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戰役,也是一場屈辱之戰

作者:由 馬拉河講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1

土木之變大同宣府被攻陷了嗎

在中原歷史上孕育出了許多強大的帝國,有一掃六國而創天下的大秦帝國;有遠征匈奴,封狼居胥的大漢帝國;有開世界之繁華的大唐盛世;其中少不了將中原華夏民族正統的地位重新奪回的大明帝國。而每一個朝代,興盛衰亡都自由他的規律,秦朝因趙高沙丘之變而衰弱,漢朝從十常侍之亂國家一蹶不振,後來唐朝的安史之亂,而到了明朝便是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可以說是明朝自己將自己的大好前程毀於一旦。土木堡之變又叫做土木之禍,這次禍端的源頭起自於明朝,當時明朝英宗覺得自己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在佞臣慫恿之下對瓦勅徵收高額稅收,最終戰爭爆發。可惜正是這場戰爭明朝不僅大敗,國庫消耗極大,使得明朝自此陷入了僵局。

明朝與瓦勅的實力對比

對於瓦勅和明朝,其實實力對比而言明朝絕對佔據優勢,不論從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力量而言,明朝軍隊都不容小覷。那麼瓦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部落呢?其實瓦勅部落不過是蒙古部落後來的另一種稱呼。明太祖朱元璋從蒙古族手中將中原王朝的統治權從新奪回漢族手中。而蒙古部落遠遁,到了朱棣時期,朱棣想要解決蒙古隱患,便命令大軍遠征把蒙古首領馬哈木,馬哈木大敗而逃。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戰役,也是一場屈辱之戰

明英宗畫像

或許對於蒙古族而言馬哈木的下臺,卻給他們帶來了一位明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可謂才能出眾,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有成吉思汗當年的模樣了。脫歡繼承部落首領之後,勵精圖治,想要完成自己再次統一蒙古的霸業,確實他也做到了。脫歡僅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就統一了瓦勅各部。脫歡之後,瓦勅又出現了一位比歡脫更為出色的首領,那就是歡脫之子也先,瓦勅在他的帶領之下控制了西域,實現了蒙古的全面統一,成為了明朝西北邊境最大的威脅。

明朝方面,明英宗時期明朝處在一個時代轉變的時期,當時明朝國力已經達到了體制下所能發展的頂峰,不過那時候許多弊端也體現了出來。從朱棣創建廠位制度開始,宦官的權力在一點一點的加強,到了英宗時期王振便深得英宗的寵幸,開始一步一步蠶食皇權,進獻讒言。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戰役,也是一場屈辱之戰

明朝精銳軍隊

明朝與瓦勅一個處於國家由盛而衰缺乏導火索的前夕,一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階段。一場兩個國家的戰爭就在這樣的局勢下爆發。

土木堡之戰誘發的原因

其實明朝與蒙古的戰爭起因,也是由明英宗寵幸的宦官王振所引起。蒙古和明朝雖然說有亡國仇恨,但是時間是抹平傷痛最好的解藥,所以到了英宗時蒙古其實和明朝建立了貿易往來,相互之間互通有無。而蒙古人到明朝進行商貿活動,一般都需要對王振進行賄賂。可是久而久之,也先卻覺得每年要給王振送大量金銀珠寶實為憋屈,所以他減少了給王振的賄賂,這使得王振內心極度不滿。

公元1449年,也先不願在一直給王振賄賂,他決定出兵攻打明朝邊境。也先率領瓦勅軍隊分兵四路對中原發動進攻,分別突襲中原遼東,甘肅,宣府,大同。就此引發了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明英宗朱祁鎮覺得自己為天朝上國,便親自御駕親征。明英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迎戰敵人。行軍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必要的條件。一場戰爭比拼到了最後還是對於國力的比拼。王振做為大軍實際統帥,他本人對於文化知識略懂一二,對於行軍作戰卻一概不知,這其實也註定了明軍會失敗。

王振掌權,禍亂國家

王振坐擁大軍,卻殊不知瓦勅軍隊戰鬥力極強。在北伐大軍出發時,明朝就主動對瓦勅發起了一場突襲戰爭,可惜就算地州上的百姓支援卻依舊慘敗於陽和,這次戰爭明朝軍隊全軍覆沒。這件事王振卻全然沒有放在心上,他依舊沒有改變自己對於瓦勅乃一群烏合之眾的態度。

北伐大軍在王振真正的統領下,從大同一代向瓦勅入侵軍隊挺進。王振行進到了大同遇到之前逃出的郭敬,他對於自己在戰役中的經歷添油加醋,把瓦勅軍隊訴說的猶如虎狼之師一般,這嚇得王振立即下令,讓大軍撤回防禦。軍隊在撤回途中,王振又擔心回朝以後遭人嘲笑,不戰而退。於是王振帶領著軍隊,同時邀請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在他的家鄉稍微駐紮。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戰役,也是一場屈辱之戰

土木堡之戰

王振回鄉卻忘卻了自己是撤軍避難,反而在家鄉鬧得雞犬不寧。他意圖透過皇權來炫耀自己功臣名就,以此讓鄉里從前看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可惜大軍停留過久,又正值雨季,行軍極為困難,這使得軍隊士氣低落。後來軍隊好不容易到了土木堡,即將安全撤回之際,王振再度左右皇帝的決定。他以軍隊有輜重未到,便下令大軍就地駐紮,等待後續輜重。也正是王振這個糊塗的決定,給予了在後面窮追不捨的也先一個突襲的機會。

土木堡之戰戰況

也先在八月十四日,趁著月色對駐紮的明軍發動突襲,由於明軍人數過多,隨然突襲起效,但是謹慎的也先卻不敢再冒然突進,而是選擇了撤兵對峙。第二天,也先便派出使臣表示願意同明朝進行議和。王振早已被突襲嚇破了膽,對於議和他十分高興。好在明朝不乏忠義之士,冒死分析局勢之後,才段然拒絕和談,等待兵馬馳援。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戰役,也是一場屈辱之戰

被俘虜的明英宗

而正值這時,王振再度胡亂指揮致使殘劇的發生。王振下令讓大軍乘著也先議和之勢,軍隊迅速撤離,身邊將領多次勸諫王振固守等待救援,可惜王振一意孤行。果不其然,大軍一撤出三四里。早就埋伏的也先軍隊突然出現,二十萬大瞬間潰不成軍,到處竄逃。

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里,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明朝二十萬大軍在王振控制下,被反覆折騰,早已經疲憊不堪。而敵軍襲來,所有人都落荒而逃。關於戰況,史書有記載,戰場上屍橫遍野且大多為明軍士兵,二十萬士兵幾乎不戰就全部潰敗。戰死的將士不計其數,其中就連明英宗都被俘虜,而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結束語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而言可謂才能徹底改變了明朝命運,國君被捕,朝中五十餘位做為中流砥柱的大臣被處死,國家根基徹底被動搖。瓦勅在獲取勝利後從明朝掠奪而去的金銀珠寶不在少數,使得原本國富民強的大明王朝瞬間在經濟上開始出現國庫空虛的狀況。

在軍隊實力上,自朱棣奪位後明朝精銳軍隊大約在五十萬左右,可惜這五十萬軍隊在土木堡之戰,以及後續的各種圍繞土木堡之戰後進行的一切保衛戰中全部犧牲。後來瓦勅歸還明英宗,可惜英宗由於被奸臣左右多年,加之被擄走受辱,回國後忠奸不分,明朝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一匹忠君愛國之士被處死。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明朝戰略由攻轉守全面改變,再無力遠征,明朝進入中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