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嶽麓史話 || 袁枚:洛陽年少也華顛(上)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4-23

華顛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一個地方的人寧肯得罪本土的長者也要把一個異鄉客捧上高位,那麼,這個異鄉客要莫是才華橫溢無可匹敵,要莫是其位高權重其人格精神讓人欽慕。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無疑就是這樣的一位幸運兒,而且,吹捧他的還是長沙人。

嶽麓史話 || 袁枚:洛陽年少也華顛(上)

嶽麓山上的愛晚亭,原名紅葉亭,據傳改名緣於袁枚與嶽麓書院山長羅典的一次交際:有一年秋天,江南的著名才子袁枚到了長沙,許多人仰慕他的名氣,都趕來會見他。只有嶽麓書院的山長羅典不加理睬,他說袁枚這個人有官不做,到處遊山玩水,生活放蕩,寫詩作文又標新立異,違背聖賢之道,特別是招收女學生,更使得信奉儒典聖言的羅典看不慣。為防袁枚找上門來,他還在書院的牌樓上貼了副對聯:“不為子路何由見;非是文公請退之。”子路即仲由,退之即韓愈,此聯引入兩典,意思是說既然我們志不同道不合那就沒有見面的必要。過了兩天,袁枚真的過江來拜訪了。看到羅典的對聯,他搖搖頭,笑了笑,但還是到了書院門口,客客氣氣地遞上拜帖。這時,羅典正在書院裡整理文稿,接過門人遞上的帖子,連忙叫他傳話說:“山長病了,不能相見,請自便!”袁枚碰了一鼻子灰,卻也不在意,便自管遊山去了。袁枚走後,羅典叫人挑來幾擔水,沖洗書院門前的臺階,說是要洗淨異端邪氣。袁枚遊覽清風峽,看到了紅葉亭,也見到了羅典題寫的對聯,不住點頭,望望匾額,凝神皺眉,想說什麼又沒說出口來,接而參拜了麓山寺,觀賞了白鶴泉,登上了雲麓宮,才興盡下山。袁枚在長沙住了幾天,寫了很多詩,對嶽麓山上的景物幾乎全寫遍了,惟獨在《紅葉亭》題目下只抄錄了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絕句,而且,更為奇怪的是,他竟然把第三句抄脫了兩個字,變成了“停車坐楓林”。這件事立刻引得長沙的讀書人議論紛紛,不久就傳到了羅典的耳中。羅典也是聰明人,明白袁枚在嘲笑他不愛護晚輩,立時紅了臉,連聲說“慚愧,慚愧”,馬上吩咐學生把紅葉亭的匾額取下來,親筆題寫了“愛晚亭”重新掛上去。此後,羅典再也不傲慢了,每有文人上山,不管自己喜歡不喜歡,熟悉不熟悉,總是客客氣氣地接進書院,熱情相待。

這個故事是杜撰的,源於1987年2月2日《華聲報》上趙海洲的《愛晚亭與袁枚的詩》一文。現有資料也已經證明,袁枚訪問嶽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而紅葉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於袁枚訪問時間八年,顯而易見,“愛晚”亭名不可能是袁枚所改。這個杜撰的誤傳,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乃是反應了百姓的真切呼聲,即為人需要低調、高位者更需親善百姓。故事中的羅典,是著名的經學家,曾拿出自己的俸金,增修書院。他本身更是一位愛晚護晚的典型。他一生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曾提出“非專衡文,當以育才為本”的主張,擔任嶽麓書院山長後又提出“堅定德性,明習時務”的育才思想。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湖南鄉試舞弊案(也是清科舉中湖南最大的一次舞弊案)中,正是因為他堅持為學生彭珴申冤上訴,才有傅晉賢、樊順承等人被處死的結果。但長沙人們寧肯得罪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來抬舉袁枚,足見人們對於袁枚的喜歡,而喜歡的原因,自然是其才華以及品性。

嶽麓史話 || 袁枚:洛陽年少也華顛(上)

來 源 | 嶽麓區檔案館 作 者 龔軍輝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潘振興 羅 瑤 李 丹

原標題:《嶽麓史話 || 袁枚:洛陽年少也華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