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05

一聲令人三軍隨是什麼生肖

原創 三影堂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單元每年邀請5位策展人提名共計10位有才華的華人攝影師入圍舉辦個展,並在開幕週期間評選出大獎得主,獲獎者將得到10萬元(稅前)人民幣的獎金,並被邀請在次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舉辦個展。2022年,被提名的藝術家有:張曉、李維伊(由劉鋼提名);陳蕭伊、趙謙(由沈宸提名);楊圓圓、袁可如(由祝羽捷提名);彭祖強、陳泳因(由孫文傑提名);陳翠梅、夏誠安(由王懿泉提名)。曾獲得“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藝術家有:王苡沫 (2021年)、沈綺穎(2020年)、易連(2019年)、雷磊(2018年)、馮立(2017年)、劉思麟(2016年)和朱嵐清(2015年)。本屆發現獎得主將於11月27日揭曉。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今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單元將舉辦張曉個展《怪力亂心》,由劉鋼策劃。本次作品延續了藝術家對中國民間社會的持續關注。張曉的很多作品都是源自故鄉,圍繞著民間的美學與審美對當代社會進行深入地探討,而這次的創作則從故鄉的農村擴充套件到了更大範圍的中國鄉村社會,將這些形式豐富的民間信仰進行創作轉化。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整容菩薩》,2021,香樟木,油漆,丙烯,46 X 28 X 25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畫廊提供。

「策展人採訪」

●您認為張曉的這個系列作品與當下的關聯是什麼?

劉鋼:張曉持續關注著中國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和當代文化,它們之間並沒有很明確的隔閡與衝突。在我們的理解中,民間文化對於民間神像的塑造,和當代文化對於當代語境中盲盒玩偶的塑造,實際上是一致的,都是基於大家對某一種東西的崇拜或者理解。這件作品在講述著人的內心與對於神的塑造之間的關聯。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海軍菩薩》,2019,藝術微噴,210 X 150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採訪」

●您能否為大家介紹一下作品的創作背景?

張曉:2017年前後有一張在微信群流傳很廣的畫質極差的圖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圖片裡有四尊塑像,玻璃下方的標牌上寫的都是我們未曾聽到過的菩薩名字。當時我正在老家做關於故鄉的專案,這種既豔麗又莫名其妙的場景正是我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所需要的。經過我長時間的搜尋比對和實地的考察探訪,最終把這些塑像定位在了浙江寧波的一個鄉鎮上的寺廟裡。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微信群裡流傳的菩薩照片,圖片來自網路。

我第一次來到寧波的這間寺廟是在2019年,寺廟的規模不算小,外觀並沒有什麼異樣,進入廟門才發現除了那張圖片裡有的英語菩薩、體育菩薩、生物菩薩和考場菩薩之外,甚至還有海陸空三軍菩薩,導彈菩薩等等,也有造型奇特的十二生肖菩薩。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十二生肖菩薩-猴》,2019,藝術微噴,56 X 40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與照片上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寫著菩薩名字的標牌被去掉了。據廟裡的一位僧人介紹,因為前幾年這裡被網友發到各種社交平臺之後,引起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對寺廟進行了整改,所幸最後被整頓掉的就只有這些標牌。隨著熱度的消失,關注這裡的人也越來越少。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寺廟裡的菩薩名稱標牌被整頓去除,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與當下的社會和網路文化有很深入的關聯,例如考試、美容整形、移民留學、遊戲、健身、外賣……能否聊聊你的創作緣起?為什麼用塑像的方式表現這些話題呢?

