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為何科學無法解釋易經?解讀易經關鍵在於取象!

作者:由 鑫淼閣主人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31

表裡相合是什麼數字

為何科學無法解釋易經?解讀易經關鍵在於取象!

當今世界,易經之熱大有燎原之勢。然而百家爭鳴,各有說法,本文試做探討,不為正論。因易之瀚海,我輩窮生之力通滄海一粟已可入聖,無論專家、愛好者、常

人,得知一二已大有裨益。

伏羲文王,誰懂易?

現在若有人宣稱真懂易,伏羲文王估計得請他喝茶。

伏羲,乃華夏先祖大神,尚待龍馬負圖以獻,始有先天八卦。

文王,乃華夏三代聖人,因循神龜洛書之意,成以後天八卦。

易之源流出於《河圖》《洛書》,華夏文明也稱為河洛文明。也許伏羲文王因河洛得道,窺得天機,但並非作者,版權至今是個謎。

如伏羲文王真懂易,為何僅留下難解之符號和隻言片語,是失傳於汪洋歷史?還是文不及意,無法言明?

若說伏羲時代,倉頡尚未出生,文字還待孕育。文王之時,文字已大成,周朝圖書館有多少典籍如今已不可考,但文王的原版易經只有卦辭,乾卦只“元亨利貞”四字而已。且六十四卦,元亨利貞四字反覆出現,可謂惜字如金。

其後,周公怕老爹說不明白,才續上爻辭;孔子覺得還是太深奧,方有《易傳》。(一說《易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姑且不論)。

再後,歷代註解不勝列舉,然皆不能逾周公孔子之高峰。

循其脈絡發現,從伏羲到孔子,其實一直在註解“易”,或許已真懂,但無法言明;或許在懂的路上,依然無法言明。

但古聖先賢較後世高明遠甚,未必知其所以然,但必知其然。

孔子晚年學易,慨然而嘆:“

加我數年,五十以

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 孔子“

百佔而七十

”,足以稱為易學高手。假使孔子不以仁禮為終生使命,而以易為本,或許後世能得更多天機,華夏文明走向或有其變。

先秦之時,百家爭鳴,高手湧動,後世仰望,之後再無盛景再現。蓋因先秦之時,官學崩塌,私學興起,周朝典籍散落民間,對整個時代的思維模式產生了深遠印象,先秦之後私學雖不至於滅跡,但官學重掌主權,與易相關之學多有被禁。

如今觀之多是天書,一則確實不為,二則非不為,實不能。至於今世受科學影響至深,解讀更是難上加難。

科學釋易,背道而馳

現在科學釋易,隱然成為一種潮流,似乎不如此,易學便無用武之地。

但,學易首先是思維模式同頻,先秦之時是同頻度最高的時期,其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自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當道,科學秉權,世人思維模式與古代已全然不同。以白話文及科學思維釋易,更是混亂迭出,尚不知其然,更何論知其所以然?

科學以數學為基,講究恆定不變,1是1,2是2。自圓周率發現以來,一直在窮盡是否能算盡,一旦算盡又將如何如何。地下、海洋尚不清楚,天上宇宙誕生多少億年算得不亦樂乎。西醫治病不看整體,糾結於細胞細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化驗報告只看數字。諸如此類。

當然科學自有存在價值,但以科學觀萬物則謬乎千里,科學觀易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易早已把世界本源言明,古聖先賢已解讀出其然,不易、變易、簡易,實為三種思維境界,現今科學只處於不易之階段。

如果易是道,則陰陽五行則是理,八卦九宮天干地支則是法,太乙奇門六壬三式及命理、風水等則是方,用於定國運、通地理、測人事。

欲知易之道,先明其理。陰陽五行世界之基本,萬物皆可歸之以觀,此為不易;動靜變化,或動中有靜,或靜中有動,或動而變之,或靜而待變,極則生化,此為變易;雖變化莫測,然不離陰陽五行之理,此為簡易。

如,先天八卦乾坤居南北,後天西北西南。先天乾兌離震一二三四,巽坎艮坤五六七八,後天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乾一變乾六。

如科學亦如此變,整個結構便會崩塌,但世間萬物確是變化萬端。因此,科學只停留在不易之層面,只能管理世界基本之事。

如你的銀行存款10萬,一覺醒來還是10萬,如要抬槓說利息,也大致不差,雖說科學以精確為己任,但永無法到達精確之極如圓周率。但你的戀人,可能明日已作他人婦;你的朋友,一句話便反目成仇;你的工作,一件事便決定是否失業。諸如此類。

世間之事,難以恆定。古有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因利生變,在當今金錢社會已成潮流。細究身邊之事,不科學比比皆是,以科學觀易豈能如意?

易雖玄,用之本在於經世濟民,雖可觀浩瀚宇宙,但不用於人,則縹緲無濟。

易之用,正在於以不易之基,觀變易之化,行簡易之法,平衡陰陽,中和五行,小則趨吉避凶,大則定國安民。

易之用,取天地之道,終以成人,福澤當下,綿延後世。

能知其然,十有九驗

學易能通一二便可謂高手,然僅能知其然,即便知其所以然也無法判定,全因無法言明。

可謂絕世頂尖高手之老子也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或許知其所以然,但不成言,只好“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各人自去體會。

大家或許有過感受,心靈感應勝過千言萬語,文字也有力所不逮之時。同時,文言文尚有想象空間,白話文難以翻譯精髓。迴歸經典是第一步。

然則,學易豈非沒有方法?各家自悟,無法相通?

