己做的這些事,真了不起。

由此讓孩子知道自己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能幹,更讓孩子感受到自我服務帶給內心的光榮感和自豪感。

★明確孩子自我服務的事情

有時候,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為孩子明確哪些事情是需要他自己獨立完成,進行自我服務的。

比如:

吃水果自己洗;

整理自己的書桌和床鋪;

洗自己的小襪子,等等。

只要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己的事,就用口頭約定或者書面約定的形式明確出來,讓孩子知道每天自己該做什麼。

★激勵孩子為家人服務

事實上,做得越多越能幹。

手腳勤快的孩子,不只能自我服務,還能幫父母做事,積極為家人服務。

比如,激勵孩子做家務,每次開飯前擺擺碗筷;

多子女家庭,鼓勵兄弟姐妹間相互幫助;

家裡有老人的,鼓勵孩子平日裡多照顧爺爺奶奶……

前提是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多做事。

有位教育家曾說:

“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雙手。”

意思就是說媽媽要少幫孩子做事,要懂得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才能激發孩子更大潛能。

有研究表明:

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增強信心的基礎,是認識事物的資訊通道,也是獲得各種實踐經驗,表達自我意志的重要工具。

這裡所說的“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手”,其實就是指多讓孩子動手做事,從小鍛鍊他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自理能力。

說到底,就是自我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