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治世需諫諍:貞觀一朝,直言進諫蔚然成風

作者:由 蕭家老大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4-29

阿旨順情什麼意思

治世需諫諍:貞觀一朝,直言進諫蔚然成風

治世需諫諍:貞觀一朝,直言進諫蔚然成風

貞觀初年,李世民為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聽取了大臣蕭瑀的建議,欲實行封建制,讓朝臣議之。時任禮部侍郎的李百藥上長篇奏疏《封建論》,言辭非常尖銳,說這一制度,是一種倒退,並舉歷史之例,指出分封世襲制給國家帶來的災難,說封邦建國之後,那些受封的家族就會以門第自傲,不願再靠才幹進取,並且會一代比一代驕奢橫暴。數代之後,王室一旦衰弱,那些被朝廷依為屏障的所謂藩國,就會變成仇敵,以致戰爭不斷。實行封建制還是郡縣制,事關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某些昏暴之君當政的朝代,反對皇帝想要推行的政治制度,是要被貶官乃至坐牢砍頭的,但李世民卻聽從他的諫言,不僅取消了封建諸侯之議,而且委之以教導太子的重任。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詔,發兵夫修建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時任給事中(掌管批改百官奏章)的張玄素,聞訊上書力諫,說李世民承百代君王之後,處凋敝蕭條之時,必須節之以禮制,以自身做出表率,若大興土木,修建宮殿,恐將重蹈秦、隋兩朝的覆轍。這簡直是危言聳聽,恐嚇皇帝了。他甚至說:“陛下役使受戰爭創傷的百姓,承襲隋朝滅亡的弊端,禍亂恐怕又要超過煬帝呀!”李世民看罷奏書,怒曰:“你說我不如煬帝,我可如桀、紂?”張玄素毫不畏懼,直言對曰:“若不罷此役,恐怕將像隋朝一樣導致變亂。”李世民聽他說得有理,不但收回成命,而且賞賜他彩帛兩百匹,以示表彰。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高祖李淵駕崩,李世民下詔為老爹大建陵寢,其規模仿照漢高祖劉邦之長陵,務從隆厚。時任秘書監(掌管國家藏書與編校之事)的虞世南上書諫阻,說修高陵大墓,用很多珍寶陪葬,是害了親人,不算是孝,薄葬才是長久之計。漢武帝的茂陵中堆滿珍寶,後來赤眉軍攻入長安,掘開茂陵,還未拿完。無故聚斂百姓財富,太無意義。甚至引用魏文帝為自己善後所作的《終制》之言:自古至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被髮掘之墓,等到金縷玉衣被燒被搶,骸骨並盡,就太可悲了,如果違揹我的詔制,舉行厚葬,那就等於讓我被戮屍於地下,又死一次啊!由於言辭過於激烈,李世民不予理睬,他上書再諫。公卿也隨之上書,請遵高祖遺詔,務從節儉。李世民只好縮減規模,節儉從事。

李世民喜於秋冬狩獵,虞世南又上書諫阻,勸其停下獵車,收起長戟,射禽鬥獸之事,任用群下為之。虞世南多次犯顏直諫,毫不隱諱,李世民反而待他更加親近尊重。

貞觀一朝,直言進諫之所以蔚然成風,不但因李世民鼓勵朝臣諫言,使其制度化,而且諭令有司“詔敕不便於時,即宜執奏,不得順旨執行”。所謂“順旨”,就是順應皇上旨意,做應聲蟲。據載,李世民曾多次對應聲蟲表示厭惡,他曾嚴厲批評一些只會順旨行事的官員說:“此來唯覺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

李世民遊園時,見一棵樹枝葉繁茂,贊為嘉木,隨行大臣宇文士及也跟著讚不絕口,他很是厭惡,正色說:“魏徵常勸我遠佞人,我一直不知佞人是誰,曾懷疑是你,果然不錯。”對於那些敢於諫諍的朝臣,李世民則予以重用或賞賜,故群臣多以媚上為恥,敢諫為忠。

連在隋朝“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的佞臣裴矩,歸唐後也一反常態,變成了直言敢諫之臣。反之,李世民若是像那些專制暴君一樣,拒諫飾非,聞過則怒,對諫言者貶官治罪,亂捕濫殺,使進諫成了“找死”的代名詞,滿朝文武則不是變成立仗馬、秋後蟬,就是變成了應聲蟲,誰人還敢進諫?在中國歷史上,像關龍逢、比干那樣敢於冒死進諫的人畢竟不多。

由此可見,君主是否擁有善於納諫的胸襟至關重要,尤其在治世之時。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