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跟顧城先生讀明史,研習人性

作者:由 花子西君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8

讀明史的心得怎麼寫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有一個角色高育良,他官任省委副書記兼省政法委書記,酷愛歷史,尤為愛讀明史,在電視劇中他不貪財,愛惜羽毛,從一名政法大學教授被提拔到省委,最後卻拜倒在一名服務員——高小鳳的裙下。這個高小鳳除了人長的漂亮之外還對明史有研究,高育良辦公桌上的那本《萬曆十五年》也被高小鳳研究地透透的,可以說小高將投其所好踐行到了極致。

跟顧城先生讀明史,研習人性

為什麼許多學者官員熱衷於研究明史?《大明王朝1566》這部講明朝嘉靖年間歷史的電視劇在豆瓣高達9。7分,《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曾說侯亮平是當今“海瑞”,可被侯亮平否認了。明朝的臣子渴望名垂青史,不怕殺頭,就像劇中的祁同偉,最後寧願自殺,雖說自稱很想殺侯亮平,卻被侯亮平說中,不想給侯亮平留名的機會,孤傲地選擇吞槍自盡。很多官場影視劇都會借鑑明史中的人物,可以說,讀懂明史就讀懂了中國。《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當年明月,最後也因寫此書成為了一名公務員。

明朝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朝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乞丐出身,末朝皇帝崇禎帝煤山自盡。在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崇禎自盡,大順軍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頃刻間覆亡。清軍收取關外,李自成佔據關內,明朝殘餘勢力盤踞江南,這本是三足鼎立的複雜局面,最後竟被清步步逼退。明朝臣子為何一步步退讓?李自成為何把江山拱手讓出?這些在顧城的《南明史》中都有極為詳盡的闡述。

跟顧城先生讀明史,研習人性

當代史學家、明清史專家顧城先生的《南明史》可謂明清史研究領域的最高學術著作。明史資料極少,流傳下來的史料多經後人篡改,顧先生就去圖書館查閱明末清初人的筆記,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用最樸素的辦法治學。在《南明史》的序言中,顧先生寫“我與明史”感人至深。“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是顧先生的真實寫照。這位“學術苦行僧”的治史方法與精神,為明清史研究豎起了一座豐碑。

《南明史》與其他講明史的書有所不同,因為作者是個極為嚴謹的學者。不管是專門的歷史研究人員還是歷史業餘愛好者,都可以從此書中獲益頗深。比如,書中許多地方就修改了世人的一些錯誤認識。許多人對李自成的大順軍評價極低,認為李自成是因為進京之後腐化變質,導致喪失民心,最終大敗。金庸在小說裡將“闖王”李自成塑造成了四大賊寇之一,在《鹿鼎記》裡,李自成是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在《碧血劍》裡,李是邪教頭目;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李自成是沒有出息的流寇……而這些印象,都是因為輕信了封建史籍對大順軍的汙衊之詞。顧先生在書中說道:這種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大順政權的失敗不是因為領導層變質,失去民心,而是恰好相反,是因為它不曾完成“質變”,繼續執行以往的執政方針,打擊官紳地主,引起了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為導致了整體統治的不穩定。因為整體不夠穩定,所以未能完成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團結一致,遺憾地沒能一致抗清,從而讓清軍得到機會,滿洲貴族與漢族官紳的勾結,構成對李自成的大順軍壓倒性的優勢。

跟顧城先生讀明史,研習人性

明清之際,中國向何處去?這是歷史學者們研究這段歷史的意義所在。我們作為普通讀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跟著顧先生複習這段歷史,能夠糾正自身許多的錯誤認知,同時建立自己新的歷史觀、政治觀。往大了說,顧先生的《南明史》是高度堪比“治大國”的書,讀起來自然也是很耗神,但是能讓人終身受益。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浩渺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養料,一部《南明史》,就是一個人性的研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