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南懷瑾老師:做了很多好事,結果不得好報,怎麼辦?

作者:由 傳承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02

好心得不到好報怎麼辦

南懷瑾老師:做了很多好事,結果不得好報,怎麼辦?

做了很多好事,結果不得好報,怎麼辦?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離婁》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一段也是他的小結論,他對於政治的哲學理論,做了指導性的講話。

孟子提到仁的重要,他說一般人心中想做好人做好事,但是行為上都非常不仁不義;等於怕喝醉而戒不了酒一樣。

他接著說,“愛人不親”,我們愛人家,結果人家反而罵你怨你。這並不是講戀愛,我寫信追她,她不愛我,就是“愛人不親”。所謂愛人就是愛護人家,對人家好,“反其仁”,如果人家反感,你就要反省自己,可能是仁的行為你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這是講普通做人,長官帶部下,領袖帶下屬,父母對兒女,結果有不好的反應時,仔細研究下來,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也許是愛的方法不對。

這個仁啊,並不是一個呆板的事,所以仁是要有方法的。我們看到醫生的招牌“仁心仁術”,術就是方法。佛家講慈悲,慈悲要配合方便,我們經常聽到佛家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要有方法,你不懂得方法,那個仁是沒有用的。

換句話說,這個是好人,好人下面有一個註解,不可以用;壞人下面一個註解,也許還有用。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不是一個事實。道理在哪裡?你看用鈔票就知道了,街面上都是髒的爛的在流通,好鈔票、新鈔票看不見,對不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啊,,這個社會上流通的都是壞的;好的都很珍重,把它包起來,所以好的都出不來。這個道理很深刻,我自己越想越糊塗,歷史、人生都是如此。所以

仁要有方法,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效果不好,自己先要反省。

“治人不治,反其智”,政治上你有很好的政策,結果執行起來達不到好的效果,毛病出在哪裡?回去問問你自己的頭腦吧,自己關鍵沒有弄清楚。所以我常對許多年輕的同學說你的計劃很好;年輕人不懂我的話,還說:老師,真的嗎?其實我這個話是鞭子啊,你是紙上談兵,計劃好有什麼用呢?做起來不一定好;如果計劃和理想都好,做起來成果也好,那是要智慧的運用才行,不簡單的。所以

“治人不治,反其智”,不要再怪人家,問問自己吧。

我們講現成的例子,昨天我們法師回來,帶一塊很長的布,要收起來,他們幾個同學整理了半天,越弄越亂。我說我來,我開過布店的,指頭東一轉西一轉就疊好了。因此可以說,辦事、政治,都是這個道理。法師就恭維我說:老師樣樣都會。我說那也不一定,這個高帽戴不得的。我說以前有一個當師長的朋友,他看到一個馬伕,拼命拉那個馬,身都是汗,就是拉不動。他就過去甩馬伕兩個耳光,你走開!他自己把馬繩拿到手裡一轉,轉到馬鼻子旁邊,兩個指頭帶著就走了。所以孟子講的仁道值得研究了,譬如我這個朋友,樣樣都能幹,連馬伕的工作他做得都比馬伕高明,就是孟子說的,雖然有智慧要善於運用。

這個要特別注意啊,不要聽到智慧,以為就是聰明,那就沒有真智慧,所以不要把聰明當智慧用。

“禮人不答,反其敬”,我們對待人家很有禮貌,結果他不理你。不理你,當然要“反其敬”,你要反過來問自己,是我對他不夠恭敬嗎?是其他的原因嗎?有時候我們覺得對人家很有禮貌,那個禮貌有時候真要命啊,我也經常冷眼旁觀你們同學之間相處,一個同學很愛護另一個,拿茶給他也不喝,不受你可憐,為什麼這個態度啊?其實

有可能是不曉得自己臉上那個表情太難看了,還怪人家反應不好,所以要注意。

孟子為什麼提這三樣事呢?注意哦,一個是愛人,一個是治人,一個是禮。上面本來討論的是政治大原則,現在怎麼提這三樣事呢?

這就是關鍵,為政之道這三個是重點。尤其是當領導的人,第一是愛人,第二是治人,就是管理人的方法。第三呢?愛人需要禮,管理人的方法也需要禮,禮是中心,非常簡單,這是領導人的一個大原則。孟子沒有給你點出題目來,這個穴道在哪裡,沒有告訴你。現在我告訴你,這個穴道在這三點,這是重點。所以他在這裡吩咐這三樣,為政之道,乃至當父母也是一樣,“愛、治、禮”,這三樣最重要。他的方法呢?“仁、智、敬”,這是三個結論的方法。

這六個字合起來又是一篇大文章,要寫論文的話,找資料就很多了。

所以孟子的結論說,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他說你要曉得一個人,雖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麼理由呢?你不要責怪人家,只問自己。當然最難的是自己的面孔,雖然做了好事,可是那個臉色,那個態度,太難看,令人受不了,這個地方要反求諸貌,所以外貌也很重要。

結論是“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要自己本身正派,不是講這個身體,是說本身要站得正,天下當然就歸之。

他引用《詩經》的一句話,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八個字特別注意,這是《詩經》描述周朝文王武王之所以成功的重點。這八個字,也是我們中國文化道德修養的中心思想。

什麼叫“永言”?古詩很難讀懂,詩歌有一個重點,“詩言志,歌永言”,詩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表達;歌的句子不像詩,可長可短,永言就是永遠講,永遠地唱。歌是代表人性,人的情緒,人受了委屈自然就唱歌。所謂“永言”,就是歌中有很好的話,可以流傳,我們現在叫格言,一句可以做標準的話。

至於“配命”,就是說這一句話,帶有文化的精神生命,一句什麼話呢?“自求多福”,求人、拜佛、求上帝、求朋友都沒有用,人要自己站起來,福氣是自求的,以人為中心。你自己不自求,只想求菩薩保佑,菩薩太忙了,你到民權東路行天宮看看,一天到晚多少人;關公那裡都要用電腦登記了,那麼多人求他,他比我們還忙。所以我就發了一個大願,將來死後不成佛,也不成神;神佛太忙了,而且被人家燒的香都燻昏了。

實際上求神拜佛,求的是哪一個呢?是你自己,要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孟子在這裡講仁道,再三提到,這就是呼應上面的文章,也就是他講話的層次,先講到當時社會上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了不起,但是又不肯行仁政,就像怕醉又不肯戒酒一樣。現在

他正面地說什麼叫做福,只有“自求多福”,自已做,不要希望人家幫。這不但是當時領導人和社會的諸多現象,也是千古人情的現象。我們都曉得愛人,對人好,結果反過來人家對我們不好,關鍵在哪裡?問問自己。治人,結果得相反的效果,關鍵在哪裡?問問自己。對人家有禮,結果得到沒有禮貌的反應,關鍵在哪裡?當然問自己。所以他說,周朝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格言,不分地區,不分時間,只有一個“自求多福”。而且正身為第一,自己站起來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