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由 文史凌煙閣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2

走了孝家是不是運氣不好

引言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雲南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著永昌府的經濟社會進步,清前期滇緬貿易的興盛,長途販運,使得永昌府商貿發展迅速。不僅滇緬貿易往來推動了市鎮經濟的發展,在滇安的貿易往來中普洱、開化、臨安等地因位置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對越貿易的主要地區,其商業與經濟發展迅速。

開化府地區的商人為取賺取利潤長途跋涉,常常將生絲、綢布等商品運到越南錦江後出售。

雲南市鎮的發展以客觀地理位置為基礎,透過發展對外貿易,促進雙方地區特色商品之流通、商人之往來、市鎮動了該地區經濟的不斷髮展。

對外貿易環境

清前期對外貿易環境較為穩定,中央也注重交通的建設,為雲南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客觀條件。

與明代相比,清前期中央逐步認識到雲南作為西南門戶重要的戰略位置,對雲南的治理機制逐漸成熟,從多方面規範了雲南社會經濟秩序的發展。

外交上,對於雲南周邊的國家以柔遠綏懷的方式對待,這一時期雲南外貿處在穩定的大環境之中,因此與明代相比,清前期雲南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從地理位置上看,清前期雲南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與緬甸、安南、南掌接壤,在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中有著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滇緬貿易中,伊洛瓦匠是緬甸國內的第一條大河,其流經雲南貢山縣,這條天然的道路溝通了滇緬兩地人民的往來。

清前期統治者逐步意識到雲南的戰略位置,也開始重視其交通的發展,

與明代相比,清前期雲南的水路、陸路交通網路分佈廣泛,為外貿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從外貿發展的環境上看,清前期雲南對外貿易發展的客觀條件是較為成熟的。

對外貿易政策

清前期政治關係是影響雲南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貿易政策的變遷與政治關係息息相關,雲南對外貿易政策體系相對完整。

清緬戰爭時期,清緬雙方在戰爭中都損失不小,尤其滇緬邊境貿易的限制給緬甸帶來了巨大損失。

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緬甸派兵趕赴軍營投降,並請求開放邊境貿易,對此只有緬甸國王上表稱臣納貢清廷才願意同意恢復清緬貿易往來。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受滇緬戰爭的影響,清王朝封閉了邊境貿易,但與滇越邊境貿易的

“開閉”不同,滇越邊境貿易主要是受邊境貿易環境的穩定性和安南國王的請奏影響的而非戰爭因素。清朝統治者對希望透過鄰國納貢稱藩的方式來維護邊疆的穩定。

從清政府對緬採取經濟封鎖的方式使緬甸稱貢可以看出,清前期政治關係的建立影響了雲南對外貿易的發展。

清前期受清緬戰爭、滇越邊境滋事等事件的影響,對外貿易政策有所變化,雲南外貿波動,因此雲南的邊境貿易呈現出

“開-關-開”的趨勢。

雲南對外貿易的發展與中央政治環境的變動趨勢大致相同,成為中央與別國關係發展的另一體現。

清前期雖沒有專門以對外貿易命名的政策法規,但在一些皇帝諭旨、御批的奏章以及《大清律例》等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對於對外貿易的發展有著一系列的規定,

有關於整個國家的貿易法規,也有涉及到雲南的貿易法規。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在朝貢貿易中,清前期在貢期、貢道、使團貿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規定,確保了朝貢貿易的順利進行,雲南的主要作用則是作為緬甸及南掌的貢道,

“應有應行照料事宜,既派有承辦伴送之員,即當始終其事。”

對於護送使節嚴格要求,以確保朝貢貿易的順利進行格。

陸路貿易中也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第一,規定了陸路貿易的地點,第二,限制了部分商品的對外貿易,第三,對於進出關需要嚴格的身份核查。政策制度的規定確保了雲南對外貿易的有序進行,保障了外貿市場的順利發展。

商人與商業市鎮

清前期商人及會館在雲南對外貿易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連線了雲南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溝通,促進了雲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對周邊國家帶來積極地影響。但是清前期雲南大規模開發仍不及其他省,

這一時期與其他省的商人相比,滇商實力較弱,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清前期雲南商品的流通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市場網路,對外貿易帶動了雲南市鎮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集市多種多樣:有綜合性的交易會如大理三月街,也有專業性的交易集會如麗江騾馬會等,有的也成為了專門的中外交易集市。

