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06

翻山越嶺路急彎指什麼生肖

以下文章來源於微觀來賓 ,作者來賓日報

微觀來賓。

《來賓日報》傾力打造,傳遞來賓最新新聞資訊。

他和他

59歲和56歲

都是人民教師

她,13歲

是大石山區的一名智力殘疾兒童

他們相識於3年前的送教上門

初次見面,她口中咿咿呀呀

無法交流,生活不能自理

穿衣戴帽都要人幫忙

一年後,她會說簡單的話

認識幾個字,會做簡單的家務

這些變化

都是他們堅持不懈上門送教取得的

送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

更重要的是送去了愛

它讓智力殘疾孩子也能享受到學校的教育

讓他們成長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這是責任,更是承諾

讓我們一起走進

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故事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本文刊登於10月28日《來賓日報》

1

路陡彎長 一路艱辛

作為忻城縣北更中心小學龍門教學點的負責人,56歲的潘澤育已在鄉村堅守33年,對教育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小婷(化名)是他的一名特殊學生。

小婷的父親在廣東打工,母親因智力殘疾住在孃家。在同齡人紛紛入校讀書時,她因智力二級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家長無法到校照顧,不符合到縣特教學校住校讀書的條件。

2018年,國家出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方案。次年3月,潘澤育和同事岑家榮開始到10歲的小婷家裡送教。兩人每月至少送教2次,每次3個課時,一直到小婷16歲。

小婷住忻城縣北更鄉龍門村儉值屯,距龍門教學點8公里,一直未通公路,村民出行都是靠羊走出來的一條小山路,很危險。如果開車,需繞道南寧市馬山縣加方鄉和上林縣鎮圩瑤族鄉,翻山越嶺35公里才能到達,期間需經過10道陡急彎坡,若操作不當,有可能連人帶車跌落百米懸崖。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儉值屯只有十幾戶人家。

3年來,潘澤育和岑家榮在這段路上至少騎行了72個來回,總路程5000多公里,可謂駕輕就熟。

9月24日,這是一個晴朗的週六,又到了給小婷送教的日子。早上9時,兩人到教學點收拾教材及相關物品後,開始檢查各自的摩托車車況。因為,35公里的山路,路途艱險,行車安全是重中之重。

“路太陡、太險,兩人共乘一輛車不安全。如果一輛車壞,我們還能有個照應。”岑家榮說。

9時15分,隨著摩托車的轟鳴聲響起,兩人輕裝出發。

15分鐘後,車輛駛出忻城地界,進入南寧市馬山縣加方鄉加樂村境內。路陡彎長,20分鐘後到達加方鄉,他們在這裡給車加油,順便買些水果、糖、餅乾等,這既是禮物也是教具。

由於學生的特殊性,每次挑選的禮物儘量不相同。比如中秋節前送教,他們買月餅,教學時可以教小婷認識月餅、講解月餅的來歷,最後把它作為“獎品”,讓小婷品嚐。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兩位送教老師從忻城縣北更鄉龍門教學點出發。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送教前,兩位老師帶上純牛奶和教具。

車子繼續在崇山峻嶺中穿行,上坡下坡輪番上演,1小時後,來到加方鄉加讓村合馬屯的一棵大樹下。

“這是我們固定的‘休息室’。”岑家榮告訴記者,他年紀大了,開車時間長,手會發麻,所以每次途經這裡都會停留,喝水聊天歇歇腳。岑家榮今年59歲,明年退休。他說,只要在崗一天,他就會站好一天的崗,堅持送教上門。

“岑老師退休後,我會和鄉中心小學派來的老師繼續送教。”潘澤育說,按照規定,每次需有兩個老師送教。4年後他退休,教學點新來的老師也會接過接力棒。送教上門是工作,是責任,也是愛的傳遞。

休整20分鐘後,車子繼續前行。路更窄了,只能通行一輛機動車,陡坡一個接著一個,急彎頻頻出現,若是遇到半坡會車,上坡的車只能後退。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摩托車在蜿蜒的山路上騎行。

經過1個半小時的騎行,車子由馬山縣加方鄉福蘭村駛入上林縣鎮圩瑤族鄉龍貴村地界。在崎嶇山路上如履薄冰般再行駛20分鐘,回到忻城縣地界,這時距小婷家約500米,路更小更陡,車子行進過程十分吃力。在連續的急轉和衝坡中,潘澤育駕駛的摩托車多次熄火。

11時25分,我們終於抵達儉值屯。

2

“老師來了” 多麼動聽的話

早已在家門口等候多時的小婷,看著熟悉的摩托車由遠而近,遠遠地就用壯話喊:“老師來了——”

對普通人來說,這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兩位老師卻用一個學期才教會小婷。

他們第一次見到小婷時,她說著只有奶奶懂的壯話,也聽不懂普通話。“2019年7月5日,學校期考結束。我們到小婷家時,她用壯話朝我們喊‘老師來了’。我們激動得拍手跳了起來,一邊流淚,一邊為小婷鼓掌。我們終於等到花開了!”潘澤育說。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兩位老師在給小婷上課。

