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作者:由 愛生活愛旅行的麗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14

僾見愾聞怎麼讀

在遠離京城的井陘於家村,一座於氏祠堂赫然矗立在蒼山微水之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2020年10月6日(週二)石家莊市井陘縣於家村]

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於家石頭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居所。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謙,在公元 1449至1457年間,中國明代“奪門之變”政權大變故中被殺害後,他的後人就逃到了石家莊以西井陘的太行山中,這才有了今天的於家石頭村。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500年前,于謙之子隱居井陘南峪村,留有三子:於有道、於東道、於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間(約1486年)因生活所迫,於有道攜家眷秘密遷居於這曠野深山隱居。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當時這裡荒無人煙,於家人“與木石居,與鹿逐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其族人以頑強的精神,艱苦創業,開拓生活。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這一天,我們來到了於家祠堂,駐足在這個讓全村人頂禮膜拜的黑漆大門前,門前是一對石鼓和門楣上的一對石榫,石鼓叫門當,石榫叫戶對,門當戶對,看似荒涼古舊的村落竟然掩藏著世世代代流淌著的儒家思想,像流淌在血管裡的血,乾枯了,凝結了,依然脈絡清晰。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木質的戶對雖然在歲月中剝蝕了原有的色彩,但門上貼著的早已褪色的門神和倒寫的福字卻向路人無盡地訴說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複雜心情。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祠堂門首上懸掛著一副匾額:僾見愾聞,是誰將這樣四個充滿悲憤和慨嘆的字作為一副對聯的橫批置於門頭?又有誰能理解這是在怎樣一種驚秫無助的心情下寫就的四個字。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1457年,官至兵部尚書的于謙受奸佞小人誣陷在京城人頭落地、曝屍街頭。“罪當九族,家戍邊。”史書上的寥寥數語,掩藏著多少宦海沉浮下刀光劍影裡的血雨腥風。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500多年前的某一天,於家祠堂的主人於有道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童,他拽著家人的衣角,在夜色中倉皇逃離了京城。向西,向西,走向漫漫黃沙遮蔽下的曠野。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那年,漫天黃塵中,他們踉踉蹌蹌向著背離京城的方向躑躅前行。風雨冰霜的天,月黑風高的夜都不能阻擋他們逃生的本能。終於,當一片石窩出現於眼前的時候,綿河的河水阻滯了他們疲憊的腳步,眼前大片的原始灌木林,像一座屏風擋住他們西行的身影。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歷史出現驚人的相似,背水而戰的韓信怎麼也不會想到于謙的後人會來到這裡依水而居。這裡雖然“與木石居,與鹿豕遊”,但終久遠離了血腥和恐怖。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于謙死後的1466年,當憲宗皇帝帶著虛偽的哭腔無關痛癢地向手下的大臣們宣讀“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之無虞,唯公道之獨恃,為奸權所並嫉,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的文誥並令其傳送全國時,在遠離京城的於家村,一座於氏祠堂也赫然矗立在蒼山微水之間,這個窩在石縫裡的村莊卻已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了。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再看門口兩邊的一副鐫木楹聯:基業遠遺祖德恩澤大,藻蘋時薦百世水源香。早已透著於氏後人坦然平和,福由心生的淡定心情,還有祠堂裡透雕金龍的神龕和神龕前的黃緞帷帳,祠堂院內的古門古窗、古碑古匾、宮燈蠟臺以及那株枝繁葉茂的古柏,無不給人一種皇家貴丞咄咄逼人的氣勢和時過境遷的荒涼和無奈。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那首從語文課本中讀到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于謙所作,詩裡呈現的高尚情操和為事業獻身精神,曾激勵過許許多多的人。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而另一首《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同樣,展現了于謙為國為民不辭辛苦的情懷,特別是末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更是體現了他關心百姓疾苦並甘願為之獻身的精神。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資料記載:于謙(1398-1457),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前後在任十九年。正統末年召為兵部左侍郎。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十四年,尚書鄺野從英宗北征,留謙理部事。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監國,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遷尚書,為中外倚任。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少保。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上皇(英宗)得歸。英宗復辟,石亨等誣謙議改立太子,又謀迎立襄王子,被殺害。弘治諡肅憫,萬曆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一代民族英雄就這樣以悲壯的形式蒙冤而死,他的兒子為躲避禍端,離京隱居在河北井陘南峪村。他留有三子,分別名為:於有道、於東道、於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間(約1486年)因生活所迫,於有道攜家眷,秘密遷居於於家村這曠野深山隱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五百年歲月悠悠,歷經春風秋雨,見證歲月滄桑。於家人在於謙精神的感召下,在這裡憑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用滿山石頭壘砌自己的家園,用一顆顆豆大的汗水滴落在每塊石頭上,開一方鄉土,繁衍生息,開枝散葉,由幾戶人家,發展成一個石頭村落。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目前,於家石頭村已有40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裡人95%以上是于姓。這一代代人,傳承著於家的未來和希望,于謙的故事,也隨著一代代人的延續根植在於家石頭村的每一塊石頭裡,鑲嵌在巍巍太行山中。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

在於家村,一座祠堂矗立在蒼山微水間,成為於家百世相傳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