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作者:由 紅葉文案館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8

什麼捐軀撲國難什麼繼續

歷史上那些字字泣血的詩詞名句,無一不展現詩人沉痛悲涼的心境,他們以詩明志,道出了他們一片忠貞的愛國熱枕和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也正是他們英勇無畏的精神成就了一首首千秋絕唱,激勵並感召著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了守護家國民族的穩固安定而英勇獻身。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文天祥

的民族氣節和捨身取義的生死觀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譚嗣同光緒變法中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面對染血的屠刀,我自當仰天大笑慷慨赴死,為了揭露頑固派的和對戊戌變法的支援,他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苟且偷安的芸芸眾生,激發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

對於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甘願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的行節,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聖事業,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

正是由於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捐軀赴國,視死如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唐寅刻骨銘心的臨終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活在人間總有分別的時候,去世後魂歸地府又有何妨。

唐寅生於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死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

出身商人家庭的他自幼聰明伶俐,卻是一生坎坷悲涼,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親人相繼離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

29歲得中公試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民。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

正德九年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餘,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

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刻骨銘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複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陸游臨終前憂國憂民的悲愴:“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首詩是陸游在臨終前寫的,對於此時的他來說個人的生死已經無足輕重,他在臨終前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即使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憾之情讓人為之傷感。

複雜的思想情緒、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其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蘇軾心灰意冷,與生命之盡頭慨嘆壯志未酬的悲歌:“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一生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仕途不順連遭貶謫。就在去世的前兩個月,於金山寺中見到李公麟為他所作的畫像,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年逾花甲的東坡先聲,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撫今追昔,一時間感慨萬千,不禁調侃起自己來,他問自己一生有何功績?黃州?惠州?還是儋州?

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真是“滿紙荒唐言”,然而這位“東坡”最能夠“白首忘機”。

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

然失意也罷,坎坷也罷,他卻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末兩句,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東坡先生此時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夏完淳故土淪喪、山河破碎、訣別故鄉的悲憤慨嘆:“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順治三年,完淳與陳子龍、錢旃飲血為盟,共謀復明大業。順治四年夏,詩人因魯王遙授中書舍人之職而上表謝恩,為清廷發覺,遭到逮捕。

詩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滿腔悲憤,身落敵手被囚禁,使得詩人恢復壯志難酬,復國理想終成泡影,於是詩人悲憤了,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禁不住流下感傷悔恨的淚水,國土淪喪,誰還能說天地寬?

詩人一直冀盼著明王朝東山再起,可最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恢復故土、重整河山的愛國宏願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髮出“誰言天地寬”的質問與詰責。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李煜亡國絕命詞,一曲生命的哀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為“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南唐後主,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詞帝”地位。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李煜被毒死之前,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詞人國破家亡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他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吧。

這位南唐後主在詞中回首往事,感慨今昔,於《虞美人》一詞中寫進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古詩詞裡那些字字泣血的絕命詩詞

圖片來源網路

古人能把意難平寫到什麼程度?無奈、遺憾、傷情、失落感拉滿!

宋詞:那些潛藏在宋詞中的家國情懷|大氣磅礴的愛國詩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紅葉文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