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賞析

作者:由 荊川布衣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6

英雄淚滿襟是什麼生肖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賞析

杜甫對諸葛亮是很敬重的,在自己詩中多次讚頌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為他未能功成名就而深表憾恨。比如他在“詠懷古蹟”中寫道“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把諸葛亮比作商周時的伊尹、呂尚,勝過西漢初的蕭何、曹參。又在《八陣圖》中說“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今天我們賞析的這首七律《蜀相》也是杜甫頌揚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不用說這首七律寫於成都(古稱錦官城),是他在浣花溪定居下來後拜謁武侯祠時寫的。開頭一句“何處尋”三個字值得玩味,他原不知道武侯祠在哪裡,所以才下一個“尋”字,就是說他不是隨便散步走到這裡來的,而是專門有意追尋來的,說明對先哲的懷想之情早就有了。接下來一句點明地點及所見,以“柏森森”三字寫出武侯祠的一派肅穆氛圍,絕非普通去處,更值得拜謁。不僅如此,“柏森森”三字也說明在歷史上人們一直都在紀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敬重他才幹和忠誠精神。

頷聯兩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寫出武侯祠內環境的清幽。向低處看是碧草映階,春色滿園;仰頭看樹葉濃密,又聽得黃鸝婉轉鳴啼,這種環境很配得諸葛亮的精神風貌。但詩人用了兩個字“自”和“空”卻意味深長。如此靜謐的環境,在詩人看來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他只是看到了碧草,聽到了鶯啼,但並沒有吸引他去欣賞,詩人彷彿啥都不顧地往裡走,彷彿說:“草,你們自己綠著去吧;黃鸝,你空自鳴叫去吧!”這是為什麼?原來詩人想的是早點瞻仰諸葛武侯的遺容,沒有心思去欣賞滿園春色,去聽那婉轉的鶯啼,他被一代宗臣名相的精神緊緊地吸引住了,彷彿其他啥都不存在了。這就是下“自”、“空”二字的用意,我們不要小看了。

接下來詩人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寫出的諸葛亮一生的功業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前一句“頻煩”二字的內容十分豐富,自然包括了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策”,還包括了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漢出謀劃策,制訂戰略性的大政方針,比如聯吳抗曹、奪取荊州、出兵益州、建立割據政權、南撫少數民族、奪取漢中、出師祁山而北伐中原等等。下一句寫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基業,輔佐後主鞏固蜀漢政權,費盡了心力,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所謂“為江山把亮的心血熬幹”!這兩句詩短短十四個字,讓我們看到杜甫錘鍊語言的功力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愧是詩聖的語言,後人要超越是極難的。

最後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結語,寫出後人對諸葛亮輔佐蜀漢未能“興復漢室”的憾恨和哀傷。諸葛亮最終未能實現他在《隆中對》中所表達的志願,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年僅五十四歲,這使得後世歷代胸懷壯志的英雄人物,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無不替他憾恨,無不替他哀傷,甚至痛哭流涕。這裡面當然包含著對諸葛亮人格的敬重,對其作為治世能臣的佩服。他們可能嘆息道:如此良才,竟齎志早歿,時耶?運耶?命耶?當然諸葛亮未能匡扶劉備興復漢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用兵頻仍,勞民傷財,二是破壞了吳蜀聯盟,這是兩個戰略上的失誤。這是歷史學家研究的事,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我想囉嗦一下這首詩中兩句詩的平仄格律。一是“映階碧草自春色”,格律是仄平仄仄仄平仄;二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格律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水韻)兩句詩都出律了。這在那些格律控們看來就是“大錯”,是致命的“硬傷”,況且是杜甫這樣的精通格律、嚴於格律的大家,簡直就是“錯到姥姥家”去了!但我不這麼認為。唐人寫格律詩並沒有明清以後那些“詩話家們”講究,也不像現代那些格律控們那麼死板,唐人寫格律詩,嚴於格律,但又不被格律束縛,他們重在表情達意,而不糾纏形式。學習寫格律詩的朋友們請注意:格律詩的奇數句(第一、三、五、七句)是可以用拗句的,只是不要用得過多。詩聖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還怕什麼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