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江南物語|105歲的葉法善之長壽秘訣

作者: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07

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什麼意思

□沈志權

拙文《葉法善與宣平》(見8月30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江南物語”專欄,閱讀請點選)刊發後,有讀者朋友留言詢問:唐代道士葉法善壽高105歲,這在古代是個奇蹟!請問:他可有長壽秘訣流傳下來?

經此一問,有針對性地檢閱葉法善的相關史料,還真能從中發現一些葉法善特有的生命練養方法,或可稱之為“長壽秘訣”。

作為一名道士,葉法善基於深厚的道學淵源,透過對宇宙生成、天人合一、社會本質、人生哲學與生命價值諸多問題的深層思考,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探索生命練養,形成了既具鮮明特色、又富含內涵的養生文化,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長壽秘訣”,值得人們去研究與探索。概而言之,葉法善健康長壽秘訣的顯著特點是內外兼修、心身同養,細而分之,可有以下幾點。

一、運動健身

《周易乾象》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體因為

執行不息才顯得剛健有為,君子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呂氏春秋盡數》亦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是說水因流動才不致腐臭,門軸因經常轉動方可避免蛀蟲的侵蝕。比之於人,形體與精氣之關係亦然。形體不活動,精氣就不能流通,精氣不流通,氣血就會鬱結,血氣鬱結則百病生。因此,只有經常運動才能暢通血氣,保持身強體健,抵禦外邪入侵,延緩衰老。套用一句現代流行語,就是“生命在於運動”。葉法善12歲開始習《周易》,一生“研窮《周易》”,深諳“自強不息”之易理,併成為這一理念的積極實踐者,在運動健身養生方面,在名道輩出的有唐一代,無人能出其右。

江南物語|105歲的葉法善之長壽秘訣

葉法善像。

縱觀葉法善一生,自幼便與父親隱遁於松陽卯山,“樵蔬自給”,隨父母遷居宣平白馬山後,“力耕逮養”。從13歲開始,歷遊名山拜師學道,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唐高宗徵召入京,年逾四旬的葉法善成為內道場道士,但他仍沒有停歇,或奉武則天之命封山投簡、遍禱名山大川,或奉唐玄宗之詔奔走五嶽四瀆、投放龍璧祈福消災,或雲遊各地道觀傳道、講經、授錄,或行走於民間驅邪袪魅、治病救人。年近百歲,他仍不畏遠途跋涉,奔走於家鄉與京都之間,或在松陽故居建淳和府,或在宣平舍宅建宣陽觀(後改衝真觀)……直至105歲形解昇天。真可謂生命不息,運動不止。此外,葉法善在每次行使道術時,也都免不了要捏訣、歩罡、使劍等,這些其實也是一種活動筋骨的運動。

以現代養生理論關照,運動可以流通氣血、充髒暢腑、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延緩衰老。因此,我們可以說,運動給了葉法善以強健的體魄,為他的健康長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修心養性

所謂修心養性,是指收心求靜以練養心性,這是道家生命練養的基礎。道家以為,修心養性可以養精蓄銳,補腦養神,增長智慧,延長壽命。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第十九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的修心養性法則,強調“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莊子更有許多清修養性的理論,如《在宥》篇雲:“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人間世》雲:“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大宗師》雲“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些,就是莊子“守一”“心齋”“坐忘”的靜修養生功法,對後世道教養生影響深遠。

葉法善“修心養性”的主要法則有“靜意”“安神”“定法”諸條,其觀點與老莊學說可謂一脈相承。他與羅公遠合注《真龍虎九仙經》時指出:“凡修長生久視者,先忘意,無七件事,方始得成。故曰,先須靜意”;“內安其神者,《黃庭經》雲,人有五臟六腑三魂七魄,毛髮已來,皆有其神。常叩齒集其神,或三十六通,或二十四通,內安神,無令散亂,切忌淫慾也”;“以本意在鼻上,曰玄牝門,諸事俱舍,不掛寸絲,離其本念,定息趄其來去,不出不入也,為之定法”。葉法善以為,要想長生久視,就得先修心靜意,忘卻“散亂、煩怒、執著、妄想、貪愛、邪念、放逸”七件事。並透過叩齒使心神安定下來,把意念集中在玄牝之門,使自己不存一絲雜念,最終達到修心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

江南物語|105歲的葉法善之長壽秘訣

老子靜修圖。

葉法善一生清心寡慾,淡泊名利。他輔佐唐王朝“討逆輔順,功就佐時”(《道藏故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贈越州都督葉尊師碑銘並序》,以下簡稱《葉尊師碑銘並序》),朝廷多次賜官封爵,他均拒不接受,甘願終身為一介清貧道士。所以,唐玄宗李隆基稱讚道:“先生養神太和,觀妙玄牝。”指出葉法善修心養性已臻“藏察無象,鈞致不測”(《葉尊師碑銘並序》)之境界。

三、理氣養神

據《道藏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載,葉法善曾“尋詣豫章萬法師求煉丹、辟穀、導引、胎息之法。”這裡的煉丹、辟穀、導引、胎息是道家理氣養神自強的一套養生功法。

煉丹有外丹、內丹之分。簡言之,將藥石投入鼎爐煉製長生不老仙丹稱“外丹”;將人體擬作鼎爐,經澄思息慮、調氣入靜修煉精、氣、神,稱“內丹”。煉“內丹”是透過辟穀、導引、胎息的自我修煉,使體內精、氣、神長葆充盈,終致轉老還童,成為神仙,與天地同壽。

