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作者:由 時候可以說我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18

納奇錄異是什麼意思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曹操,揮師南下,兵臨濡須,遙望東吳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軍器鮮明”,不禁對年輕英俊、治軍有方的孫權發出的讚歎。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孫權,字仲謀,十五歲繼兄孫策之位為東昊之主。年幼的孫權繼位之後,縱馬江東,鞏固和發展了父兄基業。他北拒曹魏的南下,西抵蜀漢的東侵,先後取得了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彝陵之戰的輝煌勝利,建立了與曹魏、罰漢鼎立的東吳帝國。孫權在位數十年,國力強盛,士民富庶。究其主要原因,是孫權重視賢能,知人善任。在這方面可與“唯才是舉”的曹操和“思賢若渴”的劉備相提並論。《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的近百年曆史,揭示了魏、蜀、吳三國興亡的歷史經驗。這些歷史經驗中於今有借鑑意義的莫過於重視人才。而《三國演義》中孫權形象的過人之處,最明顯的也恰恰就在這裡。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首先,重視賢能,知人善任。

年輕的孫權懂得羅致賢能為立國之本。所以,他一登上吳主的寶座,便召見守禦巴丘的周瑜,希望他“無忘先兄遺命”,忠心相助。繼而誠懇地向周瑜請教治國之策。周瑜語重心長地說:“自古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周瑜不僅陳明瞭立國須得人之道,而且向孫權推薦了魯肅,並親往東城,聘肅投吳。孫權對顧命老臣周瑜,非常敬重,並委以重任,真正做到了知人善任。周瑜三十四歲,就被孫權委任為大都督,總管全國兵馬。老將程普對此很不服氣,出惡言,侮辱周瑜,周瑜心寬不計,而孫權也不改初衷,堅持以重任相托,使周瑜成了東吳的第一支擎天柱。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魯肅,字子敬,投吳前尚無名望,由於孫權“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便應孫權之請隨周瑜投吳。孫權非常尊敬魯肅,求之若渴,與肅談論,終日不倦,甚至與肅同榻抵足而眠。肅為孫權坐斷江東提出的方略,成了東吳立國的根本國策。對有遠見卓識的魯肅,前朝重臣張昭卻看不起他,對孫權說:“肅年少粗疏, 未可用。”而孫權卻不昕昭之言,更加器重魯肅,把他留在自己邊,參與軍國重事。赤壁鏖戰。魯肅有膽有識,力主聯劉抗曹,為孫權決策抗曹奪取赤壁之戰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周瑜離世之後,魯肅繼任大都督,成為東吳的第二支擎柱。正是孫權把選賢任能視為立國的頭等大事,“廣納賢士, 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紱延接四方賓客。連年以來,你我相薦”,謀臣良將,接踵而至,“文武諸人,共相輔助,由此江東稱得 上人盛。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其次,用人不計門第。

漢末魏初,封建的等級觀念雖然有所鬆動,但依然森嚴壁壘,孫權用人能不計門第高低,是難[能可貴的。孫權敢於衝破門第觀念,提拔出身貧寒的呂蒙。呂蒙,字子明,出身於寒族,是吳軍中的一個低階軍官。孫權看他作戰勇敢,且有謀略,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提拔他為橫野中郎將。後來,孫權委呂蒙以重任,鎮守陸口。呂蒙獻策於孫權,麻痺關羽,使其率師北上襄陽,失去了對江東的警惕。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諸路軍馬。呂蒙乘荊州兵力空虛,總軍三萬,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並生擒了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取得了荊州之戰的勝利。為了表彰呂蒙的戰功,孫權設宴慶賀,置呂蒙於上位,親自酌酒,盛讚他的功勞。呂蒙治軍有方,撫民有道,文韜武略兼備,是周瑜、魯肅死後的又一支擎天柱。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複次,不拘一格選拔青年將領。

