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作者:由 雲談青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5

恪守成憲是貶義詞嗎

楔子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親征大漠歸來的永樂天子,車駕駐蹕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東南)。

時值初秋,夜色如水,蒙古草原上一片肅殺蕭涼。

已經依地勢之利安扎營防的明軍,內外執勤隊哨分外嚴謹,不敢稍有懈怠。這全因前日天子龍體不豫,臨時有令的緣故。

大營內防衛最為嚴密的中軍大帳乃是天子休憩之所,不過今夜卻顯得格外的寂靜。

侍奉在永樂天子身側的太監馬雲,倉皇不知所措的走出營帳,以皇帝有急詔,請隨扈內閣學士楊榮、金幼孜覲見。

進入御幕的楊榮和金幼孜,並沒能如預想的那般聆聽到皇帝的垂訓,映入兩人眼簾僅有永樂天子已經冰冷的屍體,一代雄主朱棣駕崩了。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六師在外,皇帝崩卒,並未留下片紙遺詔,此無異於天塌地陷!

太監馬雲、孟聘與學士楊榮、金幼孜首議喪事,都以為宜循古制殯殮。

宦官們意欲草擬敕書用寶後,飛報京師治喪,此意被楊榮喝止:

誰敢爾!先帝在即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獲罪非輕。

眾人皆稱良是。

楊榮果斷安排,命宦官記下永樂天子賓天時間,並寫下遺命傳位皇太子之意的信函,然後將皇帝載以龍輿,御幄遮蓋,要求內侍朝夕奉食如往常一般,秘不發喪。

十九日,皇帝車駕到達雙筆峰,學士楊榮、御馬監少監海壽持信函連夜疾馳京師,向皇太子朱高熾報喪。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歷來皇權的交接無不充滿兇險,而永樂天子意外駕崩塞外,更是為皇太子順利繼位平添了諸多變數。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的眼線遍佈京師,倘若天子賓天的訊息不脛而走,值京師守衛空虛之際,很難保證不會發生皇室操戈的慘劇。

快馬加鞭趕路的楊榮,絲毫耽擱不得,他知道,這是在和時間賽跑。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儲位之爭

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授金冊金寶,冊立十七歲的燕王長子朱高熾為燕世子,由此定下了燕王朱棣一系的傳承法統。

按照《明仁宗實錄》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

思宗藩之重,特召秦晉燕週四世子,朝夕親教訓之,

在歷試四位世子諸事後,朱高熾因宅心仁厚,能體恤下情而深受太祖的喜愛,朱元璋贊曰,

孫有君人之度。

什麼叫“君人之度”?

其實這句話翻過來說更好理解,那便是“人君之度”,也就是有天子氣度的委婉說法。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顯然這是在胡扯,皇太孫朱允炆當時才當上儲君沒多少年,連燕王朱棣都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之外,朱元璋又怎麼會冒著動搖皇太孫根基的風險,去誇讚外藩子孫有“君人之度”呢?

遍閱史書,但凡帝王在登基前都伴隨天生的異象,諸如出生時紅光滿屋、紫氣亢庭,或者氣度雍容,不似人臣。

朱高熾的父親,原本的燕王,後來的永樂天子朱棣,在奪得皇位成為九五至尊後,其實錄上也大肆鼓吹:

上初生,光氣五色滿室,照映宮闥,經日不散,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異之,獨鍾愛焉。

假不假?朱元璋明明鍾愛長子朱標,哪有朱棣什麼事,可沒辦法誰讓人家成了皇帝,所謂君權天授,史官為尊者增飾,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雖然在史書中,朱高熾有太祖的肯定來支撐其繼承大位的合法正當,但實際卻改變不了他身為太子二十年來的朝不保夕、戰戰兢兢。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諸多史料記載,成年的朱高熾體肥碩不能騎射,後來甚至患有足疾,需兩內侍攙扶才能走遠路。

