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作者:由 黑白歷史記載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09

烏焦巴弓的上一句是什麼

近日,洛杉磯山火爆發,數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燒燬房屋12座,農田近700多英畝,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對於火,一直都是諱莫如深的,它的破壞力太大,所過之處,無一倖免。

自從遠古人學會利用火之後,人與火之間的糾葛就一直都沒有停止,我們在利用火的同時,也在被他傷害,我們總想馴服火,希望火可以只為我們提供便利,而遮蔽掉災難。可是火是自然之物,常常會有出其不意之舉,讓我們大為惱火,怒火中燒,來看看,

古代皇帝是如何來跟火做較量的。

失火要罰。

漢武帝時,西安發生了一場火災,漢高祖劉邦的高祖廟,被嚴重燒燬。董仲舒上書,認為火災是天譴,是警告皇帝行為有失的,勸誡漢武帝要勤政愛民,多做善舉。讓漢武帝大怒,把董仲舒關入大牢。但是,

火為天譴,皇帝有責的思想卻流傳下來。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漢元帝時,白鶴館發生一場火災。

剛繼位的漢元帝

,望著一片廢墟,淪為瓦礫的災後現場,心中感慨,想起漢武帝時,董仲舒的話。立刻派人,馬上抓捕處理火災責任人,並

自己頒詔,向天下人檢討,承認錯誤。這是有史記載,第一位因為火災而頒發《罪己詔》的皇帝。

嘉慶年間,乾清宮失火,要知道,乾清宮是大清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宮殿,嘉慶可是嚇得夠嗆。而當時是太上皇的

乾隆皇帝

知道嘉慶剛剛繼位不久,不想他為難,便

將失火之責,主動攬在身上,發了《罪己詔》。初登大寶的嘉慶免了不少責難。

皇帝是古代王朝中,至高無上者。可是也一樣怕火,宮中失了火,皇帝確實有監管不嚴之罪,能夠以身作則,自降罪名,卻也是難能可貴。

生火要禁。

武則天時期,男寵薛懷義奉旨在東都洛陽,修建明堂,天堂兩處宮殿。兩處宮殿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深得武則天喜歡,封薛懷義為梁國公。後來武則天有了新的男寵,薛和尚爭風吃醋,一怒之下,放火燒了兩處宮殿。

“火照城中如晝,比明皆盡頭。”“烏焦巴弓,無一完木。”

燒得整個洛陽城,像白天一樣明亮。宮殿處,也只剩下烏漆麻黑的瓦礫、焦炭,沒有一塊完整的木頭。

武則天知道後,趕緊去祭拜祖先,長跪神明,告罪前賢,又讓在朝各位大臣,積極提出針對朝政的意見。之後,

武則天讓太平公主設計殺了薛懷義。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北宋時期,火災頻發,北宋朝廷對火的控制更是嚴厲。頒佈多部關於防火、治火的法律。對火災肇事者更是處理果決。宮中失火,當即就要將肇事太監,拉到市場處斬,分管上級也一律殺了。

當時北宋有禁火令。

“將夜分,即滅燭”

。就是過了晚上十二點,就不允許點蠟燭了。當時的

樞密使狄青家人

,在夜半之後,在家中

燒紙焚錢,祭祀神明

。整個汴梁城中,都是漆黑一片,唯獨狄青家一點火光,這未免太扎眼了。

宋仁宗知道後,即便是樞密使,違反火令,一樣處罰。

把狄青貶黜陳州,第二年,狄青鬱鬱而終。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面對火情,誰人都不能倖免,即便是皇帝,也一樣。所以防火更比滅火重要。只要是對防火工作有隱患的出現,即便是狄青這樣位高權重,戰功赫赫之人,一樣要受到處罰。故意縱火,非殺不可,無故燒火,放逐落魄。火這個大敵,人人都應有敬畏之心,皇帝重視之外,大臣也要做出榜樣,這樣百姓才會紛紛效仿,“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種事,就是玩火自焚。

防火要細

不管是皇帝、大臣,還是商賈、百姓,對於“火”的危害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對“火”也是一定要防患於未然。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明朱元璋開國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殿成之日,朱元璋請來當時的大書法家詹希源,為宮門題字。可是詹希源剛寫了一個宮門,朱元璋大怒,就以居心不良之罪,殺了詹希源。

原來“門”最後一筆“亅”,在明代時被稱為“火鉤”,有“招來火災”的含義

,通常他都會將“亅”寫成“丨”。詹希源一時沒注意,可朱元璋卻多疑。便

以為詹希源是想給宮殿招來火災,於是殺了他。

可惜一代書法名家,就以為多寫了一個鉤,而不明不白的死了。不過,卻也從這點看出,歷代對火的恐怖,對防火的重視。

明時,為了防火,在紫禁城中,引入內金水河。

“非故為曲折,以耗物料,蓋空有意外火災,此水為賴焉。”

將內金水河水,多次輾轉,幾乎經過所有大殿及宮中重要場合。

清朝時,對紫禁城防火措施不斷強化。康熙十八年,當時最豪華的太和殿被燒,康熙連殺6個相關太監。之後,

積極招募、組建滅火隊。名為“激桶班”,

其成員不僅要身手敏健,更要熟悉滅火、防火知識,可以算是現在“消防隊”的雛形。

雍正時,將紫禁城中各大殿,都換成

防火的琉璃瓦

屋簷禁用木材

,各宮之間建起

防火牆

,達4千多米。

題了個“門”字,朱元璋以“會招火災”砍其頭,古人如何看火災?

乾隆時,

擴大“太平缸”的大小及數量

。一個太平缸皆由銅鐵所鑄,直徑1。6米,高1。2米,達3000多斤。其蓄水量幾乎比現在消防車還大。全紫禁城

分佈達308口

。劃撥專門負責運水的太監,使缸內保持水量充足。冬天在缸下,加以鐵蓬碳爐

,加熱不使結冰

一個太平缸,一月用30斤碳。後宮嬪妃的碳,內務府敢剋扣,

太平缸的碳無人敢剋扣

。要知道當時一個阿哥的用碳也不過是一月15斤。這份對太平缸的重視,可反映皇帝對防火的關注及重視。

結語

俗語道,水火無情。火災面前,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即便在古代,歷代皇帝大臣,對於防火之事,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卻還是難以避免。

對於防火意識,一定要始終保持,時時事事,尤其在微小之處,更是不能馬虎大意。

火看似弱小,卻能烹萬物,火看似強大,卻能防微末。

隨著歷史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一撕得提高,我們對火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對待火災,也有新的手段。可是歷史不可不遵循,

古代人對於的火憂患意識,是遠遠高於我們的。

古人的防火,無所不用其極,再細微的細節都會考慮的防火的因素。這點事需要我們不論年紀,不論學識,無差別的去關注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