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作者:由 大運河傳播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31

成語什麼負眾什麼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每個孩子大概都會向家長追問“我們從哪裡來”,透過戶籍、日記、族譜等文字記錄,我們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自己的祖籍。但是,再往前呢?在沒有文字之前,

我們成為“中國人”的起點在哪裡?中華文明的起點在哪裡?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羅三洋的《我們從哪裡來》將觀察視角鎖定在距今9。6億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的史前時代。在單純依靠歷史學無法探知的領域,他綜合運用人類學、環境學、考古學、地質學、神話傳說等諸多領域知識,試圖解答“我們從哪裡來”。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我們從哪裡來: 史前環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羅三洋 著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大運河速成秘訣

開啟現代中國地形圖,人們會產生這樣的直觀印象:黃河主宰著華北,長江主宰著華中和華東,兩條大河之間的廣闊平原彷彿是河水沖積的結果。然而,《我們從哪裡來》指出,這是天大的誤會。“造就華北平原與華東平原的主要水文因素不是黃河與長江,而是超級巨湖。在它面前,黃河與長江顯得十分渺小,有時甚至幾乎消失。”

公元前486年的秋天,吳王夫差為了北伐中原,在今揚州與淮安之間修築了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條大運河——邗溝,溝通長江與淮河。邗溝全長近150千米,即便在現代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吳國人在幾個月內就完成了。要知道,19世紀的歐洲工程師花了10年時間,才建成全長約160千米的蘇伊士運河。

對於夫差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邗溝完工3年之後,他又下令修建一條更長的運河,即“通於商魯之間”的菏水。吳國人同樣在幾個月內就建成了這條近200千米長的運河。

難道夫差時代的吳國工程技術如此發達,令19世紀的歐洲工程師望塵莫及?事實並非如此。邗溝與菏水的選址很有講究,都位於史前巨湖的湖床沉積物上。這些地方土質鬆軟,所以在這裡挖掘運河,比在砂石堅厚的蘇伊士地峽上施工要容易得多。此外還有許多中小型湖泊,因此這兩條運河有很長的距離基本不需要施工挖掘。邗溝與菏水西側現存兩個大湖,即洪澤湖與高郵湖,它們正是史前巨湖的遺蹟。

京杭大運河的情況也差不多。它串聯了桑乾河、漳河、東平湖(梁山泊)、微山湖(山陽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太湖等諸多水系。在有些地區,大運河直接穿湖而過;有些地區,則在離湖很近的地方平行經過,利用湖水補充自身的水量。特別是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區,這類水系尤為密集。

如果把華東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加在一起,史前巨湖的輪廓便隱約可見。近年來,地質學家透過對岩層、化石和黃土的研究,終於證實了史前巨湖的存在,並稱它為“蘇北古湖”。勘探結果顯示,蘇北古湖的範圍東北至鹽城,東南至上海,西南至南京,西北至宿遷,囊括今洪澤湖和高郵湖地區,佔據了今江蘇省的大部分,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千米。

蘇北古湖緊鄰黃海。它之所以能夠形成並維持數百萬年之久,是因為在它與黃海之間,存在著一道由砂岩礫石構成的丘陵,構成了蘇北古湖的堅固東岸。現在這道丘陵的遺蹟被稱為“蘇北淺灘”。20世紀90年代之前,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和認識水平,人們大多認為,蘇北淺灘是黃河、淮河、長江等大河沖積形成的。後來,地質學家才吃驚地發現,蘇北淺灘形成於比260萬年前更早的新近紀,其成因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河流毫無關係,因為這些河流當時還根本不存在。

上古神獸今何在

《禮記·禮運》有言:“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些傳說中的神獸,現實中到底是否存在過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約公元前8000年,有超過200個屬的動物從地球上消失,其中90多個是哺乳動物,而且以大型哺乳動物為主,古生物學家稱之為“第四紀動物大滅絕”或“更新世動物大滅絕”。更新世大滅絕中經常提到的滅絕動物包括北美洲的猛獁象、乳齒象、刃齒虎、短面熊、北美擬獅、驚豹、恐狼、巨足駝、泰坦鳥等,南美洲的後弓獸、箭齒獸、大地懶和雕齒獸等,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洞熊、洞獅、河馬、西瓦獸等,大洋洲也失去了多數大型有袋類哺乳動物和大型鳥類。

如果從這個視野來看,《禮記》提到的神獸們似乎有了更多解釋的可能性。

“麒麟”這個名字表明,它是一種鹿,而且幾乎所有關於麒麟的先秦古籍都提及麒麟有角。所以,麒麟應當是一種1萬多年前曾經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分佈,但在數千年前滅絕的鹿科動物,並且長著很特別的角。

《我們從哪裡來》認為,這種動物的確存在。上百萬年來,它一直與猿人和人類共享著亞歐大陸,但在幾千年前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它的學名恰如麒麟給中國古人留下的印象——大角鹿。

幾十萬年來,大角鹿一直是華北的優勢植食動物。北京猿人、鄂爾多斯人、金牛山人和山頂洞人等史前華北和東北的古人類都以大角鹿為主要食物,可以說眾多大角鹿用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基礎。化石顯示,中國的大角鹿一直生存到了1。16萬年前。