張曉:寺廟的住持是一位七十多歲的禪師,這些菩薩都是由她本人構思與設計,然後把她想象中的樣子告知當地的木雕師傅,木雕師傅再根據自己的審美和工作經驗去執行加工。當然她的這些想象也並不是憑空而來,它們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寺廟香客的需求。寺廟經常會給來到此地的香客做法會,而大家的需求也各不一樣,有的需要祈求生意生隆,有的需要美麗身軀,還有祈求夫妻和睦,當然還有很多是父母為孩子祈求學業有成。這些香客的需求都被禪師一一記錄在她的筆記本上。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禪師筆記本上記錄的神像,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很多傳統的神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所以我決定去做一些新的更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神像。我諮詢了很多朋友和平時接觸到的人,根據他們的描述去“定製”一些在現階段最為迫切需要的神像。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簽證移民菩薩》,2021,香樟木,油漆,丙烯,45 X 32 X 34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畫廊提供。

我找到當地一位木雕師傅,他年輕的時候一直在木雕加工廠打工,現在辭職回來開始自己接一些活。我像禪師的做法一樣,先跟他描述我想象中的這尊神像的樣貌,然後木雕師傅也會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畫很多草圖與我討論,他透過他的自身審美和手藝去雕刻出來,就像我之前與鄉村照相館的合作一樣。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工作中的木雕師傅,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我也曾問過這位木雕師傅目前最為關心的事情是什麼,他回答的是股票。所以在這些神像之中也有一尊股市菩薩是木雕師傅為自己雕刻的。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股市菩薩》草圖,2021,瓦楞紙、馬克筆,22 X 36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畫廊提供。

●你所有的攝影作品都是白色背景,有特別的考慮嗎?

張曉:這些木雕神像大部分都是真人尺寸的香樟木或者楠木,所以還是比較重的。我很難帶著他們去到影棚裡拍攝,所以我在當地臨時找了幾個工人,他們先是開啟佛龕玻璃然後小心地將神像請到我臨時搭建的簡易白色背景布上。拍完之後再重新安放回佛龕裡。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生物菩薩現場拍攝,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之所以選擇白色背景,是因為我認為這些當代的神像更像是一件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所以我按照最為基本的淘寶產品照的拍攝方式去進行記錄,這也是一種冰冷的,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十二生肖菩薩現場拍攝,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您在近幾年的創作圍繞著挖掘民間美學展開,這種審美的特別之處在哪呢?民間美學如何融入您的作品之中?

張曉:首先民間美學是被忽視的,或者是被選擇性的忽略掉。如果說這種民間美學是豔俗和低劣的,那也只是“我們”給它的定義。但是放在更大的人口基礎上,更多的人發自內心的認為那就是美的。我們無法忽視這種審美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現實,甚至這種民間美學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代表。這些豔俗或者低劣的鄉村美學元素一直在構成和豐富著我的作品,其實我一直都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的,只是以前沒有意識到,慢慢的很多東西就會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英語菩薩》,2019,藝術微噴,42 X 30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本次展覽既展出雕像,同時有關於雕像的攝影作品,您是如何考慮將二維和三維的塑像同時呈現在展覽之中?

張曉:這次展出的這些塑像除了“功能”不同尋常之外,他們的造型也是一種精緻的豔俗,這與我之前討論關於城鄉審美差異的作品息息相關,從平面到三維,也可以很好地延續我之前作品的創作脈絡。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攝影菩薩》,2021,香樟木,油漆,丙烯,42 X 30 X 32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畫廊提供。

同時我最近幾年也在收集很多這方面的現成品,比如民間的刺繡,陶器,瓷器,木雕,玩偶等等,它們能激發我的想象。透過這些由人工製造或者創造出來的物品,更好地解讀這種民間美學。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工作室的收藏,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您的創作經歷非常豐富,從早期的紀實作品《他們》《海岸線》,到一系列關於家庭和故鄉的創作,如《蘋果》及相關藝術衍生,再到本次作品聚焦更當下的趣味與信仰。能否聊聊您的創作經歷與轉變?

