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6-24

老馬識途是什麼

宣告: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

【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與伐戎救燕

【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據《盧龍縣誌》記載:“在治城灤河西二十里,去清節祠三里,其地多平沙,無草木。相傳即齊桓伐孤竹老馬識途處,今西北之泥溝山是也。”。老馬識途的故事在秦皇島地區廣為流傳,卻很少有人留意其宏大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春秋時期,秦皇島所在的遼西走廊就已成為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稱霸中原不可忽視的戰略地域。

【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

(圖片來源網路)

伐戎救燕是齊國“尊王攘夷”既定國策,

是軍事戰、更是政治戰

桓公35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公宰代表周襄王,冊封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會盟,周王派代表參加,賞賜王室祭品、弓箭和專車,宣唱管仲擬訂的盟會綱領:尊周室,攘夷狄,敬禮法,禁篡弒,抑兼併。後世簡稱這個綱領“尊王攘夷”。

尊王與攘夷,成為齊桓公得到周王室支援,“一匡天下”的法理與道義的依據。所謂“夷”,齊桓公認為是南方的楚、北狄與西戎。北方山戎多次南侵,燒殺搶劫,屠戮諸侯。南方荊楚僭越稱王,拒獻朝貢。管仲勸諫齊桓公若征伐楚國必安定北方。燕國雖弱小,但與齊國都是周王室冊封的王國,有拱衛周王朝東北邊疆的重要意義。伐戎救燕,相當於拱衛了周王室的統治,必定站上道義的制高點,得到諸侯的支援。

此後,管仲輔佐桓公多次率軍出征,討伐山戎,“援燕、存刑、救衛”,保衛北疆安全,並幫助刑、衛倆國建設新都城。

【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

(圖片來源網路)

“老馬識途”故事的由來

齊桓公最先稱霸後,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邊境少數民族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給中原各國造成了嚴重威脅。桓公23年〔前663年〕、25年、26年,山戎先後入侵燕國、刑國、衛國,屠戮人口,擄掠財物,焚燒城邑,還弒殺衛懿公。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機統兵萬騎,攻打燕國,企圖阻止燕國通齊,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於齊桓公。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的國策,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得勝歸來,卻兵陷孤竹(今盧龍)“迷谷”,在管仲的建議下,以老馬為先導尋得出路,才留下“老馬識途”歷史典故。隨著老馬識途故事的廣泛流傳,同名成語也隨之流傳下來了。這個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已經成了秦皇島厚重歷史的一部分。

老馬識途的寓意

老馬識途意思是指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做事情要多動腦,應善於發現身邊事物的規律,對不瞭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

伴隨“老馬識途”的故事,誕生了中國第一首軍歌

孤竹國位於灤東北部盧龍、遷安山區一帶。一路山高且險,車行費力。齊桓公出兵徵戎,路過此地,山高路遙,士氣不振。管仲編寫上山下山之歌,讓士兵們邊唱邊行,不時翻越峻嶺。桓公感嘆不已,問管仲是何原因。

管仲回答:“凡人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

士兵們一唱歌就感到快樂,忘記了疲倦,就有兼程之功。

此兩首軍歌早於公眾耳熟能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秦國軍歌《秦風》260年,是我國最早的軍旅歌曲。

《上山歌》

山嵬嵬兮路盤盤,

木濯濯兮頑石如欄。

雲薄薄兮日生寒,

我驅車兮上巉蚖。

風伯為奴兮俞兒操竿,

如飛鳥兮生羽翰,

陟彼山巔兮不為難。

《下山歌》

上山難兮下山易,

輪如環兮蹄如墜。

聲轔轔兮人吐氣,

歷幾盤兮頃刻而平地。

搗彼戎廬兮消烽燧,

勒勳孤竹兮億萬世。

“尊王攘夷”也好,“一匡天下”也罷,後世不免“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公濟私的猜忌。但是,不可否認,這仍然是一件彪炳史冊的偉大事業。在客觀上,經過這場伐戎救燕戰爭,社會得到安寧,經濟得到繁榮,民族得到融合。也為夏、商、西周以來,蓬勃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得以存續,作出巨大貢獻。從另一角度看,“尊王攘夷”“老馬識途”“上山歌”等成語、故事經過人們口口相傳,變得耳熟能詳。即說明了中原文化與邊地遊牧文化交匯融合,也成為了華夏文明存續、衍變的見證。

原標題:《【長城文化】長城傳說故事(三)老馬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