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作者:由 詺道精選內容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6

薦賢舉能近義詞是什麼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湧現出無數忠臣良將,早有張良、諸葛亮,中有房玄齡、狄仁傑,近有曾國藩、左宗棠,這些名臣的功績流傳千古,為後人提供了品評和效仿的模板。

縱觀歷史,君王的賞識是能臣留名千古,必不可缺的條件。但正如一句古語“伴君如伴虎”,很多能臣往往因一次發揮失常,便被埋沒或斬殺。

這之中,律法嚴明的北魏有一位名臣高允,相繼輔佐五朝皇帝從未被降罪,且深受器重與喜愛。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篤學不倦,學以致用

高允自幼喪父,作為長子的他便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這使高允大器早成,老成練達。

當時北魏的朝廷要員崔宏見過高允後感嘆道:“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只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在北魏時期能獲得朝廷要員這樣的稱讚,意味著做官的機會已經到來,可高允卻選擇了相反的道路。

在高允將祖父的棺槨遷回原籍後,便將家中財產如數讓予兩位弟弟,隨後開始了求學之旅。

高允先是歸隱佛門,研修佛法,不久後還俗,開始雲遊四海,遍訪名師,這期間將經史、天文、術數如數精通。

儘管學了很多知識,高允並未成為一個“有腳書櫥”,他擅長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輔佐君主。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高允入仕之初,便輔佐陽平王杜超、樂安王拓跋範、樂平王拓跋丕,期間取得了優異的政績。

高允不因一時稱讚,便衝動行事,而是懂得豐富學識、提高能力後,再去立業。正是這些無形的資產成為高允仕途之路上的奠基石。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濟國惠民,犯顏進諫

北魏時期,高允任職中書侍郎,素以直諫聞名於官場,只要關乎國家人民之事,不論朝堂上坐的何人,都會毫無畏懼的上書進諫。

據史料記載,一次太武帝詔高允、公孫質、李虛、胡方回一同議定律令,期間高允言論深得太武帝賞識。太武帝問道高允:“政事千頭萬緒,哪一件是重中之重?”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當時北魏封了很多農田,導致百姓無法務農,從而增加了大量閒散人士,危害到社會的治安,高允便向太武帝建議到解禁農田,並闡述了這樣做於國於民有何種好處。太武帝很欣賞他的說法,當即同意了高允的要求。

同樣,太子拓跋晃與高允私交甚好,還與他有恩,可拓跋晃晚期受身邊侍臣影響,常做與民爭利之事。

高允沒有置之不理,也沒有助紂為虐,而是苦心創作《諫東宮上書》勸諫太子,終使拓跋晃痛改前非,不再做與民爭利之事,並還利於民。

文成帝時期,高允更是多次進諫,內容涉及勤政戒奢、改革風俗等諸多方面。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當時文成帝身邊有一位事中叫郭善明,為了討好文成帝,上書建議大建宮殿。高允知道後,立即向文成帝指出現在宮殿富裕,就算只是修繕,也應準備充分再開始。

高允還幫文成帝算了一筆賬,如果現在開始建設,這期間,動用的人工,會使耕織停止,還會造成消耗,成本會翻倍升高,終使文成帝放棄大修宮殿的想法。

有些時候,高允的勸諫若皇帝沒有執行之意,他便會反覆在朝堂上進行勸諫,如遇無法明說之事,高允則會請求私下攀談。因此,文成帝稱讚高允是能夠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真忠臣”。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濟國惠民,犯顏進諫

北魏史上最大事件“國史之獄”,由崔浩“暴揚國惡”而起,其中牽連眾多,就連高允也被捲入其中。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高允的學生太子拓跋晃為保護他,親自帶高允上朝拜見太武帝,臨進門前太子囑咐高允:“要是皇上質問你,你一定要順著我的話說。”

見到太武帝后,太子便說道:“中書侍郎高允和我共處了多年,做事小心謹慎,我非常瞭解他。雖然和崔浩共撰國史,但是高允人微官卑,一切都由崔浩決定,請求您赦免他。”

