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湖北襄陽推出《千古名相諸葛亮》系列解讀一忠君報國 至死不渝

作者:由 微觀古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03

忠君報國什麼意思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名相諸葛亮,青少年時期曾在襄陽生活十幾年,學業堂苦讀,躬耕隆中,廣結能人志士,使他很快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天下奇才”。1800多年來,不僅襄陽人對他追思,緬懷,景仰,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立身處世格言,更是感動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

在第九屆諸葛亮文化旅遊節到來時,《今日播報》欄目從諸葛亮的忠誠,愛情,家風,智慧和廉政等方面,推出五篇系列報道《千古名相諸葛亮》,即將播出第一集《忠君報國 至死不渝》。

湖北襄陽推出《千古名相諸葛亮》系列解讀一忠君報國 至死不渝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這是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隆中的描述,古隆中因為諸葛亮的隱居、劉備“三顧茅廬”,以及《隆中對》出爐,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從此也成為“垂千古”、“永清幽”的勝地,吸引中外無數遊人前來觀光懷古。史料記載,諸葛亮於公元181年,也就是東漢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于山東琅琊郡的一個官吏之家,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因北方戰亂,公元194年,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襄陽,投靠諸葛玄朋友,荊州牡劉表,當時諸葛亮年紀幼小,就讀於劉表官辦的學業堂。相當於今天北大,清華的荊州學業堂,人才薈萃,諸葛亮在這裡結識了崔州平,石廣元和徐元直等能人志士。

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方莉

那時襄陽興起了荊州官學,儒家對國家忠誠的思想對諸葛亮忠君愛國思想是非常關鍵的,是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

諸葛亮17歲時,叔父去世,諸葛亮遷居到隆中,從此,過上了十年躬耕苦讀的生活。史料記載,

當時的襄陽是荊州的治所,而荊州管轄的是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西等地,北方戰亂,加上襄陽發達的交通,讓襄陽成為國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各種資訊取得非常方便。

文名研究者 譚儒寶

在襄陽學業堂期間,讓諸葛亮有了儒家思想,而在隆中十年,和社會名流交流學習,讓他精通了法學和兵法,諸葛亮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不僅和弟弟諸葛均親自下田耕種,苦讀,農閒時,拜訪生活在襄陽的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社會名流。博覽群書,廣交賢士,讓諸葛亮掌握到群雄混戰的資訊,蓄勢待發。 文史專家介紹,當時,北方的曹操已擁兵百萬,又據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地位,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會被重用,但他沒去。

湖北文理學院教授 葉植

諸葛亮覺得曹操不是真的忠誠,曹操儘管把漢獻帝接到許昌,表現他很忠於皇上,

但是在諸葛亮看來,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是要篡權的。

東吳的孫權已經歷了三代,佔據了物產豐富的長江以東,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被孫權信任重用,為東吳大將軍,但諸葛亮也沒去。因為他認為東吳是在搞投機,目前是在割據,是想在時機成熟之後,篡奪漢室權利。

那麼學車五斗的諸葛亮想到哪裡發展呢?

湖北文理學院教授 葉植

對諸葛亮來說,

合法的政府只有一個,就是漢朝,

前面有前漢,後面有後漢,他輔佐的劉備,就是繼漢,

在政治上,這個政權具有正統性,他要維護。

直到公元207年冬到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到襄陽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這才走出隆中,從而三國故事就發生了。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史稱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

湖北襄陽推出《千古名相諸葛亮》系列解讀一忠君報國 至死不渝

諸葛亮從小以興復漢室為已任,並且一輩子為了這一個事業,一直努力奮鬥,不忘初心,至死不渝。

公元221年,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攻打東吳,東吳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在第二年八月,劉備大軍慘敗夷陵,就是今天的宜都,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也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敗到白帝城的劉備一病不起,從而有了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那個時候,諸葛亮可以說大權在握,他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就是國君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在做,但是在這種條件下,諸葛亮始終保持對蜀漢的無限忠誠,他從來沒想過像曹操那樣篡位。諸葛亮講到他一定盡其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劉備病故後,兒子阿斗劉禪繼位,諸葛亮仍為丞相。在隨後六出祁山中,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資源,蜀漢國力再次強盛。

那麼小的一個蜀國,在大敵當前,人們生活依然安定,國家依然穩定,

都與諸葛亮的忠誠,以及他忠誠起的表率作用分不開的。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忠誠,是人類社會普遍共通的價值認知。沒有忠誠,就沒有愛,沒有責任;沒有忠誠,就沒有凝聚,國家、政黨、民族就會一盤散沙、分崩離析。

而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直到今天仍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註文章內容轉載自 襄陽廣播電視臺 小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