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作者:由 莫醒我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9

不求上進是錯嗎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文:時差大叔

首發 | 心理0時差(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微信 ID:PsyTime)

原標題: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你是一個上進青年,還是佛系青年呢?最近,大叔在知乎看了個關於 “上進” 的提問。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提問的小夥伴面臨著畢業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的抉擇。ta 蠻佛系,想回老家,做即使錢少但喜歡的工作,覺得找不著物件也無所謂,甚至懶得結識新朋友。

而他的語氣中似乎帶著些猶豫,感覺回老家 “安逸” 是種錯,去大城市 “上進” 才正確。大叔身邊很多朋友,也面臨著類似的困擾。

“不上進” 的大學生,想畢業直接工作,可身邊同學基本都考研,老師父母說 “不考研很難找到好工作”,有時覺得 “上進” 地考個研也挺好。

“不上進” 的大齡女青年,一直想舒舒服服過單身生活,可聽著父母催婚的嘮叨,看著同學連二胎都抱上了,難免想 “上進” 地嫁人算了。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可當我們選擇 “不上進” 的時候,為什麼總有種 “我錯了” 的感覺呢?面對選擇時,究竟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後悔?

-01-

為什麼人們不敢 “不上進” ?

“畢業去哪裡”,“做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時候結婚”,在面臨這些重要決定的時候,我們相信自己肯定會深思熟慮,做出有利於自身的選擇,可事實果真如此麼?

究竟我們的選擇,會受到什麼影響?

1.我們想滿足社會期望

挪威卑爾根大學等研究人員,在衣索比亞 (避孕氛圍不佳的國家) 抽取 354 名女性進行相關問卷調查,評估了參與者對避孕的看法、社會提倡不避孕氛圍的態度、家人朋友對避孕的看法,避孕意圖。[1]

結果,大多數參與者認為避孕更有利於生活,而他們在將來卻不打算避孕。

研究者解釋,影響大部分參與者是否避孕的決定,並非出於個人的考慮,而是社會與周圍人的期待。大多數其他人都這麼做,那麼這麼做更可能是明智的。

你是否覺得有些荒誕?

參與者的理性與思考,在面對社會期望時,似乎並不起作用了。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一次回老家吃飯時,我聽到隔壁桌的姑娘說 ,“單身快 30 年了,真想找個人嫁了,哪怕結婚不合適離了也行!”

聽到這樣的話,大叔相當震驚。我能理解她單身的焦慮,可保持單身,不是往往比經歷失敗的婚姻更好麼?

這個姑娘可能是被 “女生到一定年齡就要結婚“ 的社會期望所裹挾了,覺得結婚再離婚雖然不好,但至少不會成為別人眼裡 “不上進” 的大齡單身女青年。

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並非基於 “我想要的” 或者 “哪個更有利” 的判斷,而僅僅是周圍大多數人是怎麼做的,社會是怎麼期望的。

當我們想選擇 “不上進” 的時候,“社會期望” 的聲音可能一遍遍問我們 “你真的要選擇和身邊的人不同麼?你就不怕你選錯了麼?”,而我們很可能屈從於這份壓力,選擇了本不想要的 “上進”!

2.刻板印象早早替你做出了選擇

刻板印象是指,

一個人受到社會的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物持穩定不變的看法。

前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參與者看,照片的特徵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研究者告訴甲組參與者 “此人是個罪犯”,告訴乙組參與者 “此人是位著名學者”。然後,請兩組參與者評價此人。[2]

結果,甲組參與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兇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參與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一張照片,相同的面部特徵,為何兩組人的評價會差這麼多?這是因為參與者並非根據照片的特徵,進行分析判斷做出評價,而是在被告知他是 “罪犯” 或 “學者” 時,內心對於這個人應該是怎樣就已經有了判斷。

我們之所以會形成刻板印象,是因為它簡化了我們的認知過程,節約了我們的時間與精力。而有時候,刻板印象也影響著我們做決定。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大叔身邊有個女博士朋友,快要畢業了,特別想當個家庭主婦,覺得陪伴家人、教育子女,是她想要的生活。

可是,她卻沒勇氣做這樣的決定,導師和她說 “唸了這麼多年書,就回家當個家庭主婦?”,父母也期待她能找份好工作。

她的選擇顯然受到一種刻板印象的影響 —— 沒文化的人才做家庭主婦;博士就應該能賺大錢。

或許在思考關於 “上不上進” 的選擇時,正是這些刻板印象影響了我們的判斷,讓我們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麼。

-02-

我究竟該怎麼選擇?

