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作者:由 青檸盛夏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4

孫策是不是孫權設計殺死

三國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後三國歸晉的歷史我們已然知曉,不過對於很多歷史的細節,依舊需要後人根據史書和考古發現去研究,今天我們談談吳國孫權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的故事,為什麼需要深究這個問題呢?

因為同樣的情況發生卻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東吳的江山是由小霸王孫策打下來的,意外去世後政權歸於弟弟孫權,可是在追封這件事上孫權並沒有給予孫策足夠的重視。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司馬家統一三國後,司馬炎追封給自己的叔叔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師一輩子並無兒子出生,司馬攸是其弟司馬昭將自己的孩子過繼給了他。不過曲中故事還是很精彩的,那時司馬炎的疾病惡化,身體已經開始急轉直下,但是此時的司馬攸卻年輕力壯,在朝中更是有很多支援之聲要求傳位給司馬攸。

對於司馬炎來講,對於繼承之事很是看中,從倫理上來講,將自己的叔叔司馬師追封為皇帝,所以過繼給他的司馬攸就有了繼承的資格,也是為了自家一脈的利益,司馬炎開始處處針對司馬攸,被這件事情搞得鬱郁不得志的司馬攸最後在逼迫之下含冤而死,死時才36歲。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這裡強調是司馬攸還有個小兒子名叫司馬冏,他也是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這位也是野心頗大,他自認為自己的父親司馬攸享有繼承職權,並且他也是從父親手中繼承了相應的爵位,所以作為正一統人選,理應也有機會。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司馬冏殺掉了賈南風和司馬倫,開始獨霸朝廷,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如果之前司馬師並沒有被追封為景皇帝,後面的事也就不會發生了。聯想到孫策被追封之事也就不難思考得出為什麼孫權沒有將孫策追封為皇帝,說到底也是因為孫策留有後嗣,隱患很大。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可以說,孫權能有這樣的作為,離開不孫策的提攜,孫權肯定對孫策抱有感激之情,那麼孫權是如何報答孫策的呢?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子孫後代的呢?

孫權在稱帝后,追封孫堅為東吳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其母親吳夫人被追封為武烈皇后,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舉個例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僅追封自己父親司馬昭為晉文帝,而且還追封自己的大伯司馬師為晉景帝,還追封了自己的爺爺司馬懿為晉宣帝,連曹睿都追封自己的宦官爺爺曹騰為高皇帝,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的權力是繼承孫策的,為什麼孫權封他們的父親孫堅為皇帝,而不封孫策為皇帝呢,要知道皇帝與王還是差了一級的。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一般來說,開國之君建立帝業後,都會追封自己的上一輩到祖一輩的先人為皇帝,這個只是追封,只是個形象,人都死了,並不會對後來的政權造成什麼影響,但是孫權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考慮,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

孫權的位置是兄終弟及繼承而來,但是按照封建傳統繼承製度則是父死子繼,孫權現在建立了政權,他死了之後一定是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在歷史上,帝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然後又被哥哥的兒子搶走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氏政權就是如此,公孫康去世後,因為兒子年幼,所以遼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後來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不服了,於是逼迫公孫恭退位並囚禁了公孫恭,又把父親的位子給搶了回來。

這事就發生在孫權活著的時候,孫權當然不希望這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沒有封孫策為帝,也沒有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王。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孫權剛接手江東時,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是一百分,因為江東就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人員也基本上孫策一手安排的,所有人都對孫策懷有敬畏之心,孫策在當時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孫策去世後,影響力就開始衰弱,直到孫權稱帝時,孫策已經去世29年了。

但是孫策的影響力還在,雖然很微弱了,但人人都知道江東政權是孫策開創的,雖然孫權才是那個發揚光大的人,孫權如果再去追封孫策為帝,那不是再次抬高了孫策的影響力,又讓人想起孫策來了嗎,本來都快忘記了,另外,封王和封帝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封帝就是表明孫權的政權是繼承了孫策,但從孫權的行為來看,他顯然不是這樣想的。

孫權封孫堅為帝,孫策為王,就是想表明自己的帝位是自己打拼出來的,而不是繼承孫策的,封孫堅為帝那是封建禮制,行孝,劉邦都封自己父親為帝呢,何況孫權,不封孫策為帝就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消除孫策的影響力,這是定位政權的行為,代表了孫權的政權來源。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對於孫策的兒子孫紹,孫權只是封了孫紹為吳侯,後來又改封為上虞侯,吳侯原來是孫權在稱吳王前自己的爵位,一般來說,自己的爵位是傳給自己兒子的,而不是侄子的,儘管孫權有一個優待孫紹的行為,但很快糾正了,吳侯和上虞侯是有區別的,吳侯的爵位含金量更高,要知道孫權的政權基礎就是吳郡四大家族,吳侯和上虞侯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孫權後來也把吳侯的爵位給了自己兒子。

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孫紹也有兒子孫奉,所以孫策這一支並沒有絕後,仍然存在東吳政權內部,孫策傳位給孫權後,他的兒子在東吳的地位就很特殊,存在一個被人利用的風險,雖然孫紹並沒有野心,但是如果有掌控了東吳政權的權臣,把孫紹拉出來搶了孫權後代的帝位,這種事並非沒有可能,事實上東吳就存在這事。

孫策臨死前傳位於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子孫,結局讓人很寒心

比如孫權親自選定的繼承人孫亮,也就是東吳第二任皇帝,後來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孫綝迎立孫權兒子孫休為帝,孫休後來又殺了孫綝,孫休臨死前託丞相濮陽興及左將軍張布立自己兒子為帝,結果這兩位權臣沒有聽從孫休意願,而是迎來了孫休的侄子孫皓為帝,雖然沒有迎立孫策這一支的宗室,但是也有這個風險,權臣擁立皇帝,完全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的,如果權臣擁立孫策之後為帝,那對孫權來說是不是一種傷害?

所以孫權刻意降低孫策這一支的影響力,同時也避免他們陷入權力鬥爭,對於孫策的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顧邵,顧邵去世後改嫁給陸遜,次女嫁給了朱治次子朱紀,顧邵、陸遜、朱紀都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是吳郡最有地位的大家族,這說孫權對待孫策的女兒還是不錯的,至於孫策的兒子,孫權也算善待,只是出於避免權力鬥爭的風險,才沒有封孫策為帝,封孫紹為王,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