許多研究者認為,鳳凰是以孔雀為原型的。不過,先秦時期文物中的鳳凰形象與孔雀相去甚遠:前者的腿頸極長,而尾部很短。因此,《我們從哪裡來》傾向認為,鳳凰的原型是鴕鳥。化石顯示,這種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鳥類一直在中國生活到1。16萬年前。它和大角鹿同為史前中國古人類的重要食物,而且商朝甲骨文中還有用網捕獲活鳳凰的記載。後來鴕鳥在中國完全絕滅,只是偶爾從西域進口,鳳凰在民間的形象變得越來越遠離鴕鳥而更像孔雀了。

更加具有傳奇色彩的神獸就是龍了。據《左傳》記載,早在春秋末年,晉國史官蔡墨力辯龍的真實,聲稱龍只不過是一種可以被捕捉和馴養的普通動物,並沒有神奇之處。殷墟甲骨文和戰國青銅器上的豢龍圖更一致證實,先秦時的中國人不僅能捕捉龍,也能飼養龍。

龍的外形是什麼樣的呢?東漢思想家王符曾經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無神論哲學家王充在《論衡·龍虛》中又考證龍是一種“馬首蛇尾”的動物,而且“龍無尺木,無以昇天”。

中國出土的上古龍形文物通常都比較抽象,但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群中發現的三組蚌塑龍虎圖案卻頗為寫實,一些學者將其認定為鱷魚。其實,濮陽蚌塑龍的原型與鱷魚有很大的區別,最明顯之處在於頸部。濮陽蚌塑龍的頸部細長,向上彎曲,而鱷魚的頸部粗短,不能彎曲。

《我們從哪裡來》認為,這種身體略似鱷魚,但頸部更長而彎曲的動物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而且依然被全球多個民族稱為“龍”。它的學名是巨蜥。這種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蜥蜴在2萬多年前絕滅了,但它的小個子近親科莫多巨蜥目前還在東南亞的多個島嶼上生活。史前時期,巨蜥曾經廣泛分佈於包括長江流域在內的中國大部分地區,華南至今仍然有多種巨蜥的族裔出沒。其中最主要的是圓鼻巨蜥,又稱澤巨蜥或水巨蜥,華南百姓習慣稱之為五爪金龍。

巨蜥從幼年長到成年,身材比例和鱗甲花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給人類留下善變的印象。巨蜥能游泳、奔跑和挖土,也會爬樹,甚至能夠在樹間跳躍,與“龍無尺木,無以昇天”相符。科莫多巨蜥擁有爬行動物中最長的舌頭,並且它的舌頭不斷地彈出,形似“龍會噴火”。巨蜥的短距離奔跑速度不亞於人類,它們爬樹像豹子一樣靈巧,游泳像鱷魚一樣敏捷。可以推測,在石器時代巨蜥給人類帶來過很多麻煩。但當人類瞭解了它獨特的習性之後,很容易被其吸引,產生崇拜。

人之前的歷史

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1500萬年前類人猿出現,22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並抵達亞洲,12萬年前現代智人走出非洲,4萬年前山頂洞人出現,1。3萬年前陶器發明,到1萬年前馴化家犬家豬,進入新石器時代……漫長的時光裡滄海變桑田,無數物種滅絕,每一次變動對生命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壯闊波瀾值得書寫和記錄。

然而,相比於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史前史在歷史書籍中佔據的篇幅微不足道,破碎的化石和簡陋的石器,差不多就是它留下的全部遺產。這段石器時代既缺乏趣味橫生的奇聞逸事,更沒有蕩氣迴腸的文學名著,難以引起公眾的心靈共鳴。在許多人的潛意識中,史前史甚至不被視為“歷史”的一部分,似乎只有見諸文獻記載的人類活動才屬於“歷史”的範疇,而且涉及“怪力亂神”的神話傳說還得剔除。但從現代的,尤其是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沒有見諸文獻記載的人類活動,以及各種生物,甚至無機物的興衰演變過程,同樣都可以納入“歷史”範疇,例如自然史、地質史、疾病史等等。

各大古文明都有的“大洪水”敘事、愚公移山寓言、麒麟龍馬饕餮等上古神獸、孔子所言身高三十尺的巨人、《莊子·逍遙遊》所載的北冥、《西遊記》裡的海底龍宮……《我們從哪裡來》認為這些並不是古人的想象,而是在史前真實存在的。該書力圖用科學來解釋傳說,並堅信傳說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正是因為建立在“人類集體記憶”這座堅固的地基上。“現代人要想理解這些看似荒謬的記載,首先需要掌握足夠的知識,進而理解當時古人生存的環境。想要最終開啟神話的大門,我們必須藉助自然科學這把鑰匙,來複原古人的生活環境。”

如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這三個最基本的人生哲學問題,已經可以給出更多科學的解釋。在史前領域,比起春秋筆法無孔不入的皇皇鉅著,岩石、泥土和樹木年輪裡的資訊更加可靠。

當然,這需要跨學科研究,涉及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醫學、農學、氣候學、資訊學、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文獻學等眾多領域。就時間而言,一直上溯到史前時代直至地球誕生之初。就空間而言,也遠遠超過了人類生存的地球陸地表面,一直深入到宇宙。(伯鎮)

(大運河新聞熱線:18611735190)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運河書簡|《我們從哪裡來》:滄海桑田的故事裡遺存著先人記憶

————————————

製作 曹宇

編校 延晨 徐蓉

一審 桂豔 張莉

二審 義富 肖東

三審 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