自古英雄出少年,雖不盡然,但卻是事實。孫權本人就是一位雄姿英發的少年君主,惺惺借惺惺,他非常重視青年賢才。他重用三十四歲的周瑜,敬重二十幾歲的魯肅,提拔二十幾歲的呂蒙,而尤為突出的是破格起用名微望輕的青年將領陸遜。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為雪弟恨,率七十萬大軍伐吳,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東吳大將韓當、潘璋等節節敗退。孫權在損兵折將、蜀兵壓境、求和不允的危急關頭,破格起用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然而卻遭到元老謀臣的反對。張昭說:“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顧雍亦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步騭也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撫以大事,非其宜也。”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孫權獨排眾議,斷然地說:。“孤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己決,卿等勿言。”孫權立即召見陸遜,並接受闞澤的建議,築壇拜將,大會百官,賜以寶劍印綬,拜為大都督,章六鄱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孫權並授權陸遜;“閫之內,孤主之,閫之外,將軍制之。”孫權這樣器重信任年輕的陸遜,在三國曆史上是罕見的。陸遜受任之後,親臨前線,眾將不服,說什麼“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陸遜下令,教諸將各處關防,牢守關口,不許輕敵。老將韓當、周泰則認為陸遜儒弱畏敵,不敢迎戰,一再要求出戰,陸遜沉著持重,皆不允諾。待蜀議大軍移營山林密處,將驕兵疲之際,採用火攻計,燒連營七百里,一舉大敗蜀軍,取得了彝陵之戰的重大勝利。這一仗,充分顯露了年青統帥陸遜的雄才大略,勝似當年大戰赤壁的周公謹。孫權真可謂慧眼識人,用將得宜。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再次,用人不記舊恨。

為了社稷大業,用人不計個人恩怨與新仇舊恨,這也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孫權接納仇人甘寧來降,並予以信任、寄以重託,充分顯示了孫權膽識之卓越,胸襟之宏大。甘寧,字興霸,本為黃祖部將。建安八年,孫權為報父仇,引兵伐黃祖,戰於大江之中。甘寧為救敗績之黃祖,射殺了東吳驍將凌操。這樣,舊仇未報,新恨又增。建安十三年春(公元208年),孫權又伐黃祖。甘寧因不得黃祖重用,欲投孫權,“但“恐江東記恨其救黃祖殺凌操之事”。孫權寬宏大量,不記前仇,高興地說:“各為其主,何恨之有”,;並說“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甘寧擇主而事,孫權用人不記前仇。孫權這次取勝黃祖,終賴甘寧之力,射殺黃祖,替自己報了殺父之仇。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又次,識人知心,用人不疑。

既要用人,就要給予充分信任,而信任是建築在識人知心的基礎上。孫權在這方面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雪弟恨先主興兵”一節中,孫權聞報“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問臣僚如何禦敵,“百官盡皆失色,面面相覷”。諸葛瑾出奏:“願去見蜀主, 以利害說之,使兩國相和,共討曹丕之罪。”孫權即遣瑾為使,說劉備罷兵。諸葛瑾使蜀後,老臣張昭心中優慮,見孫權說:“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孫權成竹在胸地說:“孤與子瑜, 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欲使子瑜留之。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瑜曰:‘弟巳事玄德, 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其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能降蜀乎?孤與子瑜所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正言間, 忽報諸葛瑾回。”這一情節有力說明,孫權是深知諸葛瑾的,他們之間名為君臣,實為肝膽相照的摯友。由於孫權尊賢愛才,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不記舊恨,信任不疑,因而羅致了一批運籌帷幄的謀臣,能征善戰的良將,而這批人都能竭誠輔佐,以至誓死報其知遇之恩。當然,孫權是個封建階級的統治者,他羅致賢能是為了奪取天下和鞏固他的統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孫權羅致賢才的成功經驗,卻是具有借鑑意義的。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演義》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因他重視人才?

三國曆史已歷一千八百年,《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也問世六百餘載,它揭示的延攬人才、使用人才的歷史經驗,卻依然具有新的時代感,我們可以“以古為鏡”,從中得到某種啟迪或警示,進而更加重視選拔人才,信任人才,正確地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