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06

味如嚼蠟是形容什麼的

原創 葉偉民 葉偉民寫作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Photo by Alina Vilchenko

本文為新聞核心期刊《新聞與寫作》專欄文章,

2022年第9期

文 | 葉偉民

採訪做多了,深感人和人真的不一樣。不論別的,就說講好一件事,差別可大了去了。

有些人真的天生不會講故事,即使我把問題掰成羊肉泡饃那麼碎,他依然只會說:我做了甲事、乙事、丙事還有丁事……啥,細節?沒,誰注意那玩意兒。

乾巴巴的事在我耳旁魚貫而過,像唸經,像催眠。恍惚間,我以為在面試,對方在唸簡歷……

凡事總是相對的。這種採訪有多讓人失望,另一種採訪就多讓人驚喜。有些人不當說書先生真是浪費,那聲情並茂,那抑揚頓挫,不僅僅用聲帶和你交流,連五官都請來了,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觸到的輪番上陣,配合有度,就像帶你重走現場,讓人沉浸其中。

你會驚歎:原來語言也可以有畫面,還是裸眼3D的。

這種落差體驗多了,我就反向琢磨:寫文章不也是一個道理?事兒趕事兒的,把好端端的情節寫成簡歷,就像話劇開演前突然拆掉舞臺,讓演員輪流自我介紹那樣無趣。

是的,如果想讓故事精彩,一定要給它舞臺,讓背景緩緩展開,角色各自精彩,從而構建敘事空間,吸引讀者進入、感受,最終獲得共鳴和啟示。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Photo by Luis Quintero

不要一「講」到底

後來我當了編輯,此類“簡歷式故事”仍絡繹不絕。我婉言拒之,大意說您的作品只見“講述”,不見“展示”。就像當年被我追著要細節的採訪物件一樣,馬上能理解的作者不多,重則還憤憤不平。

久而久之,我倒也不煩惱了,把它當現象來琢磨。我總結得簡單實際:講述需要的資訊少,展示需要的資訊多,人性向懶,能舒服誰要折騰,於是寫作容易一“講”到底。

但是讀者也不傻呀,有能讀出“環繞立體聲”效果的作品,我為什麼要看味如嚼蠟的流水賬?

可見,很多寫作法則背後,都有深刻的供需關係和雙向選擇,指引並制約著作者不能隨性而為,例如“多展示,少講述”這條古老的戒律。

那何謂展示,何謂講述呢?正如再高超的武功也要從一招一式練起,再複雜的作品也能分解為若干基礎元素。例如從行文層面,來去不過“三板斧”:敘事、描寫、對話。

所謂敘事,就是交代誰做了什麼,快速推動情節發展;描寫,讓情節慢下來,展現場景、動作、心理等細節,把讀者帶進現場;對話,讓人物開口,透過具體言語賦予其生命。

相互對照,我們大致可得(儘管我認為不完全一致):講述=敘事,展示=描寫。舉個例:

講述:他很高興。

展示:他哼了一天的小曲兒。

不難看出,講述是高度概括,像“高興”,意思明白,但很模糊,好像在聽某個遙遠的傳聞。而展示則透過細節描寫,利用哼曲兒等動作將“高興”轉化為尋常經驗,激發感官反應,吸引讀者到故事裡共參與,共感受。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電影《棋王》劇照

阿城的《棋王》明面寫棋,寫吃也了得,那年頭餓呀。那“他很餓”這個講述,該如何展示出來呢?有一段真是寫活了: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几。一粒幹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乾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裡,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裡去摳。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嚥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棋王》,阿城

感受如何?總之我每次讀都忍不住咽口水。用筆至細,就成電影了,人物好像挨著你,呼吸噴著你……讀書不覺已入書,“展示”所營造的現場感和代入感,再怎麼“講述”都徒勞。

調動感官:細節也能有氣味

展示雖好,但寫好卻很難。新手容易東施效顰堆砌細節,而且還有個不易察覺的誤區——太依賴眼睛,只寫所見,卻不顧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在嗷嗷待哺。要展示好,秘訣在於充分調動讀者感官,讓他們看得到、聽得到、聞得到甚至摸得到。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樣寫老漁夫的夢——

他不多久就睡熟了,夢見小時候見到的非洲,長長的金色海灘和白色海灘,白得刺眼,還有高聳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裡都神遊那道海岸,在夢中聽見拍岸海浪的隆隆聲,看見土人駕船穿浪而行。他睡著時聞到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氣味,還聞到早晨陸地上刮來的微風帶來的非洲氣息。

——《老人與海》,海明威

看看我們的感官都有什麼反應:

視覺:海灘、海岬、大山、船;

聽覺:海浪的隆隆聲;

嗅覺:柏油和填絮的氣味、非洲氣息;

觸覺:海浪輕拍、微風輕撫。

再看看上文《棋王》那段,也是多感官呼叫:

視覺:茶几、飯粒兒、筋絡、喉結、淚花;

聽覺:小聲跳著、“咕”;

味覺:嚼飯粒兒、咽口水;

觸覺:叩茶几、嵌牙、伸手摳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人用感官認知世界。“講述”勝在簡短,但壞處也顯而易見——將鮮活生動的日常經驗抽象成概念。“展示”則恰恰相反,將概念“解碼”為可感知的細節,把“餓”“夢”等抽象名詞具象為如何餓,怎麼夢。

可以說,世上有多少故事,故事裡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餓”和“夢”。何以表達?何以傳遞?最好的方式是把讀者帶進去,作者退後,只管“展示”,構建畫面,讓位給聰明的讀者,他們自然能感受一切。

決定性細節

故事要展示好,要調動讀者感官,細節是關鍵,但不能反過來認為,只要使勁堆細節就是好展示。

細節重要,選擇價值細節更重要。換句話說,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閒筆,落墨處要有用意或照應。每一處描寫,都要服務於情節發展和人物刻畫。若有大量可有可無、可留可刪的筆墨,就是注水。

這也是“展示”故事比“講述”故事要重要且難得多的原因。既要細,又不能事無鉅細,既要充分,又不能氾濫成災。

要化解這個挑戰,就要用有價值且差異化的細節,或者說要發現大家不知道、想不到的細節,就像劇作家索爾·斯坦因所說:“你是講故事的人,不是室內設計師。”

多年前,我曾看過某篇外媒新聞特稿,揭露華盛頓行政部門人浮於事、消極怠工的現象。作者沒有急於擺資料講道理,而是先寫了個場景:

威爾森先生今年52歲,是美國農業部農產品外銷局行政主管助理的助理。有一天,一位記者找他聊天,看見他的桌上僅僅擺了三樣東西:一塊糖、一包煙和威爾森先生的一雙腳。

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

當時把我看樂了。這不疾不徐,故作認真的冷幽默,比堆100個形容詞有效多了。也因為太生動,我至今仍記得這雙腳。它不只是價值細節、傳神細節,稱“決定性細節”也不過分。

最後,凡事最怕矯枉過正。鼓勵展示,並不是說講述不重要。否則,通篇描寫,細節漫漫灑灑,情節慢如蝸牛,也是很要命的。

“講述”和“展示”各司其職。前者讓情節緊湊,使其快速推進;後者把讀者帶進故事,營造感官享受,激發情緒。

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取決於敘事需求和作者風格。儘量展示,剋制講述肯定不會是錯誤的選擇,儘管前者要難得多。但世事就是如此,越難的事,往往越正確。

| END |

*本文系“葉偉民寫作”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絡授權。

原標題:《趕走流水賬!這樣描寫,文字也能有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