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作者:由 聚焦評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03

碧波盪漾描繪了什麼樣的畫面

夏日的無定河畔,碧波盪漾,水草豐茂,一幅不遜江南的秀美風光令人陶醉。

作為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的發源地,無定河跨越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兩大區域,成為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接合帶,也是長城文化、龍山文化的交融地。千百年來,無定河奔流不息,滋養著黃土地上的人文風物,孕育了塞上榆林的獨特文化。坐擁豐厚的文化資源,近年來榆林聚焦城鄉共富共美,不斷打造“文化+”的發展格局,使傳統文脈在接續傳承中,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陝北之北,榆林榆陽。作為榆林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榆陽區處處湧動著活力與生機。6月30日下午,2022陝西鄉村文藝創作座談會之後,來自全省各地50餘位文藝名家、文學創作者代表走進榆陽各地,感受這片富饒土地上的傳統文化魅力和城鄉發展鉅變,用文化藝術視角記錄和描繪“大美榆陽”的壯麗畫卷。

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提起陝北傳統文化,民歌是繞不開的話題。採風活動的第一站就是位於榆陽區城中心的陝北民歌博物館。

站在氣勢恢宏、別具一格的博物館前,一種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走進博物館內,從地面、牆體,到裝飾擺件、空間佈局,無一不體現著黃土地上的原鄉美學。身著陝北特色服飾的民間歌手,在各自展區前放聲高唱著或古老或現代的陝北民謠,一聲入耳,蕩氣迴腸,高原的高天厚土、闊野黃沙彷彿近在眼前。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採風團成員被悠揚動聽的陝北民歌深深吸引。

“陝北民歌是榆林最有標識度的文化符號,它的旋律、腔調、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獨一無二的民間藝術。”來自商洛市的青年作家張溢說,“只有近距離聆聽,才能真切感受到陝北民歌旺盛的生命力。”

為提升榆陽文化品牌影響力,充分展現榆陽文化自信,近年來榆陽區加快“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陝北民歌博物館作為專案之一,自建成以來在展示陝北民歌發展成果的同時,已經成為傳承陝北民歌文化精神、繁榮陝北民歌文創事業的重要平臺。

悠揚的旋律猶在耳畔,文藝名家已經漫步在榆陽區夫子廟文化旅遊步行街。這個集聚著陝北民俗博物館、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館、中國算盤博物館等文化載體的鬧市街巷,一磚一瓦皆是藝術。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採風團成員參觀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覽館。

在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展館,700多位社會主義建設各時期、各領域榆林驕子的影像和人文資料錯落分佈於四周牆面,一個人傑地靈的多彩榆林漸次鋪開,給人強烈的視角衝擊感。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陝北民俗博物館的特色展品吸引文藝名家駐足觀賞。

在陝北民俗博物館,以二十四節氣為支點,生動還原了榆林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時代變遷。一件件老物件、手工藝品更是將榆林的人情風貌和匠心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一塊塊斑駁的石碑和蒼老的文字,深深吸引著大家的目光。每一個人都放緩了腳步,在追本溯源的文化藝術之旅中,靜靜感受這片黃土地悲壯而輝煌的發展歷程。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中國算盤博物館內的各種算盤讓人大開眼界。

接二連三的文化“大餐”讓人大飽眼福。當走進中國算盤博物館,置身於由18888個大小算盤構成的藝術空間時,壯觀的場景再次叫人眼前一亮。這個於2021年6月開館的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以中國算盤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算盤藏品從唐代到現代,時間跨度1000餘年,充分彰顯了我國2600年算盤文化的厚重歷史和文化內涵。

“在陝北民歌博物館,聽民間歌手唱原生態民歌,感受到的是另一種美,讓我對陝北民歌發展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瞭解。最令我感動的是,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博物館。榆林建這樣一個博物館,表現了榆林各個領域人才輩出,也說明榆林對自己的兒女沒有忘記,他把自己兒女對榆林、對中國作出的貢獻都牢牢記著、展示出來,激勵當地人民,也感染五湖四海的參觀者。”參觀完幾大博物館後,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委員會主任商子雍感慨萬千,“榆林是個好地方,榆林是個有人文精神的地方。”

大美田園業興人和

夏日的榆陽,碧空如洗,入目皆畫。7月1日上午,走進“大美榆陽”採風團一行首站抵達榆林輕紡產業園。走進生產車間,機器聲不絕於耳,吊掛流水線正快速運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在榆陽輕紡產業園內的紅柳製衣生產廠,採風團成員詳細瞭解服裝生產過程。

作為榆陽區著眼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支援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載體,榆陽輕紡產業園主要以羊毛絨產業深加工、研發為主,首批吸引了8家企業入駐,解決就業近500餘人。車間內,在紅柳製衣生產廠廠長劉欣的講解下,採風團成員詳細瞭解了羊毛製品的生產過程,還現場學習了辨別羊毛製品真偽的方法,大家直呼收穫滿滿。

“這種結合當地資源特色,就地發展產業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廣。透過這次實地參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村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的多樣化。如今的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對它的看法不能停留在過去。作為文學創作者,更要用筆去記錄、書寫這些鉅變。”渭南市作協副主席菊延宏說。

鄉村振興,農村要美,產業要興。站在榆陽區金雞灘鎮白舍牛灘村田園綜合體的觀景臺上俯瞰,四下湖青岸綠,滿目蔥蘢,清新雅緻的民宿點綴其間,不遠處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文藝名家們賞美景、品鮮果,皆對這如畫的田園風光讚歎不已。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金雞灘鎮白舍牛灘村的水果香甜誘人。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孟家灣鄉三道河則草灘風情園一角。

