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作者:由 一味清歡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6-05

不自由毋寧死是什麼意思

作者 | 一味清歡

自由,一直都是影視作品不遺餘力去探討的主題之一。

無論是《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忍辱負重二十年不顧一切的越獄,還是《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拼盡全力逃離虛假的完美世界,或是《為奴十二年》中所羅門艱難地熬過屈辱不堪的為奴歲月,都展現了主角們為自由而努力抗爭的不屈精神。

在這些探討自由的影視作品中,有一部經典影片最不容忽視,它就是——《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於1975年在美國上映,由捷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

米洛斯·福爾曼是世界級導演之一,曾獲得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作為學院派代表,他極其擅長透過刻畫人性反映生活本真。

傑克·尼克爾森是奧斯卡獎歷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員,曾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30年,在《飛越瘋人院》中,他憑藉極具個人特色的演技,將男主麥克墨菲的混混式英雄主義和不自由毋寧死的反抗精神演繹得栩栩如生。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飛越瘋人院》當時一經上映,就引起美國社會強烈的反響,在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等5大獎項,是奧斯卡金像獎設立以來為數不多的同時獲得最重要的5大獎項的影片之一。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40多年前的影片難免有些瑕疵,例如劇情的邏輯漏洞、人物形象不夠立體,但瑕不掩瑜,影片所傳達的不自由毋寧死的反抗精神,至今仍十分令人感動,激勵著許多正在為自由而默默抗爭的靈魂。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影片以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麥克墨菲為躲避監獄的強制勞改,假裝精神異常,被送入瘋人院後,與護士長瑞秋鬥智鬥勇,並多次策劃逃離管制嚴格、毫無人權的瘋人院,最終失敗而死的故事。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

從幾聲淒涼的鳥鳴聲引出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晨光熹微的山野,伴隨著悲涼的序曲,一輛亮著前燈的小車緩慢行駛在荒無人煙的山間小路上,這有些寂寥的畫面奠定了整部影片悲涼的基調,緊接著鏡頭跳轉至瘋人院裡躺在床上毫無生機的病人,蒼白昏暗的場景令人不由產生沉重的壓抑感。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鏡頭下的瘋人院充斥著大量的白色,白色的牆壁、白色的床單、白色的護士服、白色的病人服,本來象徵純潔的白色聚集在這封閉的瘋人院中,頓時營造出冰冷窒息的氛圍。

片中的瘋人院實行封閉管理,裡面的人按照一套完整、嚴格的體制各司其職,猶如一個集權統治下的小型社會,以瑞秋為代表的院方是瘋人院的管理者,他們一絲不苟地遵循體制的規定,用強制手段管理所有病人,而以麥克墨菲為代表的病人則是體制下的被管理者,一言一行都需聽從院方的安排。

病人們在瘋人院中毫無自由,所有的行動和時間表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來,甚至連自己的隱私也必須在護士長的“親切查問”下不得不全盤托出,沒有絲毫自我和人權可言。而一旦病人出現異常行為,院方就會用各種強制手段使他們馴服。在這樣的強權管理下,大多病人都成了柔順的羔羊,沒有思想、沒有自我,彷彿一具具行屍走肉。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麥克墨菲的到來打破了瘋人院機械的生活模式,他看起來像個混混,天生具有反叛精神,不喜歡任何強制性的安排。他先是質疑吃藥時所放的音樂聲過大,影響了病人之間的交流,隨後提議觀看世錦賽棒球專案的電視轉播,可惜都遭到了瑞秋的拒絕。麥克墨菲本以為假裝精神異常來到瘋人院可以獲得自由,卻沒想到自己不過是從一個監獄到了另一個監獄,於是開始策劃逃離瘋人院。

如果說先前的瘋人院是一汪死水,那麼麥克墨菲就是一條無意間跳進來的魚,天生具有反叛精神的他讓死氣沉沉的瘋人院開始有了活力。他逐漸成為病人們的中心,帶領病人們參加撲克、籃球等娛樂活動,甚至用計逃離瘋人院的看管,與病人們一起偷了一條船出海垂釣,度過了他們有生以來最自由最快樂的一天。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麥克墨菲自由的天性也逐漸影響病人們的心態,讓他們本已枯萎的生命重新煥發出一點生機。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有人權的。當瑞秋打著治療的幌子探查比利的隱私而比利不願意說時,他們提出了質疑;當瑞秋私自扣押病人們的煙時,切斯威克像個孩子似的大鬧;本打算在瘋人院得過且過的酋長,也被麥克墨菲喚醒了心中對自由的渴望,決定跟麥克墨菲逃離瘋人院。

可惜,無論麥克墨菲做出怎樣的反叛行為,瑞秋總有辦法懲治他,開始只是警告,然後是電擊,最後竟然殘忍地切去他的額葉,讓他變成了白痴。影片中,瑞秋總是一臉正義肅穆的模樣,用悲天憫人卻不容置疑的語氣與病人們說話。作為體制的執行者,她掌控著所有病人們的命運,隨隨便便一句話就能判定病人們的生死。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客觀來講,站在瑞秋的立場上,她的一切行為都是以“為病人好”為出發點。音樂聲音大是為了讓年老的病人聽見,不同意放棒球錦標賽是為了不打亂病人們的作息,而用強制手段讓病人們馴服則是為了治他們的“瘋病”。瑞秋沒有錯,或者說她認為自己對病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錯了呢?

體制。

這就是影片的隱喻所在。

當一個體制錯了,生活在體制下的人的人性就會被閹割。體制執行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到底有多麼可惡,例如瑞秋可以在比利近乎崩潰時咄咄逼人地問他的隱私,醫護人員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用電擊懲治麥克墨菲。與此同時,被體制約束的人也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變得麻木或隱藏自己的天性,例如病人們接受院方的一切安排而不敢有異議,酋長一直裝聾作啞地待在瘋人院中。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就像一面鏡子,將體制的弊端清晰地擺在人們的面前。麥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它必將遇到重重危險,正如影片中的麥克墨菲為此遭受了殘忍的懲罰,但若沒有這種反叛精神,就不能喚起更多人對體制的質疑,從而逐漸完善體制。

影片結尾,酋長打算與麥克墨菲一起逃離瘋人院,卻發現麥克墨菲已經成為了一個痴呆,他悲痛地拿起枕頭悶死了麥克墨菲,然後搬起水箱砸破玻璃,成功逃離了瘋人院。這個保留一絲希望的悲劇結尾傳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決絕,也寓示了麥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會繼續傳遞下去。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比生命更可貴的是自由

如今民主自由的21世紀,早已不存在影片中那種毫無人權的體制,我們所追求的自由也不僅是麥克墨菲所追求的人身自由,更多的還有精神上的自由,但麥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與不自由毋寧死的不屈意志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因為無論社會進步到哪種程度,阻礙人們完全自由的因素始終存在,只有不但為了自由而反抗、鬥爭,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實現完全自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