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作者:由 三國言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1

興師伐罪什麼意思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曹髦字彥士,魏文帝曹丕庶長孫,東海定王曹霖庶長子,正史五年(244)年,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曹髦才思敏捷,勤奮好學,有祖父曹丕的風範。曹芳因謀劃誅殺司馬師,事情敗露,司馬師廢掉曹芳,於正元元年(254年)立曹髦為帝。後心不堪忍受司馬昭獨攬朝政,率宮廷衛隊及奴僕數百人,功入司馬府,誅殺司馬昭,但卻不幸被司馬昭的家丁成濟所殺,一代君王就此殞沒。

曹髦死後,蜀國姜維率軍伐魏,誓與魏帝曹髦報仇雪恨,在世人眼裡似乎不合情理,然而魏帝之死,蜀國為何要興師問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首先分析曹髦是如何被殺的。

司馬師廢曹芳後,曹髦授予大將軍司馬師統領全國兵馬及京師內外諸軍的權利,穿鞋佩劍上殿。不久司馬師病逝,其弟司馬昭繼承兄爵位官職,獨攬朝政。司馬昭的野心更甚於司馬師,又逼迫曹髦封賞晉王爵位,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己的朝堂地位,對曹魏官員進行大清洗,並將忠於曹髦的大臣趕盡殺絕,就連鎮守邊疆手握重兵的將軍也人人自危。可以說司馬昭篡位稱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就連曹髦本人也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堪忍受司馬昭專權,召集大臣商議討伐。眾人都勸曹髦暫時隱忍,時機不成熟,公然對抗司馬昭,猶如以卵擊石。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再也不想坐以待斃,對司馬昭恨之入骨。親率宮廷宿衛、蒼頭,奴僕等數百人,攻打司馬府,誅殺司馬昭。司馬昭得到訊息,便命賈充帶上成濟兄弟,數千鐵甲禁兵,迎戰曹髦。禁兵見了曹髦無人敢動,賈充便大聲呵斥成濟:司馬公養你等何用?正是為今日之事也!

於是成濟便問賈充:要死的還是活的?賈充便道: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成濟充向前,以戟刺中曹髦胸前,並將其從車中撞出,復刺一戟從背上刺穿,死於輦傍,除護衛焦伯被成濟刺死,其餘全部逃跑。於是魏帝曹髦在光天化日下被殺。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其次分析蜀國為何要興師問罪。

曹髦死後魏國再度陷入混亂,司馬昭為了安撫人心,誅殺成濟九族,並命太后蒐羅一些列曹髦弒母違逆的罪行,立曹奐為皇帝。景元元年,曹奐拜仁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公,加九錫。並對司馬家族子弟,封侯賞爵。蜀國姜維得到訊息後,勸劉禪興師討伐,司馬昭忤逆弒君,人神公憤。然而魏帝被殺,蜀國為何興師問罪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首先司馬昭弒君,有背君臣人倫綱常,遭千夫指萬人罵,蜀國此時興師問罪說出了魏國敢怒而不敢言的心聲,出師有名,必然能夠得到魏國人的贊同和支援。三國時期多為世族政治,世家大族掌握實權,但他們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報國,講究君臣之道,最恨忤逆謀反之輩。

最主要的是,北方世族多因循守舊,維護舊制,這也是曹操獨攬朝政而不敢稱帝的原因。司馬昭被君弒主,誅殺皇帝,有揹人倫,天理不容,按照律法應該誅滅九族。相對於司馬懿,司馬昭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懿只是誅殺曹爽,司馬昭竟然把皇帝也一塊殺了,世族百官對他必然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其挫骨揚灰。蜀國姜維此時興師問罪必然是順應了魏國人民的心聲,做魏國百官世族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必能順應民心,出師有名!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其次曹髦死後,魏國朝堂不穩,軍隊人人自危,魏國再次陷入動盪,蜀國此時興師問罪,也是伐魏興漢的大好時機。

司馬昭弒殺曹髦,對於蜀國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這也就意味著強大的蜀國露出了破綻。對於姜維來說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的大好機遇。而對於魏國守衛邊疆的軍士來說,他們也沒有了主心骨,因為皇帝被殺了,士兵到底是在為誰拼命?因此魏國將軍們人人自危,魏國的軍隊人心渙散。姜維聰明絕頂,他當然不會說是為了興復漢室,以誅殺司馬昭為由,更能贏得曹魏的人心。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再次蜀國興師問罪,其真正的目的是趁火打劫

。蜀國聽聞魏國弒君之事,畢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諸葛亮六次北伐均沒有成功,姜維也有數次北伐,屢戰屢敗。此時司馬懿已死,司馬昭弒君,曹魏人心不穩,蜀國若是主動出擊,即使打不贏,也可以攻城略地,對於蜀國來說,能拿下漢中立身之地,對於以後伐魏也有很大作用。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最後蜀國正是依靠興師問罪來告訴魏國和天下,魏國國賊司馬昭弒君背主,天下人應當群起而攻之。

這樣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支援,天下人都應該支援蜀國,蜀國才是漢室正統,魏國更不應該篡漢自立。姜維善於攻心,可以說如果找個曹氏子弟,傭兵自立,以報仇的名義討伐司馬昭,以報司馬家犯上作亂,弒君之大逆不道之舉動,估計必然有人響應,即使無人響應,也可以瓦解曹魏的人心。

司馬昭殺曹髦,蜀國為何興師問罪

成濟的下場也足夠表明,忠於司馬家的人一樣會被滅族,還要被司馬家侮辱,司馬家最終的目的只是曹魏江山。這樣姜維即使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可以在魏國找到幫手,得到支援和人心?同時,還可以想吳國和其他諸侯宣示,蜀國興的是仁義之師,伐的是無道,必然受天下英雄諸侯的擁戴,也是召喚各諸侯,一起興兵討賊。

顯而易見,蜀國興師問罪是一個明智之舉,籠絡天下人心,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