辟穀,又稱斷谷、絕谷,即絕食五穀。道教認為,人食五穀五味,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不加節制,就會危害養生。《道藏太上黃庭內景玉經》雲:“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因此,要想延年益壽,就得經常服氣辟穀,以便排解體內毒素。葉法善的祖父葉國重就曾修煉辟穀之術,並達到“不飲不食者數十載”的境界。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的衰老與疾病,主要原因在於大腸裡的糞便堆積和發酵,產生有害物質,使人體慢性中毒,導致心臟病、腸胃病、血液病、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綜合症等多種疾病的產生。透過辟穀,則可以清理腸胃,保持體內內環境、內空間清潔,從而促進各臟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此外,辟穀還可使細胞處於“缺食奪氣”的狀態,使人體內、外之氣相通,產生天人合一的功效,加速細胞與外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奪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氣,從而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導引,是一種以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功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流行,後為道家繼承發展。《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葛洪《抱朴子·對俗》:“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道家認為,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藉助天地陰陽二氣輸入臟腑,和合本人中氣,以氣運動五臟六腑,凝聚自身精、氣、神,即可健康長壽。這是一種天人合一、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的養生術,具有通血利氣、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養生功效。

江南物語|105歲的葉法善之長壽秘訣

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

胎息,是練功高度入靜時的一種特殊呼吸狀態。是繼“導引”大成之後,道家修煉者所要追求的深奧玄妙的調息境界。《抱朴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意謂胎息不用口鼻呼吸,而如胎兒在母腹中之呼吸。胎息要經過收心斂神、神息相依的修持,逐漸形成柔長細緩、神氣合一的丹田呼吸,最終實現服氣結胎、內氣氤氳的狀態。道家認為,這是一種生命的原始狀態,孕育著宇宙生命本質的根本奧秘。因為生命來自胚胎,本自胎息而發,重新返回先天的胎息是生命的自我再生。練成了胎息功法,就開始向生命的本根返歸,實現返老還童,最終達到天人合一、長生永壽。

關於“胎息”與“服氣結胎”,葉法善也有許多見解:“精暖血熱,結之為胎,如婦人交感,亦因精血成胎也。今之聖胎,自己所造,不自外來,方為聖也”,“聖胎每日自卯時煉之,至午前一百度也,每想兩腎為日月,日出白氣,入精海,變歸本體,還元赤也。月出赤氣,入精海水內,卻歸本體,白如半月,自精海內,乘嬰兒起,右日中白氣,化為赤火,如圓光,外火焰也。每度被頂上太陽照之,其光自頂,分明入五臟,直至明照著其孩子,嬰孩翻身入精海內了,卻再想日月起象也。”(羅公遠、葉法善注《真龍虎九仙經》)由此可見,葉法善深通胎息之三昧,所以唐玄宗李隆基稱讚他“臨目而萬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葉尊師碑銘並序》)

李邕在《大唐故有道先生葉公神道碑並序》中曾指出,葉法善“常以理氣自強,登老益壯”,說明葉法善在理氣養神自強方面已有至深造詣,並獲得了“登老益壯”的養生效果。

四、修功累德

養德,是養生之根本,古人以為養生首先要養德。《周易大有象》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意思是說,離火在乾天之上,這是《大有》之卦象,君子當效法於此遏絕惡行而褒揚善事,以順承天意而休美性命。孔子提出“大德……必得其壽”(《中庸》),老子也認為德是壽之根本。孫思邈說得更加明白:“百行固備,雖絕藥餌,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備急千金要方》)。古人的這些論述,都說明養生必先養德,養德方能養生。

江南物語|105歲的葉法善之長壽秘訣

牛頭山蠟燭峰葉法善修道處。吳維康攝

葉法善謹遵“三神人”關於“修功累德”“廣建功德”“潛行陰德”(《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的教誨,一生都在為修功累德作不懈的努力。如勸諫唐高宗停止廣徵諸方道術之士煉長生不老丹,勿使“徒費財物,有虧政理”(《舊唐書方伎列傳葉法善》);多次“藏往察微”,為唐王朝“討逆輔順”,避免了一次次的血腥屠殺;常年奔走於民間驅鬼袪魅、治病救人而不圖回報;施展法術除暴安良,斬巨蜃於錢塘江中,鬥惡僧於驚濤之上,救龍王於海枯之時……他畢生建立功德無數,卻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朝廷多次封官賜爵,均堅辭不受;為人驅邪祛病後,人若強與錢財,或捐給道觀,或接濟貧病者,其修為已達到了“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繫辭》)的至高境界。唐玄宗稱道他:“非夫道臻博大,德合神明,其孰能與此也?”(《葉尊師碑銘並序》)

從現代心理學分析,如果一個人有善良的德行、淡泊的心境,就會維持良好的心態,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健康長壽。反之,如果一個人慾壑難填,就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最終墜入罪惡深淵,導致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有資料表明,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道德修養作為健康新要領之一納入了健康的範疇,可見養德之於養生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修功累德,從根本上成全了葉法善的健康長壽。

此外,葉法善的長壽秘訣還包括攝食養身、藥療養生等內容,限於篇幅,茲不展開細說。(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選自網路)

作者簡介:沈志權,教授,發表出版散文、小說、文論、專著200餘萬字,現居杭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