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作者:由 西北文化教育培訓平臺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16

卑事夫差的夫怎麼讀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白露為霜,即將中秋。

在這花好月圓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想到了古人一首寫中秋的詩:

圓魄上寒空,但云九州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皆風。

記不準確了。只知歲月靜好的背後有人負重前行。且行且珍惜。祝各位讀者節日愉快!

今天要寫的是春秋末期越國大臣范蠡。希望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能夠活成真正的明白人。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勾踐的父親允常和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聽說允常死,闔廬興師伐越,被勾踐打敗,並射傷吳王。闔廬死前告其子夫差說:

“必毋忘越。”

於是繼承吳國王位的夫差日夜練兵準備報仇。越王勾踐打算先下手為強,襲擊吳國。范蠡諫曰:

”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從這段話不難看岀,范蠡是個老成持重的人,對戰爭有著清醒的認識:你可以挑起戰爭,但你卻控制不了戰爭的結局。但狂妄的勾踐不聽勸阻,打了敗仗,僅餘五千老弱殘兵被困於會稽山,吳王追而圍之。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勾踐兵敗,被圍會稽山,小命旦夕不保。這時才對范蠡說,我沒聽忠告落到這步境地。現在該怎麼辦?范蠡又給他出主意說:

“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勾踐這次聽從范蠡的話,打發大夫文種送禮給吳王和吳太宰伯嚭,又沒身為奴,去給吳王趕大車,吳王這才放了他一條生路。

說起送禮,越國美女西施就是當作禮物送給了吳王夫差。西施本來是個浣紗女,長著沉魚落雁之貌。范蠡為救國難下鄉野物色,偶然邂逅,曉之以大義,西施欣然同意做為越王臥底,潛伏吳宮,用美色軟化吳王意志。

越王勾踐,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竭盡逢迎討好吳王之能事。有一次吳王夫差生病,勾踐親口嚐了吳王糞便,由此判斷病因而取得信任。吳王夫差心軟了,就把他放歸越國。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這個勾踐也是個狠人,反回國內,”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亦嘗膽也”。並且說:

“女忘會稽之恥邪?”

從那之後,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而且暗中準備兵革,旦遇機會,一舉擊垮吳國。

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我們在寫子貢一文中述及,不贅。打敗吳國後,吳王夫差也派人求情,希望網開一面留下生命。越王不忍心殺了夫差,欲同意請求。這時范蠡說道:

“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

我們說范蠡是個明白人,就表現在對發動戰爭的謹慎小心,吃了敗仗後的卑辭厚禮,打了勝仗的不留禍患。高瞻遠矚,思慮周密。

夫差自殺。越兵橫行江淮,諸侯畢賀,成為春秋一霸。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范蠡做為一個明白人,還表現在自知。越王被赦後,想使范蠡治理國政,范蠡誠懇地說:

”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於是越王將全國的政事都委任大夫文種辦理,而范蠡到吳國做了人質,兩年後才回到越國。

我們知道,一國大臣不是爭權就是奪利,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到了范蠡這裡卻主動讓賢,置自己於險地,真正的高風亮節。

後來范蠡離開了越國,更名換姓到齊國做生意,辛苦經營,掙下了一份家業。齊人聞其賢,推舉他為相。他慨然嘆道: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於是歸還相印,散了家財,悄悄來到陶地,又白手起家,從頭幹起。

我們知道,範睢是經蔡澤的開導,才辭去相位,就算明智之人。而商鞅、白起、吳起、文種這些人都是因官位或功勞顯赫而丟命,到死也沒有像范蠡那樣參透人情世理。他不說“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只說“久居尊位”並不是什麼好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戀棧,不慕富貴,是一個明白人。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范蠡不僅自知,而且知人。人在於品,聽其言,觀其行,便知其人骨頭。對於越王勾踐,范蠡也有一個認識過程。此人前恭後倨,口蜜腹劍,薄情寡義。西施幫助其滅了吳國,本來應該是功臣,其夫人怕他與西施有染,便誣衊這位絕代佳人為紅顏禍水,勾踐聽信夫人蠱惑,下令將西施填入蘇州河。

大夫文種的結局亦如此,歷盡艱辛,岀生入死,輔佐越王成一代霸主,卻被賜劍自殺。

范蠡看清了勾踐的本質,曾寫信給文種說: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可惜文種沒有識破勾踐為人的虛偽奸詐,亦戀棧,結果遭致不測。范蠡可不吃這個虧,毅然放棄功勳之臣的殊榮,私下領著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回。

他前後兩次告別榮華富,甘願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有人從《易經》中讀岀了貧窮比富貴好的真諦,難不成說的就是范蠡?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在世事的磨鍊下,范蠡不僅自知與知人,而且神機妙算,毫釐不爽。他來到陶地,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交易有無之路通,可以發家致富,進行第三次創業。父子們辛苦耕作,飼養牲畜,切中季節轉賣物產,賺蠅頭小利。不久,又貲累鉅萬,天下人稱他為陶朱公。

他的二兒子殺人被囚於楚都。他派小兒子用牛車拉著千鎰黃金,去找一位叫莊生的朋友解救。

陶朱公的大兒子說:

“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

范蠡的夫人說:

“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而先空亡長男,奈何?”

不得已,只好派大兒子前往解救。朱公修書一封送好友莊生,並叮囑大兒子說:

”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結果大兒子私自扣下數百金。到了楚都,見到莊生,呈上書信和部分黃金。莊生說:

“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可這個長男自以為聰明,不僅未離開都城,而且自作主張,又找了楚國貴族通融管事者解救二弟。

這個莊生雖然住在窮閻貧閭,可不是個簡單人物,以廉直聞名,上自楚王,下至百姓,都尊其為師。他來到王宮勸諫楚王大赦天下,當然范蠡的二兒子也在被赦之列。朱公長男聽到訊息後,以為用不著莊生幫忙,他的二弟也能活著出來。便跑去和莊生要回了那送出去的黃金。莊生本打算事後復歸范蠡,現在長男反悔,使他大為生氣,便又到宮中說楚王道: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就這三言兩語便斷送了范蠡二公子的性命。楚囚皆赦,唯獨范家長男牛車上拉著二弟屍體歸喪。

事已至此,范蠡解釋道:

“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固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

范蠡,人中之精也,不能不佩服。他事奉越王,用心可嘉,妙計頻出,挽狂瀾於既倒。功成名就後,發現勾踐為人刻薄寡恩,又能獨善其身,隱姓埋名,潛逃異地。他不貪戀富貴,有吃苦精神,篳路藍縷,幾次創業,富甲一方。他料事如神,洞明世事,幾近完人。然總感覺有哪裡不對勁:設若朝中官員都像他那樣活得如此明白,一遇不順心事便掉頭而去,”老子不侍候你!”置國家社稷於不顧,這恐怕不能算從一而終的忠良之臣。有人可能會說,活在昏暴之君手下,不走等死嗎?在毅看來,睿智如范蠡者,涉險惡固然有驚恐,但未必會隕身耳。

(引文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