“車裡有戛蘭、戛董等街,五日一集,貨有來自緬甸、暹羅者”,如保山市集主要經營洋布、鹽、綢、農具以及其他日常用品。

這些商品中除了米穀等商品“概皆產自境內外”,譬如洋布來自緬甸,“分運下關及附近各縣”,又如龍陵的土產土炮、土布、紫梗、等經常“行銷緬甸”。

各類市集的交易有力的調節了人們的供求關係,活躍了雲南城鄉經濟的發展。

可以說,市鎮經濟既是雲南對外貿易的中間產物也是對外貿易不斷髮展的有利條件和基礎:一方面,對外貿易為市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成為孕育市鎮經濟發展的孵化器。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另一方面,雲南市鎮經濟的繁榮成為對外貿易中的

“神經中樞”,鞏固加深了雲南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雲南的市鎮經濟與其對外貿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休慼與共的。

對外貿易影響

1776

年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絕對優勢理論,一個國家在生產和貿易時要根據自身的優劣勢,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發展絕對優勢,集中資源大規模生產和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

清前期,雲南省同周邊國家相比,在出口茶、銅礦等產品上存在絕對優勢,具有與周邊地區和國家進行經濟往來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雲南省與周邊國家擁有的不同要素稟賦影響著其不斷調整自身的貿易措施,由此產生了貿易的互補性。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清前期雲南在周邊國家的貿易中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與周邊國家形成了國際性的區域市場,對雲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國際分工和貿易使得各國能夠用自身低成本的商品獲得他國低成本的商品,極大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增加各國的物質財富。

對於不同地區,對外貿易對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起著不同的作用,但一定都有積極影響。

清前期雲南在與周邊國家的貿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周邊國家重要的貿易進口區,這一時期雲南對外貿易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

其一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無論是朝貢貿易還是邊境貿易,商品的交換從實質上來說是雙方人民因各自的需要推動了交換過程的發生,在貿易中,國外的特色商品輸入雲南,豐富了雲南省內的商品結構和商品的流通。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外國貨物如絲、寶石、象等商品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方式,同時在對外貿易的影響下市鎮經濟的發展迅速,人們會在不同的市場間定期定點的根據不同市場的特色進行貿易,極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

其二提高了雲南在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也帶動了雲南與外界的文化交流。

一方面在緬會館的設立與商人的流通使得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雲南與外界的經濟交流加強,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另一方面雲南作為周邊國家的主要貿易往來地區,使得他國對其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譬如清緬戰爭時期清廷用斷絕貿易往來的手段制裁來緬甸,使得緬甸的經濟發展受到重創,許多緬甸翡翠、象牙、碧玉等當地土產因無法運銷至雲南售賣,

“皆壅滯”。

在奏文中緬王也表達了禁止通商後

“邊民生計艱難”,希望重開滇緬邊境貿易。緬甸如此恭順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與中國開展貿易,外銷自己的商品以提升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

其三增加了一定的財政收入。雖然在雲南邊境設定的關稅相比其他地區來講規模較小,但其關稅的收入依然為中央財政的收入提供稅源,增加了一定的財政收入。

看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史不僅要從縱向看其趨勢的變化,也要橫向上與其它地區進行比。

清朝前期,雲南商人的對外貿易推動作用,相對較小的原因是什麼?

與明代相比,清前期雲南外貿發展較快,但該時期雲南的對外貿易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存在一些問題。清前期雲南對外貿易規模較小,受政治環境影響較大。

清前期滇緬邊境貿易雖在雲南對外貿易的整體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整個清廷的對外貿易中佔比很小,

與俄羅斯貿易的

“彼國每年可多得數百萬金”相比,滇緬貿易“貨市有限,獲利無多”,這樣使得政治關係對對外貿易的影響較大。

清緬戰爭後緬甸一直未上表文稱臣納貢,因此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清高宗下令對於邊境貿易的嚴查和禁止仍不可鬆懈諭,依舊要

“嚴查商旅偷越”。與俄羅斯相比,清緬貿易的規模太小以至於戰爭等政治因素對當時雲南對外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結語

總的來說,清前期雲南對外交通有待進一步開發,雲南作為西南地區的內陸省份,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交通發展還有所欠缺。商品結構較為單一,清前期雲南對外貿易出口的商品多為農作物、生活用品等,缺乏專業化生產特色。