其實從伏羲以降,文王周公孔子老子及《黃帝內經》無名作者等古聖先賢已然給出知其然之法,即取象。

象者,象形,象意。古代中國大象並不稀缺,河南簡稱“豫”,可知象之普遍。何以“象”入手?筆者姑且私論,以供探討。

古代(今亦是),象為陸地最大動物(恐龍時代尚在臆想,不論),在象面前,人之渺小,人以觀象,不能觀其全貌,盲人摸象也同此義。

取象之說,就如打個比方之意,雖不能盡言,也可一觀。

如周公做爻辭,大量運用動物、器物、朝政、民風之喻,否則無從下筆。

無名經典《黃帝內經》更是運用“象”到達出神入化之境,“陰陽應象大論”、“六節藏象論”、“天垂象,地成形”、“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等,不以象之思維,《黃帝內經》亦無法傳世。

再如術數命理,也是取象極至,因命理與每個人相關,可稍微細說,便於理解。

無論四柱八字還是紫薇斗數,皆源於天文之道,以陰陽五行為基,再衍生天干地支變化,以論斷人之一生富貴貧賤吉凶壽夭。

古人取象也在變化,以天干地支而論,最初

十天干

為:閼逢、旃蒙、柔兆、

強圉

著雍

、屠維、

上章

、重光、

玄黓

、昭陽;

十二地支

為:

困敦

赤奮若

攝提格

單閼

執徐

大荒落

敦牂

協洽

涒灘

作噩

閹茂

大淵獻

看著都頭疼,推算多有不便。後簡化為如

今的“

、癸”, “

而在應用時,發現仍不足言明。因此,八字十神取象而出,紫薇則以南鬥北斗為主的星名取象。

本文以十神取象為例,舉例說明。

五行金克木,比如庚金克甲木,但庚金不能克乙木,反而乙庚相合;而辛金克甲木也能克乙木,為何?。

轉化為十神取象來捋捋。

甲木為日主,庚金則是七殺,七殺暴躁,為官不正,喜歡刁難,見日主必殺,就如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剋星,被人管制,比如上司領導故意刁難。

而辛金則是正官,正官為貴,正直英明,每個人生活中都會受制於某人,也以領導上司為例,如日主強(能力強,會辦事),領導反而喜歡,則英雄有用武之地,升官發財指日可待。如日主弱(能力欠費,辦事不力),領導自然不喜,就真被剋制了,其命堪憂,當然還有解救之法,如逢印生身,壯旺日主,這裡不論。

但甲木日主遇到庚金七殺奈何?甲木有乙木這個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合夥人等,正好與庚金七殺很熟,而七殺為官不正,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放過一馬。生活中此類情況多不勝數,好聽一點就是原來是一個圈子的,難聽點這就是靠關係,走後門。如果八字沒有乙木,那就是想進圈子沒人帶,想走後門不知門。

而乙木遇到辛金正官,則走不通,反而對乙木劫財的行為不恥,照克不誤。正官只論甲乙木之實力,能抗大事好運而來,否則富貴遠離,貧賤而至。

再者,乙庚雖有相合之意,如乙木有根不弱,且與庚金隔了個介紹人,生活中可謂底氣十足、求人不示弱,加上介紹人壞事,反而激發庚金七殺殺心,則合而不合,更無從論化,危機依然存在。

注,八字看整體,此也並非命理測算,僅為舉例說明取象之法。

因此,術數無論對於國事人事多有應驗,雖不知其所以然,能知其然也是幸事,但當世知其然者也稀少。

取象之法,變不離本

取象可以千變萬化,但也有原則,一則不能以象代本,二則不能見象生義,三則不能取象失當。

以象代本,無需多言,正如不能以方法等同原理。如中醫辨證論治而不是辨病論治,症就是象,一個症可能代表多種疾病,無論何病,症去則病癒。

見象生義,仍以上例而言,正官七殺都是取象,八字帶正官七殺並非真指當官,否則公務員多不勝數;也不一定就是領導上司,也可能是無意中遇到的所謂貴人。沒有官殺也未必就賤,官殺是克我之物,克有時是一種破壞、傷害,有時也是一種壓力、動力。有人天生獨立自律,反不喜克。有人天性散漫,不克不成。自由氾濫人不立,民主無序事不成。

取象失當,當今甚少,如從子平八字確立以來,後世之論皆不出其框架,古法尚未明白,創新不足為取。

筆者最有印象的是李陽波。李陽波精研中醫術數有水平,是個高手,但是其引入阿拉伯數字作為創新,將天干地支以數字表示,中醫變成數學題則失之偏頗。

取象還有想象之義,可以衍生無盡想象。但阿拉伯數字在每個人思維中已有定式思維,比如以寅=1,寅是木、陽木、初春、虎等等可以代表很多含義,但1就是1,看見1無法想象其他含義。再如寅卯都屬木,木生火,1、2怎麼生4、5?寅為肺,卯為大腸,互為表裡,1和2怎麼表裡?再以命理而言,寅卯辰三方合木,123合什麼?寅亥也合木,1和10有啥關係?或許到了李陽波的境界方才明瞭,但如此取象,其學反不能傳,則為中醫之憾。

所幸,古聖先賢在術數領域已完成取象工作,後人循意而用既可,當然或許有大高手將之更進一層也未可知。(張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