“這算是通過了期考,第一個學期的送教終於有了收穫,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信心。”回想起第一次聽見小婷說“老師來了”,潘澤育仍激動不已,他知道,只要堅持送教,小婷會取得更多進步。

送教前,潘澤育和岑家榮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培訓,主要學習身體康復訓練方法、特殊兒童心理學知識、文化教學方法。第一次師生見面,雙方語言不通,小婷很害怕生人。

“當時感覺壓力很大,要克服的困難也很多。”潘澤育說,他們首先想的是如何取得小婷的信任。為了成為小婷的“朋友”,他們教她玩遊戲,比如把乒乓球丟進杯中、投圈,並且不斷示範,引導小婷一起玩,10分鐘後,小婷終於學會了。

在遊戲的過程中,他們邊玩邊唱《小青蛙》《兩隻老虎》《我愛北京天安門》,沒想到小婷很喜歡,他們便放手機裡的兒歌給她聽。一來二去,小婷開始慢慢接受他們,不會玩著玩著就突然走開,關門不理人。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潘澤育教小婷穿鞋子。

他們趁熱打鐵,開始教她語言。“先教發音,糾正她的發音口型,從最簡單的‘爸爸’開始。”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經過不懈努力、反覆訓練,小婷從開始的不應答、嘴巴緊閉,到後來有了簡單的眼神交流,偶爾也會對他們笑笑。

慢慢的,“爸爸”的口型對了,接著,他們繼續教“媽媽”“奶奶”“老師”的口型。

“對於特殊孩子,老師更要有愛心和耐心。”談起第一學期送教的感受,岑家榮說,他們相信細水長流,付出總會有回報。

3

百倍付出 托起明天的希望

因為一樓養蠶,小婷和老師上到二樓。“知道老師今天來,小婷很高興,早早就掃了地,擺好桌子板凳。”70歲的奶奶說。

這些簡單的家務,也是兩位老師耐心教了無數次才學會的。

潘澤育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小婷的變化,為她“私人訂製”教學內容,包括需要認哪些字、學哪些簡單計算及掌握哪些生活技能等,“每次帶的課本和教具都不同。”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小婷幫奶奶喂蠶。

沒有教室,沒有黑板,沒有同學,只有師生三人。開始上課了。

“這個讀做‘口’字,口就是嘴巴。你看老師的嘴巴在這裡,平時我們吃飯喝水都用它,小婷的嘴巴在哪裡?”小婷用手摸著自己的嘴巴,然後又去摸奶奶的嘴巴。平時上課,兩位老師用壯、漢“雙語”教學,教小婷識字時,他們會一邊教她用普通話念,一邊用壯語解釋。

為了讓小婷安靜地坐下來聽課,他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他們結合人的五官,教小婷認識目、口、耳、手、足五字。看到小婷有些分神,岑家榮拿來幾顆她喜歡吃的糖餅,作為“獎勵”和“教具”,讓她一邊吃一邊學。

“這顆是糖,看這裡有個‘糖’字;這個是餅,這裡有個‘餅’字。”岑家榮說。

這時,潘澤育趁機教她數學。“這是幾個手指?”“5個!”

3年多來,在他們一遍遍耐心教導下,小婷不僅會識別10以內數字,還能在紙上寫出數字。這對正常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小婷而言,卻需要老師付出百倍的努力。

“小婷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們就改變教學內容。”潘澤育說,他們會把課堂延伸,有時是到菜地裡,教小婷認識蔬菜、玉米、桑葉等,教她摘青菜、掰玉米、摘桑葉等生活技能;也會延伸到廚房裡,教小婷洗米、洗碗、開燈,把衣服放進洗衣機,等等。在教授小婷文化知識的同時,傳授她各項生存技能,培養她的自理能力。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小婷學會了掃地。

經過3年多的送教,小婷的奶奶告訴記者,孩子變化很大,性格越來越開朗,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適應能力也有很大進步。“孩子常常問:老師什麼時候來?看著她一天天進步,我感到很高興,生活上我也不用那麼操心了。”

潘澤育說:“不管送教工作多苦、多累,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我們就很開心。我相信教育的光會照亮每個特殊孩子的心,這正是我們努力和堅持的意義。”他說,有時付出很大努力,也收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他相信:透過雙方的不懈努力,小婷一定能增強自信心,找到更好的自己。

當天17時,潘澤育、岑家榮結束了一天的送教。

“忻城縣每個鄉鎮都有老師送教上門,大多是騎摩托車往返。”潘澤育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忻城縣送教微信群有117名送教老師、北更鄉送教微信群有18名送教老師,他們經常會在群裡交流送教方法和遇到的困難。

潘澤育表示,雖然他和岑家榮的送教路程是全縣最遠的,但他們會一直堅持下去。他們堅信,只要不拋棄、不放棄,學生的明天會更好。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對殘疾兒童來說

送教上門能讓他們也像普通孩子一樣

綻放笑容,迎著陽光奔跑

愛不止步

送教上門

他們一直在路上

來賓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曉華 莫 岑 劉 維 文/圖/影片 影片剪輯:劉 維

【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

原標題:《【來賓好人】忻城大石山裡的“摩托送教”,托起“折翼天使”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