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小區門口聽到漂亮媽媽教育孩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鞭子白捱了

作者:由 蘑菇老師說學習方法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8

學佛孩子不聽話怎麼處理

“好好說話你不聽,非讓我揍你是吧”,在小區門口,一位年輕媽媽的音調突然提高,引發好多路人側目。

只見孩子坐在搖搖車上,滿不在乎的看著媽媽。原來是孩子的媽媽已經和他出來好久了,這時候喊他回家。

可是孩子似乎並沒有把媽媽的話當回事。熊孩子不光自己不回去,還慫恿著和他一起玩的小女孩,也不要回家。

小女孩的媽媽瞬間也頭大了。看著自己文靜的女孩,輕輕教育:

‘乖,今天很晚了,我們明天再出來玩’。

小男孩的媽媽,也趁著女孩媽媽勸自己孩子的檔口,跟自己兒子也說:

“你看妹妹要回家了,咱們也回去吧”

小姑娘似乎比較聽話,男孩媽媽說話的功夫就跟著媽媽回去了,只剩下男孩和將要爆炸的老母親。

小區門口聽到漂亮媽媽教育孩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鞭子白捱了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之間媽媽一手拉著男孩,一手提著孩子的搖搖車,嘴裡也沒有閒著:

“跟你出來就是丟人,光知道出來玩,就是不知道回家。跟你爸一個德行,老孃給你們洗衣做飯,到頭來每一個省油的燈,以後你別想再讓我陪你出來玩”。

可憐的爸爸,不知道這時候有沒有打噴嚏。

這時候孩子的心還在和同齡孩子玩耍的喜悅中,現在能聽進去什麼。看看孩子臉上的表情就知道,媽媽生的氣,都從媽媽的嘴裡進到了媽媽自己的耳朵了。

那這種情況就是無解了麼?不是的,有幾種辦法家長們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01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一招,在不經意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一種快樂的行為轉移到另外一種快樂的行為。

你比如說:那邊有個小滑梯,咱們去那裡看看有沒有小朋友好不好。今天先不玩搖搖車了。

這樣一說,孩子的注意力大機率會讓你轉移到小滑梯那裡。因為搖搖車的快樂不是回家能給的,但小滑梯說不定能給到。

在去的路上,他的注意力相對散漫的時候,就可以嘗試跟孩子約定:好孩子,你看你平時這麼聽媽媽的話,照顧媽媽的身體。今天媽媽和你玩了這麼久,媽媽一大早就起床給你做飯,有一點累了。一會我們到小滑梯那,咱們再玩十分鐘,你看行不行?

孩子一聽還能再玩十分鐘,大機率是一口答應的,當玩到五分鐘的時候,你再提醒一下,最後一分鐘的時候再提醒一下。最後基本能按照約定的時間回家。

當然,如果這時候還有很多孩子再玩,這一招有可能會失敗,但大多情況下,他會在約定的時間跟你回家。還能避免你生氣,你想啊,大人有時候忙工作還得加個班,這應該是很痛苦的,那你就別說孩子玩了,這可是快樂的事啊。樂不思蜀可不是說說而已。

小區門口聽到漂亮媽媽教育孩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鞭子白捱了

02

“各退一步”

第二招,我稱之為

“各退一步”。孩子之所以讓你生氣,表面看起來是沒有聽你的話,往深裡說,是沒有尊重,也可以說沒有尊重你們達成的約定。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尊重的重要,這真是一件可以讓他受益的事。尊重分為兩面,今天咱們說說對孩子的尊重。

父母經常是把自己放在支配者的角色,來和孩子進行互動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安排,輕則一頓苦口婆心的教育,重則進行人身恐嚇,例如門口的媽媽,一句

“你信不信我揍你”,這就是利用孩子心理的恐懼來支配孩子。這樣的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你回想一下,你童年的陰影,是不是包含了父母愛的“責備”?

越壓抑,越反抗。尤其到了青春期,當孩子的智力和力量達到一次突破之後,往往不經意之間的一次反抗,就會再親子關係中,深深喇開一道無法癒合的鴻溝。當有了首次,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反抗會給自己帶來好處和甜頭,那麼被父母培養的惡魔,就會破繭而出。

這時候的父母,已經習慣了聽話的孩子,當聽話的外衣褪去,你所面對的,是你掌控不了的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到孩子的青春期,都會給孩子打上叛逆的標籤。這個叛逆,是叛的誰?

真正優秀的父母,他們懂得尊重,很多人把這個當成退步。不是的,這個退步是表面的退步,確是實際上的進步。他們能看懂孩子,知道他們的需求,從孩子的需求入手,真正的化解各種誤解。

03

攻心

第三招,我稱之為攻心,這個攻心,與其稱之為攻,不如

叫作

同化。和孩子相處,要有孩子的思維。我們都是從孩子變成大人,我們親手埋葬了自己的童真和樂觀,把天性埋藏,漏出來的是圓滑的世故。

我們在外邊,對外人是有那麼多的耐心,無限的包容。到了家裡,這些耐心和包容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就是唯我獨尊。孩子要聽話,愛人要配合,這是不正常的呀。

心經裡邊有句話,遠離顛倒夢想,意思是現在人的很多行為都是本末倒置的。我們最親善的一面,不應是對我們的至親嗎?

當孩子說不,我們是不是該進入他的內心,看看他說不的背後邏輯,找到根本智,然後化解呢?

開頭的孩子只是感覺到和同伴玩耍,這樣很快樂。誰不願意一直享受快樂呢?他並不是故意氣你,也不是故意和媽媽置氣。反而是大人,並沒有瞭解孩子內心,只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去解決這次小衝突。最後反而是自己發了火,更可惜的是,問題並沒有按照媽媽的本意得到解決。

如果媽媽能站在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是不是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呢?

小區門口聽到漂亮媽媽教育孩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鞭子白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