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懟完鍾南山,炮轟傳統文化,方舟子意欲何為?

作者:由 三度說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5-02

何為硜硜之見

從最開始的科普,再到職業打假,彼時的方舟子言辭犀利,雖然後來證據證明,其中不乏雙標和信口開河。

然而就事論事,其中不少的案例,人家抽絲剝繭,邏輯嚴密,多少有些可取之處。

這也是無數網友,對方舟子口誅筆伐,我仍然抱著中立的立場。

而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懷疑的思想,遠比盲從,更富社會創造力。

套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的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這話當然有些過激。

因為這世界迄今為止,還真有許多從來如此,還沒能證明錯的,比如太陽的東昇西落等。

借用但丁的“懷疑有如草木之芽,從真理之根萌生”,或許要溫和許多。

懟完鍾南山,炮轟傳統文化,方舟子意欲何為?

可方舟子在網紅的路上,一直狂奔,為了博取眼球,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前些天質疑鍾南山院士,看似出之有據,引之成章,實則強詞奪理,一派荒唐之言。

試問一個名利雙收的人,桑榆之年,放著天倫之樂不享,身入險地,為了是什麼?

還不是憑著一腔憂國憂民之心,一襟悲天憫人的情懷,雖千萬人吾往矣!

朱熹說: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以此觀之,方舟子非小人而不遠矣。

如果說方舟子懟鍾院士,表現的自私刻薄,只是人性的惡,那炮轟中國文化,就是數典忘祖了。

當然,也不否認古代的思想,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以及特定的社會環境,有些已經不適合於現代。

比如:存天理,滅人慾。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以及要求婦女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兒奉母。郭巨的故事,在現代的眼光來看,已經不是感天動地,而是驚天動地了!

懟完鍾南山,炮轟傳統文化,方舟子意欲何為?

可人們學歷史,不是為了尋找“包治百病”的妙藥或偏方,而是為了瞭解人類社會的演進軌跡,總結規律。

比如儒家的禮儀: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比如法家的規範: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比如道家的超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比如墨家的邏輯:或謂之狗,或謂之犬,名則不同,無以相非;或謂之牛,或謂之馬,實則兩異,謂辯無勝。

比如兵家的謀略:瞞天過海;以逸待勞;偷龍轉鳳;拋磚引玉;聲東擊西;金蟬脫殼;順手牽羊;暗渡陳倉。

比如佛家的頓悟: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萬物無常,有生有滅,不執便是樂。

方舟子去真求偽,用現代人傲慢的眼光嘲笑古人,不僅自大無知,更是居心叵測。

唐太宗曾言: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看方舟子衣冠楚楚,想來銅鏡是不缺的,缺的只是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