社會期望、刻板印象並不一定是錯的,很多時候也起著重要作用。那當我們內心 “不上進” 的真實想法,與它們發生衝突時,該怎麼選呢?

大叔無法告訴你,如何選擇更對,只能告訴你兩個方法讓你不容易後悔。

1.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時的核心任務是完成角色同一化,即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通俗來說,就是需要弄清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3]

一般情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生目標比較明確,在人生的重大問題中更容易做出選擇。那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比較快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

想想自己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

相比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更容易弄清楚。如果你最無法接受家長裡短,婆婆媽媽,那 “上進” 的去北上廣可能更好;如果最無法接受 996 “苦逼” 的加班生活,那 “不上進” 的回老家更像是明智之選。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剔除 “偽目標”,確定真正想實現的 “人生目標” 。

Steve Pavlina 曾在部落格中介紹了這樣一種方法:在生活中找出一小時的空閒時間,找到一個安靜沒人打擾的房間,關閉一切電子裝置。準備幾張白紙和一支筆,在白紙正上方的中央,寫下 “你這輩子活著時候為了什麼?”

接下來,回答這個問題,將頭腦當中閃過的想法寫下來,比如 “賺很多錢”。重複回答這個問題,直至你哭出來為止。

那個能讓你哭出來的目標,可能就是你真正想實現的人生目標,你也就大機率弄清楚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你必須要上進” 等等外界的聲音會對你的干擾越來越小,你也能做出更走心的選擇。

2.克服恐懼,為選擇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不是因為不知道該選哪個,而是不敢選,無法承擔可能選錯的後果。

大叔最近在看一個名叫 《如何戰勝恐懼,創造你想要的人生》 的 TED 演講,裡面提到這樣一句話,豐富來自自信,貧乏來自恐懼。[4]

大叔的一個姐姐,211 大學畢業留在廣州工作,剛入職月薪就一萬多。可後來她母親生病,不得不辭去工作,回到老家照顧母親。

她的月薪從一萬多變成了 3000,居住地從大城市變成了 18 線小縣城。而對她來說,根本沒得選。

後來,她學習網際網路創業,在小縣城達到了月入 3 萬。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大叔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你,很多時候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該如何選,而是我們能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什麼我們在選擇 “不上進” 的時候有那麼多的遲疑?

因為害怕選錯,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命運由選擇決定,而自己無法創造未來。

可抱持著恐懼,缺乏自信的心態,即使選對了,未來也不一定光明。而大叔這個姐姐,她沒得選,就是陷入了低谷,而對命運的負責,依舊讓她創造了美好的生活。

TED 演講提供了兩個克服恐懼的方式:

第一個是感恩。

演講者說他發現在同一個時間,不可能同時做到既感到恐懼又感恩的。所以,如果你因為恐懼而心煩意亂,無法做出選擇,不妨做一個深呼吸,感恩一下自己所擁有的健康、家人、朋友,等平靜下來答案也許自然浮出心底。

另一個是有意圖的做決定。

演講者說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可以是最好的事情,或者是最壞的事情,它取決於你自己的看法。就像大叔的姐姐一樣,她並沒有把回老家當成一件壞事,相反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相信在任何選擇下都能創造想要的未來,那是不是怎麼選都可以呢?

希望你能克服恐懼,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寫在最後-

最近,大叔一個好朋友放棄了博士學位,決定輟學出來工作。

剛開始聽到這個訊息,我特別驚訝,畢竟他已經讀了幾年,現在放棄等於白費了前面的時光。但是聽了他的解釋,卻感到肅然起敬。

他說,放棄不等於失敗。他想清楚了,自己並不適合科研,與其硬撐著為了拿學位,不如退一步,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想必他做出這個選擇,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身邊人都會認為,這是不上進和懦弱的表現。

但或許上進不是 “正確” 的活著,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奮力爭取想要的生活。

而當我們選擇與常理有悖的 “不上進” 時,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勇氣,克服內心的恐懼。

願你能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世界和我愛著你!

年紀輕輕,不求 “上進” 只想安逸,有錯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