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作者:由 美民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17

何為炰鱉膾鯉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當學生面臨考試,當粉絲要搶門票,當編輯做不出稿子……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做出同一個選擇,那就是轉發錦鯉!!!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好運錦鯉 圖/視覺中國

所以問題來了,江河湖海里的魚那麼多,為何鯉魚獨得好運buff?這條鯉魚到底是如何從江流中流入歷史的呢?

鯉魚亦是盤中餐

鯉魚有“食品上味”的稱號,很早就進入到人們生活中了。古籍中有周宣王“炰鱉膾鯉”宴請諸侯(《詩經·小雅·六月》)的記述。所謂“炰鱉膾鯉”就是用鯉魚做成的生魚片,這簡單的四個字也是全世界有記錄最早吃生魚片的文字。

此後,供人享用的鯉魚一直備受青睞,北魏時,曾有“洛鯉伊魴,貴於牛羊”(《洛陽伽藍記》)的記述。所以南朝道學家陶弘景曾稱,鯉“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

▲被捕獲的鯉魚 圖/視覺中國

既食鯉,則畜鯉

鯉魚是歷朝歷代的很多名人都推崇的食物,因此民間也有畜養鯉魚的習慣。早在西周時就有養魚的記錄,《詩經·大雅·靈臺》記有“王在靈沼,於牣魚躍”的句子。

到了戰國時,越國大夫范蠡更曾著《養魚經》(又名《種魚經》),書中詳述養鯉之法,並稱“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又說“畜魚三年,其利可以至千萬,越國當盈”。民間諺語“養魚種竹千倍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可見畜鯉之習就此一脈相承了下來,併成為了一門大有可賺的生意。

鯉魚兆吉且有靈

餐桌上的鯉魚,盡職盡責地扮演著珍饈美食的角色。在文化意象,鯉魚也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間流傳的眾多故事裡,鯉魚都很有存在感。

被理學家推崇的“二十四孝——臥冰求鯉”中,鯉魚被注入了人倫色彩。

晉人王祥,早年喪母,由於繼母朱氏的撥弄,祥失父愛。朱氏想吃鯉魚,適逢天寒冰凍,無法捕捉。王祥為盡孝情,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孝心感天動地,冰裂,躍出兩尾鯉魚,王祥持歸,供奉繼母。

著名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則宣揚了鯉魚有靈。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雲,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其龍門水浚箭湧,下流七里,深三里。

——《太平廣記》

此後,魚躍龍門為世人一再渲染。以“龍門”寓人生重大關節,比如科舉大考、仕途升遷等;以“魚躍龍門”兆示人們仕途得意、飛黃騰達;又以“魚龍變化”比喻金榜題名,自寒賤而達顯貴。而躍過封建科考之“龍門”的“金榜題名”和“洞房花燭”一起,成為古代讀書人的黃粱之夢,為歷代所欽羨。

史實是,躍過“龍門”者寡,“龍門”前粉身碎骨者眾。所以唐人章孝標曾作《鯉魚》詩:“眼似真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在稱許鯉魚膽識的同時,也不無人世間的諸多感慨。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鯉魚躍龍門意象圖 圖/視覺中國

除了上躍龍門之靈性外,魚傳尺素的典故也流傳甚廣。漢代無名氏之《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描寫女子思念丈夫的樂府古詩。詩以河畔青草起興,睹草而思人,一唱三嘆,悽楚之情躍然字間,讀後令人憑生無限的遐思。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句。

此魚非彼魚,詩中“雙鯉魚”並非實指鯉魚,而是先秦時期傳情達意的一種木刻鯉魚形信封。“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即開啟函件看到書於素帛上的書信。雖然隨著紙信封的出現,魚形信封漸趨退出歷史的舞臺,但“魚傳尺素”作為傳遞情愫的代名詞為後來騷客們一再吟詠。

鯉魚是民俗生活中的活躍因子

在中國文字中,“鯉”“利”諧音,“魚”“餘”音同,而“利”意所含與“餘”意所指又是農耕民族的理想所在,所以自古至今,鯉魚作為重要的民俗標誌物一直活躍在民俗生活中:吉祥物有之,吉祥語有之,吉祥圖案有之。民俗生活中總能看到鯉魚的影像。

廣東江門一帶,新年初四以活鯉拜門。

至時,從早到晚,多有人手提一條用紅頭繩吊起的鮮活鯉魚,到各家門口叩拜,邊拜邊唱鯉魚歌。歌至尾處,聲音高亢。唱後,戶主燃爆竹,給利市,唱者又轉他家。

鯉魚歌曰:“鯉魚合合口,金銀來到手;鯉魚碌碌眼,百病無侵犯;鯉魚頭,祝你全家福祿壽。鯉魚腮,長年興旺永無衰;鯉魚鱗,生意興隆多利潤;鯉魚腸,米頂到梁;鯉魚遊,祝你今年起高樓;鯉魚心,朝進白銀晚進金;鯉魚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飯。鯉魚擺擺尾,年頭好到年尾。大生鯉,大生鯉,今年好運屬於你!”

廣西蒼梧尚有鯉魚舞之戲。

當地民間傳說,盤古開天時是由鯉魚引領才尋到水源的。為示紀念,逢農曆正月初四祭神時,當地人跳鯉魚之舞。

所舞之鯉,用竹蔑、竹片及鐵絲紮成,外包白布,布上繪上圖案,分魚頭、魚身、魚尾三部分,輔以握棒。鯉魚舞由五個男子表演,多為模擬鯉魚動作:時而水面怡然,時而水下覓食,時而嬉戲追逐。高潮時,眾鯉魚在頭魚的引領下,急速翻騰,躥蹦跳躍,最後以高躍龍門收場。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鯉魚舞道具 圖/蒼梧縣文化館

福建周寧有鯉魚溪。

溪畔村人恪守先祖不垂釣捕撈鯉魚的鄉規,愛鯉護鯉,營造出了“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人鯉和諧相處的自然之美,令世人稱道。

一條普通的鯉魚,遊入人類歷史的長河,經過文化的洗禮,脫胎成了影響國人生活的靈物:上躍龍門,下傳尺素,間有鯉魚舞、鯉魚財神之俗,也有金玉(魚)滿堂、年年有餘(魚)之寄,更有富裕、吉慶、幸運等的美好寓意。它的靈化過程,其實是人類依憑自然“箭垛式”的文化再造。

本文內容改編自劉漢傑《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解析》一書,部分內容參考芮新林《古人的餐桌》。

美民·民俗|遊入歷史的鯉魚

繡球的原型竟是青銅兵器

看完這篇,你就能弄清各類文化遺產

美民·民俗|古代女子也運動

美民·民俗|古建築上的小怪獸

美民·風物|白樺樹的器用之美

百度百科TA說民族領域首位特邀科普作者

編輯|程方潔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