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作者:由 麗君雜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9

論功封賞是什麼意思

昨天我們說到了劉邦論功封賞的事,後來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爭議,甚至鬧到要“謀反”的地步。今天就讓我們接著來看看吧。爭議的序幕是由劉邦的一番談話拉開的。這一日薄暮時分,洛陽南宮燈火通明,鼓樂喧天。即位三月有餘的新皇帝,首次在這裡大宴群臣。最先來到的是那些因已無仗可打而閒得有些發慌的功臣勳將。這三個多月來,他們日日談論、夜夜等盼的只有一件事:皇上何時論功封賞?今夜,他們以為終於盼到了,一邊大口大口吞嚥著好酒好肉,一邊扯開慣於叱吒風雲的大嗓門,興奮地相互猜測著、戲說著即將到來的那些封侯拜官的快活日子。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待到酒過三巡,高皇帝開口說話,偏偏隻字不提論功封賞的事,卻出了道題目,叫大家不要有任何顧忌,心裡怎麼想就怎麼回答。這道題目是:我劉邦因何能得天下,項羽又何以失去了天下?席間僅有三兩個人,多半是出於禮貌,跽身高揖作了一番稱頌。無非是說項羽雖有小仁,但妒賢嫉能,有功不能賞,得地不肯封,所以失去了天下;而陛下雖常做慢侮人,但有功則賞,得地則封,能與群臣共利,所以獲得了天下。這樣的回答已經很不新鮮,類似的意思不久前異姓七王在《尊帝疏》裡也表述過一次劉邦自然也聽出了他們急於封賞的話中話。他巧妙地繞過了這個敏感地帶,說了下面這樣番話: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十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扣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加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劉邦的這段話一再被人們引錄,用來說明善於用人,是他所以得天下的主要原因。這當然也對,但再多想想就有了問題:他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場合,說這麼一番話呢?要知道此時的劉邦也與他的臣屬一樣,最關切的是論功封賞問題,只是關切的方向不同,面對著已被按到估板上的秦鹿,那批功臣助將都在想看怎麼多分到一點肉,而劉邦則用心謀劃著如何盡一切可能保住這匹全鹿,如果把這番話僅僅理解為劉邦在炫耀自已駕馭臣下的能力,恐怕又要差得這位精於權術的王者詭譎地譏諷一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這段話的核心是“三傑”,不妨稱之為“三傑論”,前兩傑是文官,後一傑是武將,我以為這個比例,這種前後次序,是劉邦經過一段時間認真思索,甚至是痛若地思索的結果。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劉邦不好儒,看到戴著高高儒冠,穿著寬襟廣袖儒服的儒生就討厭,第二章第四節中提到的那個陸賈,劉邦對他的才學和能言善辯是欣賞的,但他開口閉口總脫不了《書》日《詩》雲,聽多了就心煩,一次罵道你爺老子的天下是在馬上打出來的,要那些《詩》呀《書》呀幹什麼!陸賈立刻對上一句:馬上固然可以取得天下,難道馬上也可以治理天下嗎?接著將湯,武與贏秦作了對比前者文武並用而能長治久安,後者酷刑苛法則二世面亡從而說明不讀《詩》,《書》,依舊在馬上打打殺殺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劉邦聽了這番話的反應,《史記》《漢書》陸賈傳都記了五個字:“不懌,有慚色。”可見對他還是頗有觸動的。後來他要陸賈把秦與漢以及此前歷代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寫出來,讓他讀。陸賈大寫一篇,他就讀一篇,讀得津津有味,一再叫好。陸賈一共寫了十二篇,合而成書,就是帝流傳至今的《新語》。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據《古文苑》載錄,劉邦立劉盈為太子後,為勉勵他勤奮學習,曾國以手諭的形式談了自己一生的教訓:“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收入《兩漢全書》)文中“乃使人知作者之意”,指的大概就是命陸賈寫《新語》的事。由此不難看出,年輕時讀書不多的劉邦,即帝位後曾有過一段認真學習、思考的日子,對儒生也並非終生都反對。到晚年,儒學在他心目中已有了相當的位置。可資證明的事例是,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劉邦在最後一次親自率兵征討黥布後的回長安途中,儘管帶著箭傷,還是繞道去曲阜以隆重的大牢之禮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祭拜了孔子。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但必須說明的是,劉邦的這個轉變純屬政治行為,而不是學術行為。也就是說,他對儒學從厭惡到有了某些興趣,只是發現儒學對維護皇權確實有些用處,而不是對儒學本身有什麼愛好。現在,他透過這個獨特的“三傑論”,向所有被宴請的文武百官傳遞一個重要的政治意向,併為即將開始的論功封賞定下一個基調。這個基調便是:政治高於軍事,文職重於武職。劉邦覺得必須這樣做,理由有三:首先是一個理論問題。戰場上打打殺殺的表面現象,會使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戰爭的勝敗全靠刀戟說話。其實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政治統帥軍事,而不是相反。武將的作用固然有目共睹,但多數情況下起著主導作用的卻是文職官員。

劉邦論功封賞,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其次是一個現實問題。漢帝國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如今朝堂上坐滿了慣於弄刀使槍的那一大幫武將,而文職官員就蕭何、張良、陳平等幾個。若是把戰功的封賞標準抬得很高,那麼整個帝國全瓜分完了,也還不夠封的。現在倒過來,將文職官員列於首位,情況就會好得多。第三,還有一個未來的問題。漢帝國的建立,標誌著和平已代替了戰爭,劉邦的三傑論除了有意要貶抑一下吵吵嚷嚷爭功不休的武將們以外,很可能還表達了這樣一個價值取向:此後帝國更需要的是文治,而不是武功。大凡由暴力產生的政權,為著長存下去,總得漸漸從武將統治過渡到文官統治,由武力至上轉變為文化至上,即所謂“偃武修文‘’,社會才得以逐步趨向穩定和安寧,這應是一個規律。也許劉邦此時還沒有這樣的理性自覺他只是從實際生活中感覺到了這一點,或者說是被那些吵吵嚷嚷爭功邀賞的武將們逼著認識到了這一點的,不妨說是歪打正著吧。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個故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