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作者:由 暢聊歷史故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5

楚莊王問詹何曰

六戰之一:勝戰計

指在

敵弱我強

的條件下,根據敵人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行動。此計的前提是在戰前要具備獲勝的條件、方案和把握,而後在戰鬥中透過計謀的運用,將我方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從而戰勝敵人,獲得更大的利益。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三十六計 第二計“圍魏救趙”

計名的來源

公元前354年,

魏國

軍隊圍攻

趙國

都城邯鄲,趙國向位於山東的

齊國

求救。齊王立刻任命田忌為統帥,

孫臏

為軍師,領兵8萬火速援助趙國。

田忌想率兵前往趙國都城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但軍師孫臏說:“魏國所有的精銳部隊都在攻打趙國,魏國國內一定沒有重兵把守,兵力空虛。所以,我們應該攻打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這樣,魏軍一定會停止對邯鄲的包圍和攻打,馬上率兵回去救援本土。”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孫臏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帶領齊兵向魏都大梁進軍。訊息一經傳開,魏國將領

龐涓

慌忙從趙國退兵,火速趕回魏國救援。而這時,齊軍已經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一帶(今河南長垣縣西)設下埋伏,守株待兔。魏軍長途跋涉,精疲力竭,又遭到齊軍的突然伏擊,大敗而歸。趙國之圍也很快被解了。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後來,人們把這次戰爭的經驗加以昇華和概括,作為

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此計主要是用來解圍的。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圍魏救趙”戰爭程序

原文及翻譯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攻打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把這樣的敵軍分散減弱了之後再攻打。與其從正面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從防守相對薄弱的部分進攻更有效。

理解及分析

此計適用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時候。在此計中,“圍魏”是手段,而“救趙”是目的,不管“圍”用怎樣的方式,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救趙”。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戰例分享

晉國攻曹、衛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

楚成王

任命

成得臣

為大將,親率大軍,糾合陳、蔡、鄭、許四路諸侯,一起攻打

宋國

宋成公派公孫固向晉國求救。但是,由於

晉文公

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曾得到過楚成王的幫助,所以不方便直接和楚軍作對。

這時,晉文公的參謀

狐偃

出了個主意,道:“我軍現在不方便直接前往救援宋國,與楚國作對。但為什麼不先去攻打與楚國結盟的曹國和衛國呢?這兩國的國君在您流亡時期都對您非常不友好,晉軍師出有名;衛國的楚丘城是楚成王舅父(衛成公)的領地,而曹國則緊挨著楚國,如果我軍攻打這兩國,楚軍一定會回師救援,這樣就可以解宋國之圍了。”

“三十六計”中勝戰計“圍魏救趙”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晉文公聽從了狐偃的計策,一面,叫公孫固回去報告宋成公,務必堅守陣地;另一面,任命先軫為將軍,率領三軍人馬先進軍衛國,一舉攻佔了衛國的五鹿城,直逼楚丘,迫使衛成公向晉國謝罪請和;接著,又率軍東行,一舉攻破了曹國。

這期間,楚成王討伐宋國正是連連告捷的時候:在攻佔了宋國緡邑後,又圍困宋都睢陽。這時,忽然聽說晉軍已經佔領衛國五鹿城,直逼楚丘。楚成王眼見自己舅父的領地不保,不能不救,於是,只留下一部分兵馬由成得臣率領,繼續攻打宋國,自己則親自率領勁旅回師救援楚丘。但當他的兵馬才走到半路時,又聽說晉軍已經攻破曹國,對楚國本土已經造成了直接威脅。

形勢萬分緊急,無奈之下,楚成王只能命令成得臣及軍隊從宋國撤出,來確保本土的安全。就這樣,晉文公用狐偃的“圍魏救趙”之計,成功解了宋國之圍。

這裡是

暢聊歷史故事

,每天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

我是

小周,歡迎關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暢聊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