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大國新路》: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道路

作者:由 中信出版集團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31

食洋不化指的是什麼

作者:蕭武

相關圖書:《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中信出版集團

如果從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算起,關於中國道路的討論已經持續超過十年了。但到現在,對於什麼是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在學界仍然人言人殊,沒有形成基本共識。不僅沒有形成共識,而且越來越高度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幾乎成了一個特殊的意識形態辯論場域。

原因也不難理解。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公認,中國人自己也不例外。所以,問題不在於如何評價後四十年,而在於如何評價前三十年。因為參與辯論的人都很清楚,討論從哪裡來的問題,重點不在於對歷史的評價,而是因為它關乎到哪裡去的問題。

《大國新路》: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道路

肯定前三十年,就意味著未來還要堅持前三十年的成功經驗,否定前三十年,則是為了“深化改革”——對有些人來說,所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是全面對標歐美,以歐美為模板。歐美有的我們必須有,歐美沒有的,我們也堅決不能要。比如土地公有制、國企、匯率管制、產業政策等等,都是如此,歐美沒有,我們也堅決不能有,如果我們還有,那就是思想還不夠解放、改革還不夠深入。

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同時,要堅持既不用前三十年否定後四十年,也不用後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但問題在於,不用前三十年否定後四十年其實不難,不用後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卻很難,難於上青天。

因為,在現實裡,我們看到的對後四十年成就的一些宣傳,建立在對前三十年的否定上,而且幾乎是全面否定。正是在這種思維定勢下面,改革一度被一些人稱為轉型,或者轉軌。所謂轉型轉軌,當然就是指從一個軌道上轉到另一個軌道上。具體說,就是從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種思維定勢現在已經成了新的教條主義。所以,現在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之初的解放思想內涵已經不同了,最起碼的應該是,要打破這種朝著既定方向和目標前進的教條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尤其是在作為有些人為改革開放設定的最終目標的歐美在金融危機之後暴露出嚴重的問題,社會矛盾正在日益尖銳和激化的大背景下,還死守這種教條,就顯得不僅食洋不化,而且是食古不化了。因為他們的思想意識始終停留在八十年代,總覺得歐美很先進、很發達,中國很落後、很貧窮,總覺得歐美什麼都是對的,中國什麼都是錯的。

但遺憾的是,現在對成功經驗的總結往往比較簡單化,比如宣傳上動輒宣傳一包就靈,過分宣傳招商引資和與外資合資,造成一些產業完全被外資控制,有些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關鍵技術至今被外資掐著脖子,無法實現突破。所以,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要打破這種新的教條主義。

《大國新路》: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道路

在這個意義上,江宇的這部新作《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與未來》不僅是總結前三十年做對了的地方的經驗,也是在總結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更重要的是,在江宇這部書中可以看到,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的成功經驗實際上有許多共通之處,而這些共同之處才是中國道路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最不應該被改掉的,只有堅持這些核心和關鍵的理念和經驗,中國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新路,而走出一條新路。而這條新路,無論如何變化,始終不能離開的主線必須是社會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江宇這部新著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道路。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

在我看來,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的成功經驗,實際上和中國革命的成功經驗也有許多相通之處,這些經驗不僅是中國道路的核心和關鍵,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核心和關鍵。更重要的是,這些經驗是用無數革命先烈在戰爭年代用流血犧牲、在和平建設年代用無私奉獻換來的經驗,理應珍惜和敬畏。可以說,沒有革命年代的流血犧牲和和平年代的無私奉獻,沒有前三十年的積累,中國道路不會是今天這樣,改革開放也不太可能成功。這也是我在拙著《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一書中想表達和探討的。

更重要的是,在蘇東劇變之後,在歐美衰落已是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中國已經沒有物件可供模仿,只能獨立自主的探索一條新路。只有尋找一條新路,中國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做出歷史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