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我的生活美學——萬事只今如夢,此身到處為家

作者:由 芝麻坨坨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0

到處為傢什麼

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我的生活美學——萬事只今如夢,此身到處為家

公元840年前一個微微透著寒意的秋天,剛好是中秋節。月華如水,灑落在洞庭湖當時尚稱得上萬頃的波光上,猶如一個青灰色的夢境。水光雲影交合處,-一葉扁舟漂浮在無邊無際的銀質流體中,好似天庭一-片不慎飄落下來的蘆葦。輕盈。孤絕。

扁舟上的詞人,此刻正被幾個狂斟亂飲的小官吏拉扯著勸酒。他喝得有點醉了,可心裡卻明白得很,眼角含笑,目光銳利。這一夜,距離他因政治讒言獲罪,從靜江(治所在今廣西桂林)知府的位子上離任,向北返回,已經足有一個月的時間。晝夜的流逝,光陰的更替,不能使人從打擊中恢復先前的釋然;而今晚的月色,卻足以撫慰鬱結已久的心靈。

洞庭湖水浩淼開闊,風色俱靜一一詞人的精神感到寧靜。他喝退了所有隨從,獨自一人登上金沙堆。面對“素月分輝,明河共影”的清麗景緻,聯絡到此生經歷過的種種遭遇,感慨之際忍不住,出闋詞上心來。

這詞一經他口中墜落湖心,不留神地,便成為洞庭湖上逗留的墨客騷人寫下的、含金量最高的文學作品之一,被千載傳誦。此曲也是寫中秋月明的頂尖之作。清人王閩運《湘綺樓詞選》裡說它“飄飄有凌雲之氣,覺東坡《水調》(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猶有塵心。”又願悲局的這首詞, 便是南宋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

“詞的美,妙處難與君說’”寫洞庭的詩歌辭賦多有妙詞佳句,然而張孝祥這首詞在我看來卻是字字珍極,毫無添拙之處。作為南宋- -位具有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的政治家,張孝祥的胸襟磊落,品格高潔,曾極力贊助張浚北伐,為當時北方的淪陷感到“忠憤氣填膺”,立志恢復中原。然而,由於南宋統治集團對金的妥協投降政策,使他屢遭打擊,兩次被免職,內心淒涼的苦悶可想一般。

聯想起來這樣的苦悶,真是- 。種至高意義。上的苦悶一今人的“悶騷”,不可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所謂現實環境中的不遂意,精神沉淪或者寄託他物,這些,在誰,在任何朝代都是相同的一這亦是 此詞激發人們共鳴的地方。

張孝祥於月夜泛舟洞庭,面對“玉鑑瓊田三萬頃”、“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的良辰美景,剛開始心裡還是繫著現實的苦惱,寫下諸如“一葉扁舟,誰念我,今日天涯漂泊?平楚南來,大江東去,處處風波惡。吳中何地,滿懷俱是離索”的詞。字裡行間,無不交織著天涯漂泊與仕路崎嶇的感慨。

然而,開闊的湖水、澄澈的月光卻似乎是無堅不摧的。漸漸地,詩人感到心胸平靜了,進而是陶醉。所有的富貴功名、寵辱得失不過是過眼雲煙。那一刻,他的精神是直觀的,不被迷惑的,坦然接受的。不僅如此,在這首詞裡,張孝祥還傳達了一種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體驗。他的直觀感受被提升到哲理感悟的高度一一因此, 超越了時間、空間,進入了“宇宙體驗”這一範疇。

“盡吸西江, 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三句,可謂經典。這種超凡的想象,來自於詞人精神世界的極度“擴張”。他感覺自己可以幕天席地,友月交風,可以邀約天地萬物作為賓客與自己同飲共樂一番。詞筆到了這裡越發顯得氣概縱橫起來,慷慨激昂之勢呼之欲出,酣暢淋漓,邀人唏噓。

宋詞多豔科,像柳永、秦觀這樣-批專業級別的詞人,雖各自有專攻,然最終,還是沒有能突破詞風柔弱無力這一藩籬。東坡開- -代放達之先風,張孝祥作為這一風格承 上啟下的關鍵人士,其詞婉約生動,慷慨悲涼,又是意境開闊,激越奔騰之風格。

在我看來,這樣的詩人是真實的。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時空過篩後,他依然活著。在21世紀的今天,在喧譁沸騰的人心裡,留下明澈波光,一湖明淨的月色。

“君不見,月如水。”歷史的硝煙散盡過後,烏衣巷裡,金戈鐵馬的身影再尋不到。然“青眼高歌俱未老”,依然可以“向尊前拭盡英雄淚”,高歌一曲,“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