這一點極受“馬上天子”朱棣的厭惡,反而其弟朱高煦因“

英武頗類上

”頗討朱棣歡心,“

燕王以類己,愛之。

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朱棣出征在外,常把朱高煦帶在身邊,這讓勇武過人的朱高煦有機會立下汗馬功勞。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浦子口之戰,如果不是朱高煦的騎兵及時馳援,恐怕燕軍早就飲恨敗退,大喜過望的朱棣撫其背許諾:

吾疲甚,汝往督戰,世子久疾,事成,當以汝為東宮。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攻克應天(今南京)後,朱棣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大明皇帝,王妃徐氏也晉為皇后,燕世子朱高熾本應該水到渠成的冊封為太子,可儲君之議卻在永樂天子曖昧的態度下,暫且擱置。

天下人都知道,永樂天子屬意次子朱高煦,這一點也廣受靖難勳臣的支援,畢竟一個尚武的皇子,又有同袍之義,要遠比肥胖文弱的長子更得軍心。

所以朱棣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後,世子朱高熾的地位開始岌岌可危。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初八日,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這裡的群臣大多為維護祖制禮法的文臣。

面對群臣的呼聲,朱棣敕書回道:

然今長子屬當進學之時,俟其智識益充,道德益進,克膺付畀(音必)議之未晚,所請不允。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此等託辭何等敷衍,朱高熾自幼就在宮中讀書,太祖還曾親身教導,如今已二十五歲,年近而立,還需要哪門子進學,充實智識?

群臣又不傻,怎可能被這套說辭糊弄,旋即在三月初一,又一次上表請立皇太子。

朱棣的答覆依舊是,

長子智識為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任,豈當遽(音具)承。

這擺明了認為長子朱高熾的才德,還不配被立為太子。

這下不僅群臣不幹,連朱棣的親弟周王朱橚(音肅)也在四月初四上表請皇帝冊立太子。一連幾月,群臣乃至親王,都支援立長子朱高熾為儲君,這讓初祚皇位的永樂天子清晰的感受到了各方的壓力,為此朱棣不得不妥協,他回覆周王稱:

顧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方諮求賢達與之偕處,冀以亟餋其德性,增益其學問,使日就月將底於有成,而後正名,未為晚也。

雖然仍在找藉口拖延,可至少朱棣已經勉強答應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只是得再等等。

這下朝中悠悠眾口才暫時被堵上,不過朱高熾的太子之路還是充滿了坎坷。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靖難功臣中因張玉早早戰死,丘福便成了武臣之首,爵封淇國公,他的意見往往就代表著眾靖難勳臣的意志。

皇次子朱高煦數將兵有功,不僅朱棣喜愛他,丘福也與之為善,因同袍之故,丘福常常勸皇帝立高煦為太子,加上登基前朱棣曾許諾立朱高煦為東宮太子,所以面對群臣所請,朱棣搖擺不定,遲遲不願立朱高熾為太子。

但朱棣除了是一名疼愛次子的父親,更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繼位之初複雜的朝中局面還亟待其解決,他不可能當時就冒天下大不韙跳過嫡長子,直接改立次子為皇儲,這與他所主張的“恪守祖宗成法”的政治主張是不符的。

藩王起兵篡位,任如何美化也不可能洗乾淨,得位不正一直是朱棣登基後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打消天下士庶的非議,朱棣不得不搬出太祖朱元璋的來當擋箭牌,他不斷聲稱《皇明祖訓》有明言,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王得興兵討之

,因此才逼不得已舉兵清君側。

這條藉口看似有理可循,可實際朱棣有意遮過了祖訓上的前提條件,筆者摘錄在下,各位一看自明: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得有天子的密詔才能起兵,朱棣有建文的密詔嗎?毫無疑問,當然沒有。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朱棣的繼位伴隨爭議,也只能極力靠《皇明祖訓》牽強洗白,在指責建文君隨意變更祖宗成法的同時,朱棣宣佈仍復舊制,直言

皇考成憲不敢一毫自用。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永樂天子很難順從心意改立次子為儲君,畢竟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家法,儲君之位必是嫡長子,若立次子朱高煦這不是有違祖制,自毀根基嗎?

