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泉州的紅磚大厝

作者:由 風韻中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31

閩南大厝官至幾品才能造屋脊

南建築

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泉州古民居“南派建築”的簡稱,是泉州古建築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歷史上泉州官貴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在建築形制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及“手巾寮”、騎樓式的建築,還有一種是中西合璧的住宅“洋樓、番仔樓”。

泉州的紅磚大厝

在裝飾構造藝術上,其木雕、彩繪、石刻、透雕、泥塑、剪貼等民間手工藝精品和屋簷上的“水車堵”、屋簷下的“鳥踏”、牆上的“出磚入石”、屋脊上的“翹脊”隨處可見,曲線清秀優雅,精美絕倫。如此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

宋文圃古大厝

1912年由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買改建,1915年完工,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樓大厝。臨街大厝為三開間雙護厝,有大小房間40間,厝外有石埕百餘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風格。整座大厝雕樑畫棟,內外隨處可見有瓷雕、木雕、磚雕等,即便大多破損也依然可見其精美之至。

泉州的紅磚大厝

古大厝後是私家花園,雙層洋樓古老又美麗,四周有圍廊,典型的騎樓造型,外觀為西式洋樓,內部結構為中式古厝,與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鮮明的對比。古大厝和洋樓雖略顯破舊,卻已歷經九十餘載的滄桑歲月,散發出的古樸韻味依然襲人。

李妙森故居

位於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龍巷,由旅菲華僑李妙森建於1927年,為一座帶單護厝、兩層內院式中西合璧式帶風樓洋樓的近現代優秀建築。其西式建築的柱子配上閩南建築的外牆,傳統的磚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磚,挺拔開闊的羅馬柱迴廊,色澤鮮豔的象頭神瓷畫,紅磚白石、雕飾精美的牆面……精緻的紅色外牆磚雕和天花板倒蓮花雕飾,獨特的西式窗欞,使得這座建築別具特色。

泉州的紅磚大厝

而故居最特別的是,那些進口外牆上瓷磚浮雕畫的印度教“象頭人身”圖案,至今鮮豔如新。因此,像這樣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築能夠得到進一步保護,不僅是泉州歷史上多元文化並存的最好見證,更是這座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蟳埔蚵殼厝民居群

蟳埔是位於泉州灣內晉江出海口的一個小漁村,宋元時期,這裡就是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村子裡隨處可見蚵殼牆、紅磚牆的閩南古民居,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60多棟。蚵殼厝曾是蟳埔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說蚵殼並非本地所產,它是宋元時期古商船從非洲東海岸運過來的,被當地人使用在建築材料上而變成這樣;住在這樣的蚵殼厝裡面通透舒適、冬暖夏涼,外牆美觀粗獷。

泉州的紅磚大厝

這裡祖輩生活著因獨特服飾與頭飾被人們親切稱為“蟳埔阿姨”的蟳埔女,千百年來造就了別具風格的蟳埔女習俗,保留了蟳埔漁村原生態的閩南民居特色,形成了典型的蟳埔傳統民俗文化村落。

劉氏古民居群

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

坐落於群山環拱中的平原,自明永樂至清乾隆時期,村中共建有40多座古大厝,形成一處宏偉壯觀、氣勢非凡的古民居群。目前儲存有27座明清時期二開進、三開進的大厝,佔地面積26860平方米,其中南側的清朝劉瑞弘古厝最大,是一座三進五開間、外加雙護厝、共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包括圍牆在內的大宅院;北側一座三落的劉開泰提督府第,莊嚴威武。

泉州的紅磚大厝

古民居群體規劃頗具慧識卓見,排列井然有序,佈局精巧,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式或捲棚屋頂,座座屋脊高翹,壯觀輝煌。這片儲存至今的古民居群,建築十分堅固,代表了那個時期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

老範志古大厝

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厝由三座五進三開間格局幾乎完全相同的大庭院組成,各院落之間以防火牆相隔,側面牆設門,與各院落相連通;大庭院兩側均建有護厝兩排,組成一棟規模宏大、且富有層次和建築結構特色的大型宅院。

泉州的紅磚大厝

大厝系清乾隆年間泉州名醫吳亦飛所建立,其經營中成藥“範志萬應神粬”因清朝左宗棠征服回疆被應用顯功效,於是購服者大增,竟成鉅富,遂營建此大厝。其大厝宏大的規格,建築的風格特色,是研究清代閩南石宅群的重要實物資料。

林廉平民居

泉州的紅磚大厝

泉州傳統民居建築富含閩南文化內涵。林廉平民居建於民國期間,三落五開間格式,硬山式屋頂,中軸線起依次為:大門、天井、雙廂房、大廳、天井、後雙廂房、後落,“出磚入石”和海蠣殼牆體,規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