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東方素描”的生命力,不能停留在紙上

作者: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6-09

江南水鄉代表什麼生肖

作者:陳俊珺

在一些人眼中,剪紙是一門“不痛不癢”的藝術。它似乎難以承載宏大的題材,主要在逢年過節時營造氣氛。

但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非遺”海派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守白的手中,剪紙正以新的姿態煥發出獨特的生命力。

近日,他在中華藝術宮向愛好者講述了海派剪紙的前世今生,並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袒露了對這門傳統藝術的新思考。

海派剪紙的前世今生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有著1500多年曆史的剪紙藝術在全國各地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南方剪紙包括佛山剪紙、福建剪紙、揚州剪紙、浙江剪紙,北方剪紙的代表則有河北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山東剪紙等。不同地方的剪紙,用途有所不同,風格也各異。郭沫若先生曾概括我國的剪紙藝術:“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上海剪紙亦稱海派剪紙。一百多年前,來自四面八方的剪紙藝人將各地的民風民俗與民間工藝融匯於這座城市。在歲月的演變中,海派剪紙逐漸形成了與城市氣質相符的海納百川的風格。李守白告訴記者:“海派剪紙善於創新,曾經一度是全國的風向標。”

上海哪些地方的剪紙歷史最悠久?非松江剪紙、顓橋剪紙莫屬。松江剪紙主要以江南百姓的生活、民俗民風為題材,注重情境和神態。在刀法上粗細並用,講究造型,強調力度,注重裝飾,妙趣橫生,渾然天成。顓橋民間剪紙藝術始於明初。近年來,藝術家們在傳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還在探索將中國畫的章法、版畫的韻味以及西方繪畫的透視技巧融入其中。“江南水鄉”“城鎮風貌”“自然生態”等系列作品既有鄉土氣息,又頗具時代感。

海派剪紙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兩位知名藝術家的努力:王子淦與林曦明。有著“神剪”之稱的王子淦在繼承南方剪紙清新、秀麗風格的基礎上,汲取了北方剪紙粗獷、質樸的特點,逐步創造了簡練、純樸、華美的風格。他的作品取材廣泛,尤以表現花卉、蟲魚和鳥獸見長。

林曦明不僅是一位剪紙藝術家,還是一位畫家。他的剪紙作品中有中國筆墨的韻味,十分難得。他結合了我國傳統剪紙的細膩質樸,又融合了現代剪紙的粗獷元素,並大膽運用其所擅長的山水畫寫意手法,把書畫和民間剪紙融匯一起,相得益彰,堪稱一絕。

“第三隻眼”看上海

在十六鋪碼頭旅遊集散中心,以剪紙《外灘印象》為藍本製作的裝置藝術總長近6米,高近2米。李守白以海派剪紙的黑色、紅色為主色調,精細地勾勒了萬國建築群等外灘建築的點滴細節,透過鏤空和填充的配合,巧妙地打造出光影的變化感,亦創造出建築群之間的層次感。以灰色為主的江中倒影,與建築本體交相輝映,使觀者會心一笑。

始建於1926年的上海西成裡,是一組經典的石庫門建築。在改造過程中,李守白為其製作了一幅海派剪紙風格的裝置藝術壁畫,並輔以燈箱,透過光影變化反映建築歷史風貌和居民的美好生活。

從6歲起,李守白就跟隨父親李廷益學習繪畫和剪紙。後來,他考入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師從畫家、剪紙藝術家林曦明。2007年,他在長達17米的剪紙長卷《上海童謠》中創作了39首童謠、152個人物、46只動物,這幅作品榮獲中國文化部“文化遺產日獎”,被譽為最具海派特色和最具時代感的剪紙作品。2019年,《上海童謠》又獲得國家級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打破了近年來上海在中國民間藝術“工藝美術”專案上無緣山花獎的局面。

