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裡,沒有道歉這個概念

作者:由 傾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2-26

廉頗負荊請罪的負是什麼意思

最近看到一則不幸的新聞, 當事人留下遺言稱:只想要一個道歉。

由此想到了很多。

在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典籍中, 我們很難看到某人向某人公開道歉這樣的記載,基本就沒有。為什麼會這樣,不是說好的禮儀之邦嗎?怎麼一句對不起也不會說?

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人不認可道歉這種行為。

中國的古人,尤其是春秋時候的人,是很質樸的。 在他們質樸的觀念裡, 犯了錯, 要麼認打,要麼認罰, 沒有認道歉這一說。

他們很難理解, 為什麼犯了錯以後, 上嘴皮一碰下嘴皮, 一句sorry就能讓受害人情緒穩定, 把事情擺平。

所謂的道歉, 在他們看來, 更像是一種為了逃避懲罰而使出的奸猾手段, 所以他們不這麼做。

這裡可以舉出一個著名的例子,廉頗負荊請罪。

中國傳統文化裡,沒有道歉這個概念

有人會說, 廉頗負荊請罪不就是道歉嗎?

有道歉的意思,但是請注意,人家還負荊。 啥叫負荊,就是光著脊樑,揹著帶刺的荊條, 意思是讓對方拿著荊條,狠狠的抽自己。

這就是認打了。

廉頗當時的地位大概相當於國防部長, 藺相如算內閣首相, 兩個人有矛盾, 如果一方要認錯,按照現在的玩法, 大概是開個記者釋出會, 廉頗公開鞠躬道歉。

記者閃光燈不要錢一樣的玩命閃,同時還稱讚廉頗有風度, 藺相如那邊呢,也開個記者釋出會, 欣然接受廉頗的道歉,雙贏。

但是在古代中國,人們未必接受這樣的玩法, 因為這種處理方式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廉頗沒受到具體的懲罰, 其二,這等於在逼迫藺相如接受廉頗的道歉, 廉頗公開鞠躬道歉是有風度, 那麼藺相如不接受他的道歉豈不是就沒有風度了?

過錯方一點實質損失沒有, 受害方不接受這樣的處理,反而成了沒風度, 這簡直是豈有此理了。

所以廉頗是負荊去的, 表示自己認打, 當然藺相如沒打他,但是打了也沒問題, 關鍵是廉頗認為自己該打, 也接受如果被打的事實。

還有一個例子是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行軍途中, 下令大軍不得踐踏麥田, 否則斬首。 偏偏自己騎著馬不小心踩了一片麥田。 怎麼辦, 找來老鄉道個歉?

曹操沒這麼做, 他先是表示有法必依,作勢要自刎。 被眾人拼命攔住之後, 做出決定, 既然自己身負重任暫時不能死,那就割下自己的髮髻, 算是代替了腦袋。

這個就是認罰。

那麼中國古代就沒有人可以道歉嗎? 其實也有, 那就是皇帝。 因為皇帝至高無上,沒有人有資格打他罰他, 所以他犯了錯只能道歉,皇帝是天子, 所以他向老天爺道歉, 道歉的文字就叫做罪己詔。

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犯了錯,理論上要麼認打, 要麼認罰, 想認道歉滑過去,沒門。

現代人講究文明用語, 對不起謝謝, 我感覺這兩個詞已經有點變味了。無論多大的事, 一句對不起就想就此揭過。 無論給別人添了多大的麻煩, 一句謝謝就轉身瀟灑離開了, 這真的足夠嗎?

電視劇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個人耿著脖子說: 我都道歉了,還要我怎麼樣?

呵呵, 你道歉了又能怎麼樣呢, 所謂的道歉, 還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