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作者:由 四姑娘的書房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23

上和下睦是成語嗎

01 做人,學糊塗點

南懷瑾認為,“大智若愚”,並不是真的愚,而是把真正的大智慧隱藏起來,即“守愚”。

李叔同在《改過實驗談》裡說,“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件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吃虧精神,有時候成為了君子和小人的主要區別。

比如說坐公交車,一個人不小心踩了另一個人腳,這個人馬上跟對方道歉,說“對不起”,被踩的人雖然有痛苦,但是能原諒對方,回他“沒關係”;同樣,有些踩人的人一句話不說,被踩的人罵罵咧咧,你一句我一句,就演變成激烈的吵架。

看吧,可能是為了一句話,要爭個誰對誰理虧;可能是為了一件事,要搶個誰先誰後。

就算爭到了又怎樣,高興一時;沒爭到又怎樣,大不了重頭再來。但人情呢?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斤斤計較的人,看似是“我有理”,其實有時候反而表現得“得理不饒人”,與這樣的人交往,生怕哪句話、哪件事沒做好,對方就朝自己“開炮”。

時間久了,誰也沒法避免觸犯到對方,這樣緊張的關係,是長久不了的。

《格言別錄》裡說,“樸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聰明的人在做人方面,並不“聰明”。適當的糊塗點,有些難聽的話聽了就當沒聽,有些事受委屈了就當“吃虧是福”。

這樣的人,心裡不裝煩心事,生活自然享受,此乃做人更高的境界。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02 生活,學會知足

聽過一句話,叫“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一切強求不得。貪心是苦海。

上學的時候,學過一個成語叫“慾壑難填”。人的慾望和貪念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

與其費勁心思的去滿足不斷膨脹的慾望,不如活得輕鬆些,捨棄些聽貪婪,學會知足。

《五卷書》裡說,誰要是在內心裡真正是知足常樂,他就能獲得一切幸福。

生活裡,每個人都離不開衣食住行,有些人追求品牌古馳、香奈兒、LV,有些人就店裡隨便挑幾十、幾百塊順眼的。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有什麼區別?除了衣服高檔些,人還是那個人。如果內心貧窮的人,就是披著幾千萬的名牌衣服,也還是個不上檔次的人。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一生注重勤儉,並教導子女也要懂得控制慾望。

為人處事,無需過分強求;身外之物,更是不必過分追求華麗。

有時候,想太多反而是一種負擔。

能珍惜當下擁有的東西,適度爭取,這就是一種生活境界。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03 心平,才能氣和

南懷瑾先生說,“人說話要謹言慎行,不要總是以為直爽是真誠的表現,因為人人都有隱私,誰也不想叫別人揭破。”

老話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庭裡和丈夫、妻子、孩子吵;出門在外和同事、領導、陌生人吵。

生活裡,總有許多事情,要拿來爭一爭,吵一吵,給自己增添煩惱。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應該對自己責備嚴厲,而對他人的責備要輕一些。就像老話說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心胸開闊的人,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看人“好處”,少看人“弊處”。

事情發生了多想想,幾個為什麼?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過錯不總是推在別人身上。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同樣,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丈夫妻子成天吵架,孩子也和父母起衝突,這樣的家庭是不幸福的,更談不上福氣。

《弟子規》裡說:與父母相處要“父母教,須靜聽”;夫妻相處要“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兄弟姐妹相處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一些古人的優秀智慧,還是不能丟的。把它拿來,運用到現在的家庭裡,既有助治理家庭,又能個人積福報。

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04 拿得起,放得下

古人說,為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不可貪,二是要捨得。

誰都想要一個完美的妻子、丈夫;盼著子女優秀、懂事;事業順風順水、前途不可限量。

但,怎麼可能呢?老話常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一直糾結在不滿足裡面,就是自己給自己添堵。

電影《臥虎藏龍》裡有句經典臺詞:“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俗話說,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要是從這個大社會里看,有幾個能成為李嘉誠、馬雲,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百姓罷了。

所以,有什麼好計較的呢?你比我有錢,可你不一定有我快樂;你比我吃得好,可不一定比我健康;你比我事業順利,可不一定有我家庭幸福。

古人留下這4句話,教你做人處世,值得借鑑!

比來比去,是比不完的。

多那麼一點,少那麼一點,真得對你非常重要嗎?我看不一定吧。

畢淑敏曾說,“豐收的季節,不要總想可能的災年,因為你還有一個冬天去想這件事情”。

不是不鼓勵追求更好的生活,只是勿盲目追求過大的目標,每個人平臺不同、機遇不一樣,自然所得結果不同。

所以,看淡些生活裡的是是非非,活得灑脫一點,這才是一種生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