近年來,李守白以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為樣本,創作了64幅生動的紙雕作品。去年,他為《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創作了56個民族故事的封面剪紙,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表現出民族故事的特色和海派剪紙的特點。

在20年的時間裡,李守白畫了多達500餘幅石庫門繪畫作品,“石庫門先生”由此得名。李守白說:“我一直在用‘第三隻眼’看上海、畫上海、剪上海,第三隻眼不是中國人的眼,也不是外國人的眼,而是融合東西方的眼光,記錄並傳遞著屬於上海這座城市的味道。”

對話:從“讀你”,到“懂你”

李守白:剪紙作為一種工藝,精細度當然是考量其藝術價值的一個方面。比如樂清的細紋刻紙,細如髮絲,一寸能刻出52根線。但在電腦雕刻、3D列印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剪紙的地方特色與藝術家個性的彰顯尤為可貴。比如河北蔚縣剪紙,色彩明快絢麗,非常有特色。山東高密的剪紙,金石味很濃。這些地方特色不能丟。除了獨特的剪紙語言外,還要有整體的畫面美感。尤其是大型的主題剪紙,不僅要動用繪畫的元素,還考驗美術設計的功力。

解放週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您覺得剪紙怎樣才能在當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李守白:在一些人眼中,剪紙是一門“不痛不癢”的藝術,難以表現宏大的題材,只是逢年過節時的一種民俗傳統。但我認為,剪紙的生命力在於每位剪紙藝術家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剪什麼像什麼”,更不能侷限於拳頭大小的作品,侷限於諸如十二生肖等傳統題材。剪紙的發展,既要保留傳統,也要拓展題材,更需要與人們當下的生活關聯起來。比如海派剪紙,就要與上海人當下的生活關聯。

解放週末:所以您的剪紙作品一直與上海這座城市緊緊相連。

李守白:是的,從最早的傳統剪紙,到敘事剪紙,再到石庫門剪紙。我一直試圖將上海文化、上海語言、石庫門生態三者結合起來。近年來,我還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我認為剪紙不一定非要停留在紙上。剪紙要有想象力,如果僅僅停留在紙上,就會缺乏活力。

解放週末:剪紙還能與哪些藝術形式相結合?

李守白:剪紙完全可以用一些新的藝術載體來表現。比如可以與丙烯顏料結合,賦予剪紙以靚麗的色彩。也可以與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結合,做成雕塑、壁畫,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地傳遞美感。當然,這些創新的前提是不能違背剪紙的藝術原理,不能讓觀眾覺得這不是剪紙,變味了。

解放週末:您從小隨父親學習剪紙,這對您後來的繪畫藝術有怎樣的影響?

李守白:從小打下的剪紙基礎對於我繪畫中的塊面、用色、線條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剪紙與繪畫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剪紙能夠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造型,是一般繪畫難以實現的。林曦明先生是剪紙藝術家,也是一位畫家,他將這兩種藝術融會貫通,造詣很高。馬蒂斯是法國知名的現代畫家,除了畫油畫,他也會剪紙。我曾經到法國看過馬蒂斯的剪紙,他就用藍與白兩種顏色,給人非常獨特的美感。剪紙這門藝術看似簡單,但從“讀你”到“懂你”需要一個過程,仔細研究剪紙,你會發現,它其實很符合當代的藝術審美。

解放週末:您曾經把剪紙喻為“東方素描”,為何這樣比喻?

李守白:在老外眼中,剪紙很神奇。在心中打草稿,在手中用剪刀實現心中所想。在與外國觀眾交流的時候,我覺得英文中的剪紙這個詞似乎還不能完全讓他們理解這門藝術,於是我就想到用“東方素描”來形容。

西方繪畫以素描為基礎,剪紙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造型藝術的基礎。你看古代巖畫的造型手法與剪紙就有相通之處。中國繪畫沒有素描一說,但國畫的線描與剪紙很接近。我與外國觀眾一說“東方素描”,他們就理解了。(陳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