“南有趙家峁,北有白舍牛”。近年來,白舍牛灘村透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成了集現代農業、三產服務、鄉村旅遊等為一體的村級發展模式。“自2018年起,我們就開始統籌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植入水上娛樂、千畝採摘園、溼地觀光園等專案建設,進一步促進生態旅遊和休閒農業深度融合。”隨著金雞灘鎮人大主席劉灝的介紹,大家紛紛用手機定格眼前的好風景。隨後,採風團還前往了孟家灣三道河則草灘風情園,體驗塞北的大漠草灘風情。

水潤田野,金禾滿囤。這是農業發展的美好藍圖,也是萬千農民的心之期盼。盛夏時節,陝西大地種業集團第二農場6000畝的土地上,鬱鬱蔥蔥的玉米苗隨風輕舞,長勢喜人的馬鈴薯開滿了花,田間的大型噴灌裝置引起了採風團成員們的好奇。

“我們現在的種植、管護、收穫都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大家看到的是我們的噴灌裝置,田間澆水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操作,一個人能管100畝,所以現在田裡很少能看見人。”聽完陝西大地種業集團副總經理郝永康的介紹,採風團成員對智慧農業的先進、高效頻頻稱讚。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採風團成員參觀大地種業集團展館。

更令採風團成員大開眼界的是陝西大地種業集團展示的馬鈴薯脫毒育苗技術。展館中,大夥圍繞脫毒育苗的過程以及特點等問題好奇發問,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連連。

“現代農業呈現出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態勢,鄉村農業已經發生了鉅變,這些變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文藝創作者更有責任去深入鄉村,感受這些鉅變,用情、用心創作好的作品,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延安市安塞區作協主席米宏清表示。

生態顏值逐綠向美

驅車前往榆陽區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一路上,河流、綠草、縱橫交錯的田園、忙碌耕作的農人不時映入眼簾,處處奇峰縱橫的生態奇觀更是重新整理著文藝名家的感官。

“榆林生態這麼好啊!跟我想象中的真不一樣。”“在黃土沙地植綠種綠,榆林人的努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滿目都是綠色,到處都是美景。”……一片讚歎聲中,採風團一行來到了榆陽區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店坊水庫景區。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一角。

站在景區拜水臺,只見佳蘆河靜靜流過,在這裡匯聚成一汪碧波。更為奇妙的是,黃土高原溝壑地貌和毛烏素沙地風貌隔河相望,一邊奇峰突起、五彩斑斕,一邊峻嶺橫生、形態豐富,如詩如畫的詩意之感撲面而來。炎炎烈日下,文藝名家們或扶欄遠望,或拍照留影,用不同的方式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它所造就的奇異景觀記於腦海、留於心間。

“酒瓶瓶高來酒杯杯低,這輩子咋就愛上你……”看著眼前的壯闊景色,子洲縣文藝創作者賀佔龍即興高唱了一首陝北民歌,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如此美輪美奐的自然奇觀是如何形成的?在景區黃土地質博物館,一個大型LED地球儀正輕輕旋轉,燈光閃爍間,地球生命演化、地質地貌形成的漫長過程如電影般一一呈現在文藝名家眼前。同時透過黃天厚土、大漠重生、神奇麻黃梁等展區,將千百萬年的滄海桑田和地質變遷、人文積澱生動還原,令人目不暇接。

“我是第二次來榆林,每次來感受都不一樣。這裡是如此多姿多彩,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地方,有一汪清水,還有奇妙的自然景觀。”第一次參加鄉村文藝採風活動的中國作協會員、柳青文學獎獲得者周瑄璞對此次活動讚不絕口,“農村大有作為,這樣的活動契合鄉村振興的機遇,應該打造成品牌,讓鄉村文藝之花在廣闊大地上競相綻放。”

高原、黃土、大漠賦予了榆陽雄渾遼闊之美,多年的植綠播綠更是為榆陽生態底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7月1日下午,採風團成員走進榆陽區小紀汗十萬畝樟子松林基地。榆林首張林業碳匯專案就從這裡開始。

用“文藝之筆” 描繪塞上風光之美

榆陽區小紀汗十萬畝樟子松林基地。

“我們林場擁有連片林地10。9萬畝,以種植紅松、樟子松等林木為主。首批頒發的3張林業碳票,監測期碳減排量5747噸,價值14萬餘元。”小紀汗國有林場場長羅向軍介紹,林業碳匯是林業生態產品市場化的具體體現,相當於一片林子的固碳釋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證”。

目前,榆陽區共有喬木林65。04萬畝,灌木林417。16萬畝,林木儲存面積48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8%……縈繞著綠水青山的大美畫卷,是一串串強勁有力的發展足音。近年來,榆陽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緊盯“雙碳”目標,開闢林業碳匯新路徑,讓綠水青山有“顏值”更有價值。

延安市寶塔區作協副主席張如意說:“這次大美榆陽之行,真美。尤其榆陽對傳統文化的開發保護讓人印象深刻。我們不光看到了環境美、產業旺,這裡的人們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精氣神更讓人動容。”

當晚霞落在山坡上,採風活動徐徐落下帷幕。大夥意猶未盡地踏上歸程,但在榆陽這片熱土上,傳統與現代、資源與人文仍在碰撞,一幅城鄉共富共美的多彩畫卷正向未來延伸。本報記者 黃敏 楊傑 來源:陝西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