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後脫貧時代,控輟保學如何做

作者: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07

控輟保學是什麼意思呀

防控義務教育學生失學輟學,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硬性要求。隨著控輟保學工作強力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原有建檔立卡失學輟學學生已基本返校,因貧輟學基本消除,義務教育保障取得歷史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回到學校實現身體“在場”的學習,只是完成控輟保學任務的第一步。學生由於聽不懂、學不會、被忽視等引發厭學情緒,身在心不在的隱性輟學、讀書無望的自願輟學仍是防控輟學的重要內容。在後脫貧時代,鞏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要讓學生深度融入校園生活,實現身心俱“在場”,其關鍵在於夯基提質,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質量,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優質的教育。

最佳化城鄉學校佈局,避免因上學遠、上學難而輟學。隨著城鎮化程序加快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經歷了從大撤大併到最佳化發展的歷程。雖然整體來講,學校撤併已趨於理性,但一些地區由於城市化需要、行政區劃調整、教育規模化等因素,仍然存在不合理佈局學校誘發學生輟學的風險。學校佈局結構最佳化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校點撤併、學生進鎮進城不再是學校佈局的單向選擇,透過適時新建、改擴建、再建學校,均衡資源配置,就近滿足學生有學上、上好學,是最佳化學校佈局考慮的主要方向。

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雷波縣馬湖鄉2008年全部撤併村級學校,僅保留了中心學校,近年來由於接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家庭子女就讀和輟學學生返校,中心學校學位供給壓力加大。該縣在原撤併的村級小學再建完全小學,招收學生200餘人。這種以“回頭再建”的方式重新最佳化農村學校佈局結構,滿足了當地適齡學生入學需求,減少了城鎮學校就讀壓力,避免了上學遠、上學難引發輟學風險,低齡兒童過早寄宿就讀不利於身心發展以及進城讀書加重農民負擔等問題。

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防止因學校辦學條件欠缺等不利因素誘發輟學。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這既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控輟保學的需要。當前,部分深度貧困地區鄉鎮寄宿制學校床位不足,存在“一床多人”“大通鋪”“搭地鋪”現象;還存在大班額的鄉鎮初中學校學生學習生活空間狹小,教師難以顧及每個學生,被忽略的 “學困生”可能成為輟學生的問題。

因此,要抓住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矛盾,著力解決鄉鎮寄宿制學校床位供給不足、城鎮學校大班額等問題;要聚焦農村,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抬高農村義務教育底部。成都市大邑縣、廣元市利州區等地在小規模學校建設上給予充分保障,湧現出一批“小而美”“小而優”的農村學校,為學生營造了安全、自由、平等、溫馨的學習成長環境,學生個性得到尊重,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發展,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有效預防了厭學性輟學。

保障教師安心從教,在教育質量提升上預防學生厭學性輟學。教師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教師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態度和教學成效對學生學習有顯著影響。長期被教師忽視,經常受到批評,接受填鴨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能感低,相對更容易出現厭學傾向。貧困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是農村教育質量的最大短板,也是控輟保學的隱憂。

綜合施策保障農村教師,特別是農村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其重點是提高教師的經濟、社會、政治地位,讓紮根農村教師的崗位有尊嚴、工作有成就感、待遇有獲得感、發展有空間、晉級有通道。四川省實施“教師安身安心工程”,加大中小學教師住房建設,透過建設獨立產權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團購商品住房、提供教師公寓等方式解決教師住房問題;特崗教師、支教交流教師、無住房和離家較遠需要在學校食宿的在編在崗教師均可享受週轉宿舍,解決了農村教師生活的“切膚之痛”。廣安市從2014年開始,按照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年均收入的標準發放教職工各年度目標績效獎,極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

加強民族地區學齡前兒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防止因語言障礙出現厭學。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學齡前兒童聽不懂、不會講普通話,在進入小學後將要用2-3年時間學習語言,影響正常的學科學習,導致學業成績偏低、出現厭學情緒,這對義務教育甚至高中及以後的學習產生持久的負面影響。對少數民族幼兒進行雙語教學,幫助他們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普通話,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習慣,可為在學齡期順利完成學業打下堅實基礎。在這方面,四川省創新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建制村為單位設立幼兒教學點,啟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讓幼兒在語言學習關鍵期學會普通話,夯實了義務教育保障基礎,有效防範了因過不了“語言關”而出現的厭學輟學問題。

(作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7月01日第14版

作者:焦 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