雖然朱高煦有武臣勳貴的支援,可朱高熾握有禮法的大殺器,自有朝中守正文臣景從,尤其重要的是,朱棣的結髮妻子徐氏,更為鐘意長子朱高熾的仁厚,這一點勢必影響朱棣的立儲決斷。

後世也有解縉以“好聖孫”勸諫永樂天子,這才讓皇帝頷首認同,太子之位遂定的說法。

但多有學者提出質疑,趙令揚先生就曾在《朱高熾、朱高煦兄弟爭位淺議》中認為:

“皇太孫的地位,自永樂五年始日見重要。”

筆者亦採用此種看法,畢竟永樂登位時,皇長孫朱瞻基不過四歲,且之前朱棣常年領軍與南軍作戰,那時祖孫倆的感情應該深不到哪去,不可能成為朱棣冊立朱高熾的重要誘因。筆者更多的認為,這是清代修撰明史時,為暗指雍正被康熙立為儲君的故事,而拍同為“好聖孫”的乾隆皇帝馬屁的一種說辭。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而正如前文所述,真正讓永樂天子下定決心冊立朱高熾為太子的,乃是文官集團和後宮徐皇后以及親王朱橚的支援。

皇后鍾愛長子無可厚非,但為何文官集團也竭力擁護朱高熾,這中間恐怕也並非簡單的維護太祖成法那麼簡單。

文官中對永樂天子起到決定影響的要數,蹇義、金忠、解縉、黃淮、楊榮、楊士奇諸人,他們大多為建文舊臣,在朱棣兵進應天后,都率先歸附,為朱棣所重用,成為籠絡南方人心的重要旗幟。

但他們也都未必真心擁護朱棣所謂的“奉天靖難”,更多的只是覺得事已至此,大勢已定,再多的反抗也不過是徒勞無功,像方孝孺之輩雖恪守忠義,可於國何益?

從朱棣攻入應天,建文君不知所蹤開始,前朝已經算是翻篇了,以靖難起家的勳貴武臣勢必成為大明的新興勢力,凌駕於文官之上,很明顯這並不符合文官的執政利益。

因而在選擇儲君上,與永樂天子性情相類,崇尚武力的朱高煦,自然要被文官否決,高煦若為太子,今後勳貴武臣的勢力就更難遏制,建文以來所形成的文官政治恐難以恢復。

反倒宅心仁厚的朱高熾非常符合文臣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形象,所以他便成了文武角力中的最佳選擇。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

從朱棣登基,百官請立太子起,黃淮、解縉、金忠等就常拿古時候君主不立嫡長子,而引發禍亂說事,並以《皇明祖訓》中“

居嫡長者,必正儲位

”為法理,要求冊立世子朱高熾為儲君。

永樂天子縱有不滿,也發作不得,他奪取侄子皇位的依據就來自《皇明祖訓》,這無論如何是不能反駁的。

永樂二年(1404年)三月二十四日,世子朱高熾,郡王朱高煦由北地召回南京,在儲君一事上搖擺一年多的永樂天子總算要做最後的決斷。

三月二十八日,周王橚進頒九章及佾舞,文武群臣及京師軍民、耆老,覆上表勸立皇太子。這次永樂天子朱棣順應民心,以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郡王朱高煦為漢王,儲君之爭暫且落下了帷幕。

但百官還未來得及慶賀,驀然間又得知了一個大為嚴峻的事情,封國雲南的漢王朱高煦,得皇帝特旨不必就藩,這意味著漢王對太子的威脅仍未解除,事關東宮的明爭暗鬥勢必還將繼續下去。

「天家無父子」: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是如何成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