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醫生,我得了膽囊息肉,該怎麼辦?”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4-09

膽息肉囊壁毛糙凸向腔內嚴重嗎

原創 醫學界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體檢報告中的“膽囊息肉”,該如何應對?

“醫生醫生!我的膽囊長息肉了!會不會變癌啊?!”作為一名消化科醫生,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每次健康體檢過後,都有一批因為發現膽囊息肉而心碎神傷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膽囊息肉究竟是個神馬鬼。

01

“醫生,什麼是膽囊息肉啊?”

膽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侷限性息肉樣病變,又稱為膽囊息肉樣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

膽囊息肉的發病率約為0。3%~9。5%,分為假性息肉和真性息肉。70%的膽囊息肉為假性息肉,形態多樣,有球形或者半球形,帶蒂或寬基底。最常見的假性息肉是膽固醇性息肉,此外也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息肉。

假性息肉自身不具有惡變潛能,真性息肉則可以是良性或惡性的。最常見的良性息肉是腺瘤,而惡性息肉通常為腺癌。其他罕見的良性和惡性真性膽囊息肉則包括間質腫瘤、淋巴瘤和轉移癌等。

膽固醇性息肉最為常見,其發生主要與膽固醇代謝異常有關,好發於膽囊頸部、體部,常為多發,呈黃白色,體積較小,質脆易碎,不具備惡變可能。

炎性息肉與慢性炎症刺激有關,發生部位多變。局灶性腺肌症好發於膽囊底部,呈侷限性增厚,有潛在癌變風險。腺瘤常為單發,也可多發,可有蒂或無蒂,好發於膽囊頸部、體部,較少位於底部,體積偏大,表面光滑,有一定血供,有惡變風險。

02

“醫生,我怎麼才能知道我得了膽囊息肉呢?”

膽囊息肉早期多無症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右上腹不適、隱痛、腹脹、納差、噯氣等。若出現膽絞痛、發熱、寒戰、黃疸等明顯症狀,則可能是病變進展或合併結石、炎症等。

因此,單靠症狀進行早期診斷較為困難,臨床容易漏診或誤診。不過好在現在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透過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越來越多,極大降低了延誤診治的風險。

B超檢查準確性高,且無創、價廉,便於隨訪觀察,是一種簡便可靠的診斷方法。其典型表現為膽囊壁點狀、片狀強回聲或稍強回聲光團,後無聲影,可見球狀、結節狀或桑葚狀突出。

03

“醫生,我得了膽囊息肉,該怎麼辦?”

簡單地說,如果膽囊息肉大於10mm,則惡變風險高,膽囊功能常受影響,故只要患者可以耐受,就建議膽囊切除術;如果膽囊息肉小於10mm,且存在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臨床症狀,也建議膽囊切除術。

我們在臨床中遇到的多數是直徑小於10mm且沒有明顯症狀的膽囊息肉,這就需要我們識別易發生惡變的危險因素,包括:

年齡:膽囊息肉癌變風險隨年齡增大而增加,通常以50歲作為閾值。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PSC合併膽囊息肉可增加癌變風險,因此該類患者無論息肉大小,均應行膽囊切除術。

印第安族裔:有研究表明,印第安族裔膽囊癌患病率(5。5%)顯著高於其他族裔(0。08%),但仍需要更多相關研究。

無蒂息肉(包括膽囊壁區域性增厚>4mm):無蒂膽囊息肉是膽囊惡性腫瘤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存在上述危險因素,膽囊息肉在6mm-9mm,仍建議膽囊切除術。如直徑小於6mm,或不存在上述危險因素,則需要超聲隨訪觀察,在觀察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策略。

說了這麼多,讓我們“一圖以蔽之”,小夥伴們快快儲存下圖,在患者諮詢時娓娓道來,可以瞬間提高患者信任度和依從性哦。

“醫生,我得了膽囊息肉,該怎麼辦?”

圖:膽囊息肉處置流程圖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消化小兵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