張曉:從《他們》《海岸線》這樣宏觀視角之下的大範圍敘事,到回到故鄉的一個點,我有一個從“面”到“線”,從“線”再到“點”這樣的過程。在這之後我希望把故鄉的這個地理上的“點”也消解掉,用一個更加符號化的東西去代替,蘋果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的符號。我無意去展示中國鄉村社會的各種生活上的疾苦,更希望透過蘋果這樣一個在東西方都具有多重表面意義的水果,從側面或者抽象的層面去揭示這個時代現狀。我希望它是朦朧的,委婉的,正如蘋果本身的種種隱喻。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菩薩合影,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故鄉是回不去的,我也逐漸意識到對我來說故鄉只能觀望。這裡的故鄉已經不只是我的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之後我也希望把這個範圍放大到一個集體的故鄉。我認為出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經歷的地方,都是我的故鄉。故鄉在逐步放大,只要是情感認同之地。

「關於藝術家」

【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

張曉

1981年出生于山東煙臺,2005年畢業於煙臺大學建築設計系。在2009年成為攝影藝術家之前,他曾於《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記者。2018年,張曉獲得哈佛大學羅伯特·迦納德攝影基金。張曉的《海岸線》系列曾獲得法國匯豐銀行攝影獎(2011)、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2010)及候登科攝影獎(2009),《他們》系列則在2010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張曉曾參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2015年作為理由”和“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及瑞士攝影基金會的“Unfamiliar Familiarities”和法國巴黎布朗利碼頭博物館的“Photoquai 2015”,以及連州攝影博物館的個展《蘋果》,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攝尋千里:十見天日》,成都麓湖A4美術館《2000年以來的西南影像實驗》,chi k11藝術空間《農場》等在內的多個國內外展覽。張曉現工作生活於成都。

「關於策展人」

劉鋼

劉鋼,策展人、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作為策展人以及“創意品項”總監,他立足本地實踐並放眼海內外,以國際視野致力於透過“創意品項”這一文化品牌推動歐洲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溝通。他在國內外策劃的重要展覽包括:日心說:瑞虹天地太陽宮開業展(2021)、世間風物:和美術館開館展(2020)、時間開始了: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2019)、破界:Bazaar 150週年時尚藝術大展(2017)、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2017)、烏托邦·異託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2016)、我們從未不認識:中國當代攝影(2015)、時尚:當下即未來(2016)、SUN JIE & JIE SUN,孫捷當代首飾個展(2015)、 就在此刻:BCG&馬格南圖片攝影展(2015)、培蘊之屋:北京國際設計周(2015)、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2015)、靜物:荷蘭當代攝影(2015)、自我非自我:荷蘭當代設計(2014-2015)、北京設計周荷蘭專案(2014)。藝術 /設計活動包括:英樂留聲:中英音樂人創作計劃(2019)、放肆逐光:中國·西安“一帶一路”國際燈光節(2018)、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OCT-LOFT創意節(2017)、造·界:2016海上世界國際燈光節(2016)、爍:2016太古裡燈光節 (2016)、展望2050:創立中荷合作的可持續性城市化方案(2014)。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於2015年在廈門市集美區啟動,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和廈門市天下集美文廣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自創立以來,集美·阿爾勒展示了超過兩百場來自中國、亞洲其他國家以及從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中精選出的攝影展覽。集美·阿爾勒展覽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呈現,並聯動廈門本島。在開幕週期間以及展期內,舉辦開幕式、頒獎禮、專家見面會、講座、導覽、表演、放映、工作坊、遊學等一系列面向公眾和藝術愛好者的活動。

主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廈門市天下集美文廣傳媒有限公司

特別協辦|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超媒體

首席合作伙伴|香奈兒

鳴謝|法國駐華大使館、泰王國駐華大使館

獨家汽車合作伙伴|蔚來

影像裝置支援|京東方

機構合作|曼谷文化藝術中心、泰國國家檔案館、中國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鷺潮·鼓浪嶼美院、桂湖美術館

合作伙伴|NOA GALEXY、紅堂酒店、PERMAJET、AT CAFE

展期

2022。11。25-2023。01。03

開幕周

2022。11。25-2022。11。27

主展場

-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廈門市集美區立德路99號)

-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廈門市集美區杏林灣營運中心2號樓三層)

分展場

-鷺潮·鼓浪嶼美院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康泰路151號)

-福州桂湖美術館 (福州市晉安區宦溪鎮桂湖美術館)

撰文、採訪:肖瑞昀

資料整理:黃澤偉

原標題:《【2022發現獎】怪力亂心——張曉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