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高屋建瓴,厚積薄發——《湘潭黎氏家風家訓》讀後感

作者: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4

高屋建瓴的建是什麼意思

陳書良

湘潭長塘黎氏近代以來,世居曉霞山之一隅,黎培鑾不過為一普通鄉紳,然而他的八個兒子號稱“黎氏八駿”,都是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中老大黎錦熙為中國現代漢語巨擘、拼音漢字奠基者,老二黎錦暉、老七黎錦光為中國現代歌劇、現代流行音樂大師,老三黎錦曜是我國早期地礦學家,老四黎錦紓是平民教育家,老五黎錦炯是鐵道橋樑學家,老六黎錦明是得到魯迅高度肯定的現代小說家,老八黎錦揚是美籍知名華裔作家。

本世紀以來,康詠秋先生、康化夷教授父女精研湘潭黎氏之學,精彩力作迭現,早已是海內流傳之美談,湘省學界之驕傲。近承化夷教授賜示新著《湘潭黎氏家風家訓》(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捧讀之餘,頗有感悟。

其一,曩者自詠秋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後,黎氏之學屢有人致力。然而大多感嘆其彬彬盛況,評述其多個領域之業績,敘述多個時期(包括偉人)對其之評騭,典冊煌煌,終落皮相。而化夷教授則承家學之嘉惠,以學者之睿思,秉才女之綺筆,從家風家訓之傳統倫理深度,以“習俗移性、與時俱進”“忠厚傳家、愛國愛民”“傳書繼世、開啟心智”等七個方面,探討了家風家訓對黎氏一門子女成才的積澱。

“家風”語源於西晉潘岳,“家訓”亦屢見六朝典籍,如《顏氏家訓》,甚至成了當時的熱門書籍。當時存在不少文化世族,這種世族整體上擁有較高的文化教養,而且歷代傳承,有一種文化精神感召,重視家族的榮譽感。無疑,湘潭黎氏就具備了這樣文化世族的特徵。化夷教授從家風家訓契入,在傳統文化家族層面上展開論述,較之那些從某一成員接觸了某一本書,或是認識了某一個人,而接受其影響,提高了覺悟,說服力要大得多。這可視為《湘潭黎氏家風家訓》在湘潭黎氏研究方面搶佔的學術制高點。

其二,《文心雕龍·附會》雲:“以事義為骨鯁。”可見材料的佔有、運用是論著成敗的關鍵。對此,康氏父女的付出是此一領域中前所未有的。據化夷教授告知,本書的材料來源有三:一是多年來父女的踏勘,包括對黎氏後人的採訪和通訊;二是黎氏先祖的留存與遺書,如黎承禮編的《黎文肅公遺書》(臺北文海版)、《竹間道人自述年譜》(北圖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68冊);三是湘潭黎氏後人和其他有關人士的著述和回憶文章。這樣才能厚積薄發,發言中的。如第一章第三節敘述黎錦炯與日本人的巧妙鬥爭,第四節敘述黎錦暉如何融貫中西、潛心音樂創作,引證的材料既紮實又新鮮,是論著行文的引人入勝處,也是化夷教授的見大功力處。

其三,不拘成見,視野廣闊。湘潭黎氏是一個頗具文化底蘊和傳奇色彩的家族,由長塘、皋山和雨湖三個族支構成。“黎氏八駿”出自長塘黎氏,所以化夷教授撰寫該書時,始終圍繞長塘黎氏這條主線,但不時引入皋山、雨湖黎氏的有關人物和事蹟,這當然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也在客觀上增加了長塘黎氏的文化厚度。另一方面,本書著眼傳統,主要是論述長塘黎氏的家風家教,但也實事求是地記敘了五四以來新思潮乃至共產主義思想對個別人物的影響,背景廣袤,毫無拘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以上三端,僅就犖犖大者而言。竊以為,家風家訓具化到學術研究及技藝傳承上,就極容易產生“家學”。於六朝則有王羲之父子的書法,於唐朝則有杜甫的“詩本吾家事”,於宋朝則有三蘇父子的文章學術,於清朝則有二王父子的訓詁文字之學,等等。這樣的文化現象,也是極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詠秋兄是我的學長,洵洵儒者,孜孜向學。化夷則才智過人,她不僅咳唾珠玉,是學生心目中之女神,兼之能“子承父業”,於寂寞青燈中接二連三地完成其父之夙願。這當然是我當年引進時極望看到的了。適此《湘潭黎氏家風家訓》出版,謹書以表賀忱,兼為此文之結束云爾。

(《湘潭黎氏家風家訓》,康化夷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