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若恰巧處在人生低谷,不妨讀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者:由 孤雲小鶴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28

莫愁前路無知己句意是什麼

古代交通不便,親人好友一旦離別,或許就是天各一方再難相見,因此,在詩人的文字中,離愁別緒比比皆是。

若恰巧處在人生低谷,不妨讀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今日讀到高適的《別董大二首》,卻有另一番心境。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

飄颻

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董大,原名董庭蘭,是天寶時期著名的琴師,不過年輕時他並不肯讀書,過著遊蕩的生活,十分

落迫

,直到步入天命,他才開始發憤圖強。

早年間,董庭蘭曾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他所擅長的《胡笳》整理成了琴譜,經過努力,董庭蘭後來在音樂上的名聲漸漸超過了沈祝兩家。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他的門客董庭蘭無奈離開了長安。同年冬天,董庭蘭與高適相逢於眭陽,短暫相聚後即將分別,高適便寫下了《別董大二首》。

這是一個異常寒冷的冬日,天上的白雲被風雪所暈染,遙遙可見是一片渾黃。大雁匆匆南飛,掠過高空時,大朵大朵的雪花紛紛落下,砸在這對即將離別的摯友身上,使人更添傷感。

若恰巧處在人生低谷,不妨讀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與董庭蘭的人生軌跡可謂大相徑庭。他自小就力求上進,早在公元719年,正值弱冠之時,他便西去長安求取仕途了。

當時的他想要透過舉薦迅速實現抱負,只是與他同樣選擇這條路的才子太多了,高適未必就是最好的那一個,再加上他出身貧寒,又毫無名氣,因此註定了他會失望而歸。

回家務農卻家無良田,天公不作美,田地歉收,高適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貧,不過他仍舊堅持讀書,等待機會。

公元730年,東北出現叛亂,邊患緊急,高適一時有了決斷,打算棄筆投戎,以求得到當權者的任用。可惜他滿腔熱忱無人賞識,高適再一次經受打擊。

年紀輕輕便經歷過兩次失敗,牢騷肯定是有的,可儘管如此,高適仍舊十分拎得清,沒有從此一蹶不振。他繼續堅持學習,提升自我,希望能時刻準備著,力求抓住不知道哪天會降臨的機遇,也因此,他“文學通才”的名聲就漸漸傳開了。

公元735年,唐玄宗再度下令開科考試,並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舉薦人才。高適得到通事舍人楊公的舉薦參加了考試,可惜天公不眷顧,最終他落第了。既沒有考中,便不會得到獲用,這是當時朝廷任用人才的一個弊端,更是高適由衷的遺憾。

由此後,高適又蹉跎了十餘年,不過無論生活如何困窘,他始終不改

憤發圖強

品性

,直到749年科考時,他才終於得償所願,從此步入仕途,報效國家。

若恰巧處在人生低谷,不妨讀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由此可見,在公元747年,他與董庭蘭相逢時,高適其實正處於他人生的最低谷。

對於前後所經歷過的三次打擊,以及潦倒窘迫的現狀,高適曾笑稱自己“一生徒羨魚(希望可以作官),四十猶聚螢(聚螢為燈刻苦攻讀)”,可見其胸中雖然有所鬱結,但他卻始終沒有真正失卻初心。

在這首詩中,高適直白道出,自己貧賤困窘,與好友相逢卻連份酒錢都拿不出來。

當時董庭蘭在音樂一途上已頗俱才名,但在

此時,董庭蘭卻是因為事業不順而失落出走長安,進而也才有了與作者相逢這麼一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句話慷慨而激昂,在當時來說,其實也不失為一句大

實話,這

既是高適對好友才華的高度認可,更是對失落的好友進行勸慰和鼓勵。

離別之際,高適縱然不捨,也還是鼓勵好友,你不必害怕,憑你的才情,天下之大,哪裡沒有能賞識你的伯樂呢?

縱觀全詩,從另一角度來解讀的話,此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時也是高適對於自身的評定,這未嘗不是一種自勉。

這首詩雖然是離別詩,但彷彿眼下的離愁別緒根本不是重點。他們這對摯友,一方尚且從未實現過抱負,另一方則是好不容易踏上坦途,轉眼卻又跌落塵土。怪不得高適會藉由他人來感懷自身,但他同時也企盼好友能夠再度走出困境。

高適的積極人生態度,是我們許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也是《別董大》這首詩傳達給處在低谷中的人們最重要的勵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