太武帝便問到高允在國史之案中所擔任的職責,高允卻沒有順著太子的話說,而是將自己在國史編纂其中所承擔的工作全說了出來,並承認有些地方自己負責的比崔浩還多。

此言一出,太武帝大怒,太子趕忙開始解釋,緩和氣氛。太武帝冷靜後,感覺高允能在這種局面下,還能如此正直,便赦免了高允,並讓他起草詔書,定下誅殺崔浩五族之罪。

可高允卻遲遲不肯起草,並在覲見太武帝時,直言崔浩等人罪不至死,應依法判決。還在氣頭上的太武帝立即命人將其抓起來,幸而太子趕忙求情,才令太武帝沒有降罪於高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事後,冷靜下來的太武帝感慨道:“假如沒有高允奮不顧身的進諫,被殺的人當有幾千口之多。”最後,改令崔浩族滅,其他一百二十多人止於身死。

趨利避害是很多人面對災禍時的一種本能,但高允卻恰恰相反,大難當頭之際,高允寧可被殺頭也不肯違背原則,表現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擔當。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誠實正直,公平公正

北魏前期,百官皆無俸祿,只得依靠皇帝的賞賜、戰爭的掠奪或者中飽私囊等方式養活全家。

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高允對這種不講禮法的收入從來是斷然拒絕,再加上高允從不爭取功名利祿,與他同時受到徵召的同僚都升到侯爵時,還只是一位小小的侍郎。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這導致高允家中清貧如洗,有時為了果腹,甚至要外出採果子來供養一家人。

直到文成帝上臺,才有人告知高允的家境,文成帝得知後頗為感動,立即賞賜高允布匹、糧食、並封其長子官職,這樣高允還多次上書推辭。

儘管家境如此,只要來了遷移至此的親人,高允仍會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賙濟他們,並根據這些人身上不同才能上書皇帝請求任用。

在舉薦賢才上,高允在文成帝時期備受恩寵、位高權重,可他並不貪戀權位,常常推薦賢才來替代自己。

當時朝廷中很多要員,如韓興宗、高聰、蔣少遊等均由高允提攜。據史料記載,在高允舉薦下高升的人足有一兩百人,其中有些人的官職比他還高。

回想現在,有些人在獲得權力後,只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賺取利益。但像高允這樣,獲得權力金錢後,想的依舊是如何服務群體,其德行修養,值得令人深思。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誠實正直,公平公正

在當時,高允的待人寬厚遠近聞名,只要遇到困難的人經常慷慨解囊,對待下屬也非常仁慈,從不利用自己的職位、後臺擺架子欺辱他人。

其中,二十四史中的《魏書》就記載著高允兩個寬厚待人的例子。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高允老年歸鄉,可孝文帝拓跋宏還經常請他入宮攀談國事,每次邀其入宮都會派專人護送。

一次高允入宮,正趕上下雪,地面溼滑,路邊突然竄出一隻野狗,嚇得高允直接摔在地上。

這一摔,可嚇壞了其他人,一來高允年事已大,萬一摔出什麼好歹,他們也好不了,二來就算高允沒事,也會背上失職之罪。可高允站起來後,卻安慰他們,你不說,我不說,孝文帝就不會知道。

第二件同樣發生在孝文帝時期。一次孝文帝去西郊祭祀,下詔用皇帝的馬車接高允去西郊的板殿去看風景。

途中由於馬匹受驚,導致馬車側翻,高允也因此受傷,得知訊息後孝文帝立即攜御醫前去看望,並準備治車伕重罪。

高允得知後,趕忙奏請孝文帝表示自己並未受大傷,乞請免除車伕之罪。

高允作為官員,忠於國家,忠於職守,直言敢諫,公正廉明;作為長者,他寬仁大度,面善心慈,修身立德,品行高尚。

在充滿陰謀和爭鬥的官場中,高允為官五十載,受寵不衰,創造了封建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縱觀他的一生,能有這樣完美的結局,

兩袖清風,薦賢舉能

兩袖清風,薦賢舉能

國學人物|高允:歷仕五朝的“政壇不倒翁”

宣告:本文部分圖片及資訊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